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貴李 虎
(1.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福建廈門 361005)
(2.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系,重慶萬州 404100)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
陳興貴1,2李 虎2
(1.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福建廈門 361005)
(2.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系,重慶萬州 404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
欄目主持人:東人達
主持人語:近年來,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使這項重要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和改進,進入了全面的、整體性的保護階段,并取得許多重要的成績和寶貴的經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原則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踐行。我國正在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進程,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從而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保護效果的評價日益被提到我們面前。國內外涉及到的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一文則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評價,提出了應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比較、歷史分析、評價研究等方法,從組織管理、社會環(huán)境、遺產項目本身、保護手段與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的觀點。以期改變某些“重項目申報、輕實際保護”的現(xiàn)象。
藏族聚居地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豐厚的區(qū)域?!恫刈宸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般理論、方法與藏族實際相結合,系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應堅持原生態(tài)保護、整體性保護、科學合理保護與雙優(yōu)先保護等四原則,以及在具體保護方法方面的建議。
保護效果的評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能夠充實文化遺產學理論,為科學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依據(jù),能夠更好地預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遷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應建立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比較、歷史分析、評價研究等方法,從組織管理、社會環(huán)境、遺產項目本身、保護手段與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效果;評價;意義;內容;方法
當前,國內外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極為豐富,涉及面也較廣,但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的研究不多。在思想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理論上,效果評價的理論研究有待充實和深入探討;在實踐上,既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效果評價體系,更沒有對那些已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的實際保護效果進行實際的考察和評價。由此,造成了幾個突出問題:即重項目申報,輕實際保護;重前期論證,輕后期評估;重理論界定,輕效果評價;重呼吁倡導,輕管理監(jiān)督;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文化效益。如何克服這些缺陷,將直接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取得實質效果,最終真正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傳承和發(fā)展。鑒于當前存在的不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就顯得迫切和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工作。若要真正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不僅要關注其內在的文化特性與社會文化價值,更要關注其具體的保護過程和最終效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研究和實踐探索,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理論也層出不窮。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各種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政策文件、學術論文、專著、教材、調查報告等極為豐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逐步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體系。但是,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唯獨缺乏保護效果評價的相關內容。以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一書來說,其內容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性質、特征、價值、分類,保護的意義、原則、方法與措施等以及中外保護歷史與現(xiàn)狀,其中均未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問題。[1](1-9)在另一部同名教材中,作者已經意識到了此方面的問題,以專門章節(jié)闡述了相關內容,但只是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質量監(jiān)控問題,并沒有明確闡述效果評價方面的內容。[2](82-86)在其他的一些相關成果中,均沒有此方面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效果評價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應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只有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能更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價工作。如果不從理論上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體系,評價工作就無法開展,也不可能發(fā)揮實質作用。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中,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理論的研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來說,效果評價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沒有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就無法衡量每一項遺產項目實際的保護效果。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理論和方法的探討,能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使其更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從而更好地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自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項大事。各地方政府為了彰顯地方文化魅力,積極組織申報了國家級、省市級、區(qū)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述各級項目累計起來,數(shù)目相當可觀。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保護遺產的積極性。
然而,我們應該冷靜思考這些名錄后面潛在的問題。名錄申報完后干了些什么?申報名錄就是保護嗎?那些進入名錄的項目,實際的保護效果如何?各級地方政府和群眾究竟對名錄中的項目做了哪些事?這些項目在被賦予遺產名錄的榮譽后,是否被當成了謀取經濟利益的工具,而全然不顧其作為遺產的社會文化價值?等等。在這樣的不斷追問中,我們不能不對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感到憂慮。要徹底改變這種重申報、輕保護的“形式主義”作風,就必須加強后期保護過程的監(jiān)控和效果評估。所以,建立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體系是迫切的和必須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機制,對一些具體項目作出評估,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探究問題的性質及可能的發(fā)展趨勢,為采取更有效的保護方式提供理論依據(jù)。
所謂預測,指的是“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手段對事物未來的狀況預先作出推知和判斷。預測有兩層意思,一是‘預’,此指預先或事先;二是‘測’,此指測量或估計。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未來復雜而不確定的因素,并研究應付它的方法,向決策者提供各種供選擇的方案,提示某一事件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的可能結果和對策。”[3](179)因此,要想準確預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遷方向,必須對其現(xiàn)狀作出準確、客觀的評估,這樣才能依據(jù)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其未來發(fā)展趨勢作出預測,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就是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況的一個全面把握和深刻認識。它能夠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進行客觀的評價。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社會文化變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的背景下提出的。在急劇變遷的現(xiàn)代社會里,如何預測社會文化變遷的方向、程度和結果成為當前社會文化研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文化變遷有自然變遷和強制變遷兩種。自然變遷由文化的內在特性決定,是無法阻止的。當然,這也并非說人類就無計可施或任其發(fā)展。只要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上,并遵循文化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就能夠對其發(fā)展變遷的方向作出預測和控制。強制變遷則是一種人為地引導文化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整體發(fā)展需要的方向發(fā)展的手段。強制變遷對文化所產生的沖擊比自然變遷更加明顯。這就需要在進行強制變遷前對文化的內在特性有準確的把握,并根據(jù)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制定出科學的發(fā)展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際上就是一種強制性的文化變遷手段,其目的是要在“人為干預”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朝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和變遷。文化變遷的方向和結果是復雜多樣的,究竟哪個方向或結果才是最合理的、有利的,這就需要根據(jù)文化自身的特性及社會發(fā)展狀況進行科學界定。因此,通過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能夠全面、客觀、準確地了解其現(xiàn)狀,為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朝著預期的方向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是指建立在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藝術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基礎上,遵循文化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順應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要求,采用科學的方法、手段和程序,從組織管理、社會環(huán)境、遺產項目本身、保護手段等方面,對那些已經被列入各級遺產名錄的項目進行理論、實踐方面的再認識,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即時采取相關措施,避免文化遺產遭受人為的破壞,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傳承和持續(xù)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需要制定一個明確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是根據(j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身的特性及其保護的實際行為所確定的一系列能夠直接量化和定性分析的條目。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效果評價研究的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際上是一場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社會行動。政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是各種制度、規(guī)定、要求、目標的提出者。在政府領導下的相關組織機構的建設情況及其管理質量和效率直接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活動及行為方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首先就要關注組織管理層面的科學性、可行性及實踐情況。此方面的評價應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政策、法規(guī)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障,沒有切實可行且科學的政策、法規(gu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難于進行的,更不可能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此方面的評價主要是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區(qū)的各級政府部門、機構所制定的各種政策性文件是否與國際、國家等上級部門的相關要求一致?是否符合地方實際,并具有科學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各種政策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是否得以貫徹和執(zhí)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對這些政策的反饋意見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完成。這里的理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而言的理論;二是就某一具體的遺產項目的理論研究。以上這兩方面的含義均與學術研究密不可分。此方面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質量,已解決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理論研究中所提出的觀點、結論是否適合于具體的某一遺產項目?理論研究中提出的保護措施與手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理論研究是否已經能夠準確地反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特性?最后,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對遺產保護的作用。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種政府行為。在國家下達了相關文件后,部分地方政府相應地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行政保障。但是,這種情況在各個地方參差不齊,有的地方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配置了專門的人員,安排了專項資金等;有的地方只是掛了個牌子,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只是由其他人員臨時承擔此方面的工作。此方面的評價,應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建立了專門的職能機構的,對此,應重點考察機構組成情況,包括職能、人員配置、經費配備、具體工作開展情況、工作模式、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領導的重視程度等;第二種是根本沒有建立相應機構的情況,應重點考察為什么不成立相應機構?此方面的工作有哪些人來承擔?這些人的能力素質情況怎樣?開展實際工作情況如何?等。最后,還應該就上述幾種情況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進行比較,綜合評價各自的優(yōu)勢與劣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在我國,此項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的財政撥款。因此,首先需要作出評價的內容是:上級撥付的相關專項資金的使用去向,是否建立資金使用制度?每年投入的資金額度,現(xiàn)有的資金投入是否能夠滿足保護的需要?資金投入后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與負面問題,遺產項目持有者對保護資金的態(tài)度和看法等。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的來源渠道也是很重要的內容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隊伍,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正確的軌道下進行。然而,就當前從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人員來看,真正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人恐怕不多。因此,此項內容的評估應重點關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各類人員的專業(yè)、年齡、學歷、知識等結構和分工情況等基本內容,考察各類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承擔的任務,以及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效率、報酬等內容。此外,還應考察是否建立起長效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
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均與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社會環(huán)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社會環(huán)境雖然不是決定性因素,但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具有重要影響。如果沒有好的環(huán)境,無論政策如何好、措施如何得當,最終都會在社會的浪潮中消亡。遺產保護的社會環(huán)境評價應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參與方式、程度及其效果。二是社會團體的介入及其作用。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在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四是大眾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此方面的內容應重點關注,大眾媒體的宣傳形式、受眾情況、宣傳內容、發(fā)揮的作用、媒體數(shù)量、媒體的性質等。五是公共服務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應重點比較不同公共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的異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是遺產項目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只能通過考察項目本身在保護前后的變化來體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的評價應重點突出以下幾點: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作用及申遺前后的變化。二是遺產傳承人的評估,主要包括傳承人的數(shù)量、基本素質、掌握技能情況、生存條件、思想意識、文化程度、社會交往能力、對遺產項目的認識程度等。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者的認知情況、保護意識。這里的實踐者是指與遺產項目密切相關的同一社區(qū)內的其他民眾??疾斓膬热葜饕ㄟ@些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程度和所持的心態(tài),在保護遺產的過程中具體的行為方式及其影響和作用。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整個民族、社會、文化或區(qū)域的作用和影響。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的變遷情況。通過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獲得目錄榮譽及資金支持的前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變化,通過比較來分析保護的行動、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方法與手段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能否采取科學、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將直接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終效果。如果方法與手段不當,不但達不到保護的效果,反而會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和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和手段的評估主要是考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及遺產項目本身的技術標準。它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并非是千篇一律的,也并非所有的項目都要采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這就要根據(jù)各個項目的特性,看其是否適合采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那些適合采取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保護的項目,應該考察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使用是否改變了遺產項目的特性,是否有助于遺產項目的自我更新,是否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要求相吻合等。
遺產保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多樣化的,除上面提到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外,在實際的保護過程中,民間往往會采取多種做法,這些做法可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也可能是經過改進的,甚至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借用過來的。效果評價中都要分別對這些做法進行考察,逐一評價所采用的工具、操作程序、實施結果等。
生產性保護方式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中,應對此進行單獨評價,客觀分析一些遺產項目在產業(yè)化或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效益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效益不應只是經濟效益,還應包括社會文化與生態(tài)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是一個系統(tǒng)性、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在歷史學、社會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的指導下完成。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基礎,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人類學田野調查中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田野調查法運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中,要求評估人員根據(jù)評價體系的要求和內容,對當前已列入各級遺產名錄的項目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走訪有關部門的相關人士,深度訪談傳承人,查閱相關文件資料,參與觀察具體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獲取第一手資料,以此對這些項目的保護效果進行個別分析與綜合評價,客觀地評價當前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奠定基礎。此外,人類學田野工作所堅持的整體觀、文化相對性、主位與客位的互動以及它所強調的細致、深入、客觀、詳實的資料收集原則,均有助于全面、準確、真實地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情況。
比較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將比較方法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中,能夠較好地發(fā)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xiàn)狀及變化情況。比較研究最基本的方式有兩種,即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v向比較,是指從時間觀念出發(fā),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發(fā)展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主要是考察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不同時間段內的變化,尤其要重點關注一些項目在列入各級遺產名錄前后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現(xiàn)實際保護的效果。橫向比較,是指從空間角度出發(fā),對空間上同時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tài)進行比較,是對多種相關事物的同層次的比較。通過橫向比較可以了解同類事物的大小、多少、優(yōu)劣。橫向比較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中,就是要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遺產項目進行比較,以便發(fā)現(xiàn)同一遺產在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中的異同,尋找各自的特點,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以便在比較中得出最佳的結論,客觀地評價同一遺產在不同背景下所取得的效果。此外,還應比較同一類別不同項目的保護效果,比較同一項目在采取不同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效果等等。
歷史分析法,是運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的方法。它是根據(jù)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和歷史階段來揭示不同因素在矛盾和問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所起作用的分析方法。運用此法,可以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的推動或制約因素,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客觀規(guī)律,科學地預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fā)展、變化的,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也需要一種歷史的視角,需要把不同歷史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及成果等內容加以聯(lián)系和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或問題,總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源。所以在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性質上,在分析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某些問題時,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最后,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綜合評價中,仍然需要一種歷史的視角,任何政策、方法、手段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由此而造成的效果也具有歷史局限性。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需要利用歷史的方法,將各種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將在遺產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的手段,制定的措施等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評價。
評價研究,又稱政策評估或計劃評估,指的是評估社會政策或社會計劃效果的一種應用性研究類型。其目的在于精確評定某項社會政策或計劃的具體方案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評價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確定某項方案的目標和預期效果;二是測量實際效果;三是成本—效益分析。根據(jù)評價研究的特點,將此方法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中是最為合適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中,應該明確保護的目標和預期的效果。目標和預期效果主要來源于各種形式的文件和申報遺產名錄的申請書。因此,為了保證評價的質量,首先就應該考察各項文件、政策以及“申遺書”中的目標和預期效果的具體內容和指標要求,分析其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然后,根據(jù)目標要求對具體項目的保護狀況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后,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這就要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實際的投入情況與最終取得的效果之間的比例。重點分析保護資金投入的量與最終效果之間是否成正比以及利用與開發(fā)的實際效果。
除以上幾種方法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評價還要廣泛吸收相關學科的方法。如系統(tǒng)分析法、宏觀與微觀分析法、定量與定性分析法,甚至在評價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技術時可能還要用到自然科學的一些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相關成果也極為豐富。然而,保護效果的評價分析仍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筆者看來,無論制定什么樣的文件,出臺何種的政策,采取哪種手段和措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關鍵的問題在于,這些政策、措施、方法、手段是否落到了實處,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等。簡言之,就是保護的效果如何。本文只是筆者的初步思考,提出的一些想法,期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評價的理論,為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石奕龍.應用人類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張新玲)
On the Evaluation for Protective Resul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 Xing-gui1,2LI Hu2
(1.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2.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The evaluation for protective result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evaluation for protective results of it would enrich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eor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preferably forecast its change direction. The evaluation for protective resul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comprehensive use of comparison,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estimate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heritage self and protection mea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ults; evaluation; meaning; content; method
G112
A
1009-8135(2011)01-0027-06
2010-10-08
陳興貴(1979-),男,云南會澤縣人,廈門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文化人類學、民族文化。
李 虎(1982-),男,廣西馬山縣人,重慶三峽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社會人類學、民族文化。
本文系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資助西部地區(qū)項目“西南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05XMZ04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