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載體,建立與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重大發(fā)展.雙重混合所有制經濟理論的提出與日臻成熟,既反映了我們黨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與教訓的思考,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chuàng)新.
第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出與我國所有制結構歷史變遷
早在1940年1月,毛澤東在 《新民主主義論》中就鮮明地指出: "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 '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接下來在黨的七大上他又強調: "在現階段上,中國的經濟,必須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社經營三者做成的."1950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針對當時有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應該消滅資本主義經濟,搞 "清一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主張時,他又更加明確地指出:有些人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的.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的《私營企業(yè)暫行條例》提出: "在國營經濟領導下,鼓勵并扶助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企業(yè)."對于如何公私合營,如何辦好合作社,中國共產黨人也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劉少奇提出按照流通和生產兩大類,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兩大生產部門為主組織股份制合作社.這些認識和探索樸素地反映了我們黨自覺構建與國情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進而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思想萌芽.
由于思想急躁和 "左"意識影響,加上缺乏經驗和僵化地模仿蘇聯模式,我們在生產力水平不高,且發(fā)展很不平衡的情況下,激進地提出了建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思想.然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還不能完全消滅非公有制經濟.八大以后,黨和國家對所有制結構做了一些調整,使一度集中過多、統(tǒng)得過死的國民經濟增加了比較多的活力.但是, "文化大革命"又把 "左"的思想推向極點,在 "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中,幾乎消滅全部非公有制經濟,進而形成了 "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格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從此,我黨開始了對社會主義要發(fā)展多元所有制經濟,重視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探索.
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fā)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三大報告不僅繼續(xù)強調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xù)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而且深刻闡述了 "公有制經濟本身也有多種形式"的嶄新思想和政策主張.黨的十四大報告根據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理論,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充分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地提出: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報告對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重申十六大關于完善所有制結構的觀點的基礎上,第一次鮮明提出: "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fā)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fā)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堅持十六大報告提出的 "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鮮明提出了 "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的改革要求.
第二, "雙重混合所有制經濟結構"的形成及其制度優(yōu)勢
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 "雙重混合所有所有制經濟"結構.
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需要進一步發(fā)展,但各自的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本著 "提高控制力"和 "不與民爭利"的原則,主要進行布局和結構上的戰(zhàn)略性調整,縮短戰(zhàn)線、著眼質量、抓大放小,進一步提高控制力和公共服務能力.非公有制經濟則主要是著眼發(fā)展競爭性產業(yè),努力貼近市場,不斷提高滿足多樣化需求和市場競爭能力.在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和競爭秩序的條件下,兩方面可以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進而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 "分工協作"基礎上的"混合發(fā)展".
另一方面,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可以通過發(fā)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財產組織形式,互相參股,互相滲透,混合生長,成為一個 "內在兼容"的"狹義混合所有制經濟"體制.從其內在機制來看,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有利于發(fā)揮國有、集體、個人、外商等各種不同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實現不同性質的物質資本的有機結合,而且還有利于促進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有機結合,實現社會優(yōu)勢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