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慶家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 文法系,湖北武漢 430081)
公司因各種原因徹底結束其存在狀態(tài)的事實或行為被稱為解散。公司的解散包括正常解散和非正常解散兩種情況。公司正常解散包括:(1)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解散事由出現;(2)公司股東會作出解散之決議;(3)公司經營期限屆滿而未形成延長決議等。公司的非正常解散是指公司因其經營的活動或后果嚴重傷害某一社會主體的根本利益而遭到被動之解散,非正常解散的主要情形有:(1)破產,因公司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被債權人申請破產;(2)撤銷,因公司發(fā)生嚴重的破產行為而被行政當局決定撤銷;(3)司法解散,因公司的存在處于違法狀態(tài)或公司侵權被利害關系人申請司法解散等。
依照我國修改前的《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解散的情形只有四個:(1)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營業(yè)期限屆滿或者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時;(2)股東會決議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4)公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被依法責令關閉的。解散公司訴訟(即股東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訴訟)這項司法解散制度并未在修改前的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公司股東要求法院判決解散公司,往往因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而被法院不予受理,或是判決駁回訴訟請求,這直接導致我國公司的小股東在權益遭受侵害時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基于這種情況,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修改后的《公司法》第181條第五款(“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183條的規(guī)定予以解散?!?和第183條(“公司經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繼續(xù)存續(xù)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規(guī)定的出臺確立了解散公司訴訟制度,使得股東在其權益遭受損失時,可以通過提起公司解散訴訟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針對很多法院對審理此類案件缺乏經驗,相關的法律條文又過于原則這一情況,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公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二)(以下簡稱若干規(guī)定(二))。若干規(guī)定(二)的第1條至第7條對《公司法》183條做了細化規(guī)定,對解散公司訴訟這一新的訴訟制度的各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盡管如此,由于解散公司訴訟是一項新的訴訟制度,法律在制度設計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因此如何進一步構建合理的解散公司訴訟制度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各方當事人合理訴訟地位的確立又是構建合理的解散公司訴訟制度的基礎。
根據《公司法》第183條的規(guī)定,請求判決解散公司案件的原告應為股東。但不是任何一個股東均可提起公司解散之訴,必須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才能起訴。該條文對適格原告的條件作了規(guī)定,但仍比較寬泛,需進一步細化:
1.第183條規(guī)定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才具有原告資格。在這里,提起公司解散訴訟的原告應包括既可以是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單個股東,也可以是合計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多個股東。
2.第183條沒有對原告股東的持股時間進行限制,這可能會使少數股東濫用訴權,借此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或是達到個人目的。所以,法律應規(guī)定只有持股達到一定時限的股東提起此種訴訟才有可能獲得支持,具體期限可參照《公司法》第152條股東代表訴訟的規(guī)定,即連續(xù)持股180日以上。
3.除了公司的股東可以作為原告外,由于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公司股份的人,如股東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等,也應視作為原告,因為股權是具有流轉性的,取得了公司股份即擁有了股東的權利,作為股東當然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解散公司訴訟。
4.如果數個股東或是數個股東團體分別提起解散公司訴訟,雖然他們均為各自的利益起訴,相互之間有可能并無共同的權利義務,但訴訟標的都是同一法律關系,為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數人均起訴時,法院應作為共同訴訟合并審理。
5.對于股民應做特別規(guī)制。股民通過一定方式結合起來達到法定持股比例,不能提起解散公司訴訟。因為股民是在股票市場上炒股獲利,并不參與公司的決策和管理,不存在與其他股東發(fā)生矛盾從而引起公司僵局的現實可能性,而且由于持有某公司股份的股民人數太多,且不確定,如若使其作為原告不僅使程序上難以操作而且會給公司存廢帶來極大風險,所以股民如果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應通過其他法律救濟途徑解決,而不能結合其表決權提起公司解散之訴。
《公司法》第183條只規(guī)定了請求解散公司的適格原告,即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但應以誰為被告,公司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若干規(guī)定(二)彌補了這個漏洞。根據若干規(guī)定(二)第4條的規(guī)定,股東提起解散公司訴訟應當以公司為被告。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應是基于如下原因考慮的:
1.股東要求解散公司針對的是公司是否可以繼續(xù)生存的問題。因此,解散公司訴訟與公司具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2.表面上有時可能是原告股東與其他股東發(fā)生矛盾,但原告股東提起公司解散之訴的事實基礎是公司經營管理存在困難,控制股東是以公司的名義出現,這些事實的爭議是在股東與公司之間發(fā)生的,公司是爭議的相對方,應當成為解散公司訴訟的被告。
3.公司解散管轄以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故將公司列為被告也符合原告就被告的一般訴訟管轄原則。如以其他股東為被告、公司為第三人,或以其他股東和公司為被告則極有可能導致管轄權爭執(zhí),致使訴訟時間的拖延和成本的增加,不利于訴訟效率原則。
4.雖然公司解散的后果是股東應當組織清算,但是,如果以股東為被告,法院判決確認的卻是公司解散的事實,這個結果與股東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公司有可能置之不理。只有以公司為被告,其權力機構或執(zhí)行機構才會積極予以執(zhí)行。
依照法律規(guī)定,解散公司之訴應以公司為被告,解散公司的判決效力由公司承受。但若僅以公司作為被告,則有失偏頗:
1.公司糾紛產生于公司的股東之間或股東委派的董事之間,此時公司并非爭議的一方當事人,不同于公司外部的債權債務糾紛。
2.在股東請求解散公司的訴訟中,解散的真正意義在于啟動公司的清算程序,即對公司存續(xù)期間所發(fā)生的債權債務作一次清理,了結公司的未了事務,及時行使債權并清償債務,并對剩余財產在股東中加以分配,表面上終止的是公司法人資格,實質上結束的是股東之間的合作??梢?真正承擔公司解散和清算法律后果的仍是公司股東。
法律制度設計的第一要務在于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所以基于以上原因考慮,應將公司和其他相對方股東列為共同被告。當然,當公司股東人數眾多時,沒有必要要求所有其他股東都為被告。因為,所有其他股東都為被告,需要聽取每一位股東的意見,勢必增大訴訟規(guī)模、時間變長、程序變復雜,公司的安定性難以保證,訴訟效益不高。同時,法院判決解散公司,屬于強制性解散,不需要全體股東行使表決權作出公司解散的決議。因此,這種情況下,只要把控制股東或侵權股東作為被告即可。
若干規(guī)定(二)中第4條規(guī)定:“原告提起解散公司訴訟應當告知其他股東,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其他股東或者有關利害關系人申請以共同原告或者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這說明在司法實際運作中,其他股東以及利害關系人可為解散公司訴訟中的共同原告或第三人。如前所述,公司和其他控股或侵權股東應作為解散公司訴訟中的共同被告,其它非控股或侵權股東可作為共同原告參與訴訟,而其他股東作為第三人應當被排除,利害關系人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解散公司訴訟。
根據《公司法》的現有規(guī)定,在解散公司訴訟中,債權人除可以根據公司法第184條的規(guī)定申請將清算程序由普通程序轉為特殊程序外,并無權介入訴訟,法院也無須征求債權人的意見,這無疑是立法以及司法層面的一大缺憾,因為:
第一,公司是否被判令強制解散,與債權人的利益息息相關,這其間涉及到對中小股東利益與債權人利益的平衡問題,法院應當聽取并尊重債權人的意見。
第二,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因此,債權人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是符合民事訴訟法一般原理的。
因此,賦予債權人合法地位,法院通知債權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或者同意債權人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申請,有利于合理、徹底解決爭議,也能極大地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只有確立好公司解散訴訟中各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才能構建合理的解散公司訴訟制度,才能有效解決公司解散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糾紛,才能盡量簡化矛盾、減少損失,更好的維護各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