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曉月,喬麗嬌
(中國醫(yī)科大學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探討
計曉月,喬麗嬌
(中國醫(yī)科大學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
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和中堅力量,如何發(fā)揮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和代表性,并防止其素質(zhì)滑坡,對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大學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未完全定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西方價值觀對大學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如何適應新形勢,切實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需引起高度重視。
1.1 部分學生黨員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發(fā)生動搖
部分學生黨員在社會大變革的浪潮中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認識不清,甚至對祖國的未來失去信心,對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認識發(fā)生動搖;部分學生黨員的黨性觀念淡薄,認為市場經(jīng)濟既然是遵循價值規(guī)律、等價交換、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原則,便沒有必要提倡無私奉獻精神,以致極端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膨脹。因此,有的大學生入黨后不思進取,甚至違反校紀、校規(guī)。
1.2 學生黨員教育內(nèi)容陳舊,教育方式程式化
據(jù)筆者了解,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黨員教育往往是根據(jù)上級黨委的統(tǒng)一安排,學習黨在各個時期的重要方針、政策,一般都是念文件、讀文章,沒有根據(jù)大學生思想實際和年齡特點等進行針對性教育,收不到實效。這種教育一般按學習—討論—總結3個步驟進行,步驟完成后教育也就完成了,至于理論是否真正深入人心,則另當別論。即使是在各種輔導報告、培訓班中,教育者也往往坐而論道,理論空洞無物,觸及工作實際和現(xiàn)實問題時,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給不出具體解決辦法。久而久之,學生黨員便對此類教育漠然視之,心生厭倦,無法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黨員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
1.3 部分基層黨組織沒有落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
黨內(nèi)明確規(guī)定了黨員的教育管理制度,如三會一課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黨員理論學習制度、思想?yún)R報制度等,這些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有利于學生黨員通過自我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升黨性修養(yǎng)。然而這些制度的落實往往因時間不充裕而成為擺設。特別是學生入黨后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機會,有的學生黨員漸漸降低了對自身的要求,甚至淡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不能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1.4 基層黨組織力量薄弱,輔導員素質(zhì)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將教學質(zhì)量擺在第一位,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拋之腦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比例達到4%~5%,甚至更高。雖然有一支龐大的學生黨員隊伍,但是從事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黨組織隊伍力量卻相對薄弱。教育管理工作者一般由學生輔導員承擔,他們?nèi)粘9ぷ鞅容^繁雜,無法把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細、做實。有些學生輔導員對黨務工作不熟悉、不熱心,甚至不是黨員,或是剛剛加入黨組織,缺乏實際黨務工作經(jīng)驗。因此,導致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1.5 部分學生黨員畢業(yè)后,組織關系長期滯留學校
隨著大學生分配制度改革,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將組織關系落在人才中心,導致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許多問題,如不能正常參與組織生活,不能按時交納黨費;有的預備黨員延誤了按期轉正時間;甚至有的黨員畢業(yè)后杳無音信。
2.1 理論學習是基本原則
只有對學生黨員開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才能堅定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黨員的理論學習,可通過4條途徑:一是正常參與組織生活;二是加強黨校中的繼續(xù)教育(如預備黨員培訓班、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三是積極參加黨小組的政治理論學習;四是自覺學習政治理論。同時,針對學生黨員入黨時間不長,入黨動機不夠端正,理論素養(yǎng)不夠高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時代感的教育。為提高教育效果,應提出具體要求,如學習前有計劃、有重點,學習中有考勤、有筆記,學習后有考核測試、檢查評比、總結交流、獎懲措施等。
2.2 制度建設是根本保證
加強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制度建設,可從2方面入手。一方面,嚴格執(zhí)行黨內(nèi)各項制度。如堅持2周一次組織生活,每月一次支委會,每季度一次民主生活會,每半年至少一次黨課,以充分發(fā)揚黨內(nèi)民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學生黨員及時找出自身不足,揚長避短。另一方面,結合學生黨員自身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制定學生黨員志愿者制度,增強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光榮感;制定學生黨員量化考核制度,從政治學習、專業(yè)學習、遵紀守法、文明修養(yǎng)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將測評成績與學生黨員的評先、評優(yōu)相結合,并作為預備黨員能否按期轉正的重要依據(jù)。這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黨員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自覺性及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特困學生黨員聯(lián)系制度,切實為學生黨員排憂解難,使其深切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嚴格管理學生黨員檔案,及時轉出學生黨員的組織關系,禁止任何理由的滯留。
2.3 實踐鍛煉是重要途徑
社會是一所大學堂,學生黨員在實踐中加強鍛煉,可以增長才干;不斷接受教育,可以培養(yǎng)奉獻精神,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一方面,學生黨員可以在院系學生會或團總支、班委會、團支部擔任職務,為學生服務。另一方面,學生黨員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加強與工農(nóng)群眾的聯(lián)系,加深對群眾的感情,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進一步堅定對黨的信念。
總之,對于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要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加強,繼承中創(chuàng)新,以滿足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要求。
G455
A
1671-1246(2011)01-0019-02
注:本文為2006年度遼寧省“十一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第34-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