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耀文,陳燕綜述,姚應水審校
(皖南醫(yī)學院預防醫(yī)學系,安徽蕪湖241002)
留守青少年,是指年齡處于10歲到18歲之間,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目前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已達1.3億多人[2],這將是一個城市和農村雙需雙贏的大趨勢,但隨之產生的留守青少年隊伍也將進一步擴大。
留守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大轉折期,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青少年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與非留守青少年相比,要面對更多的壓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本文以近年來我國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資料為基礎,探討我國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進展,以期為提高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的依據。
在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綜合評定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使用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周步成改編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和王極盛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三種測量工具。研究結果顯示,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差于非留守青少年[3~7],但也有研究者發(fā)現,留守青少年雖在某些心理癥狀上的檢出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但總的心理健康狀況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8]。留守作為一種危險性因素,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留守并不直接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其間存在著其他的因素起保護作用[9]。有文獻報道,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父母外出類別不同等因素,對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也不盡相同,具體闡述如下。
1.1 不同性別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
在不同性別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測量工具,均得出較一致的結論,即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差于留守男生,但在某些心理癥狀上,男生則更為突出。
龍軍等[3]研究發(fā)現,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現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方面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焦慮和軀體上的一些不適感,因此顯得憂郁、不信任、悲觀、多慮、喜歡獨處、缺乏自信。在MHT量表中,除孤獨傾向外,留守女生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焦慮總分均高于男生[5,10,11]。李松[12]、王東宇[13]、張建育[14]和胡玫[15]等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
同時,留守男生也存在某些較突出的心理癥狀。龍艷等[8]研究結果表明,雖然留守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但留守男生在沖動傾向上得分明顯高于留守女生。也有研究發(fā)現,留守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孤獨傾向[10]。
1.2 不同年級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一些研究者針對不同年級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有些研究者認為,高年級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低年級留守青少年,如姚應水等[5]的研究認為,高中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初中留守青少年,其中高一年級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為高二、初二、初一。李松等[12]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結論。
相反,另有一些研究者認為,低年級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高年級留守青少年。王東宇等[13]調查發(fā)現,初中留守青少年的SCL-90量表總均分及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恐怖5個因子分均顯著高于高中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年級效應[10],初一組的恐怖傾向最高,初二組次之,初三組的恐怖傾向最低。
1.3 父母外出類別不同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根據父母外出情況的不同,將留守青少年分為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看護,母親外出打工父親在家看護,及父母均外出打工三種類別。相關研究發(fā)現,父母外出情況不同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有明顯差異[15]。有研究者[4,16]用SCL-90量表調查的結果顯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學生有36.3%存在1個或幾個心理癥狀,而父母單方外出的留守中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為28.2%。兩組在抑郁、焦慮、偏執(zhí)、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及其他因子等方面檢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認為母親外出打工、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是影響留守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主要危險因素。另有研究者[11,15]發(fā)現,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較其他兩組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及沖動傾向方面的心理癥狀更明顯。其SCL-90的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因子得分高于單親外出和父母雙方均在家的學生[16]。但李松等[12]研究認為,與母親一起留守的少年,心理問題更突出。雙親均外出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父母一方外出和無外出組。
從父母外出時間的長短來分析,有調查結果顯示[13],留守青少年與父母分離時間在10年以上的有15.0%,在6~10年之間的有23.2%,在2~5年之間的有43.3%,在1年以內的有18.5%。研究發(fā)現,與父母分離時間不同的各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均存在顯著差異,除分離時間在1年以內的外,與父母分離時間越長,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種心理問題越突出。胡心怡等[9]研究也發(fā)現,留守時間在5年以上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失衡得分顯著高于留守時間為5年以下的留守青少年。
1.4 不同監(jiān)護類型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大部分研究者都意識到了不同監(jiān)護類型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便于比較分析,將留守青少年的監(jiān)護類型分為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父輩親屬監(jiān)護、同輩監(jiān)護、自我監(jiān)護五種??傮w來看,隔代監(jiān)護和單親監(jiān)護的留守青少年居多,且代養(yǎng)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教養(yǎng)方式以溺愛、放任和專制為主,半數以上的代養(yǎng)人養(yǎng)育方式不當[13]。
程少貴等[4]研究發(fā)現,單親監(jiān)護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檢出率為22.5%,隔代監(jiān)護的為43.5%,親屬監(jiān)護、同輩監(jiān)護和自我監(jiān)護的合計為3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單親監(jiān)護的留守中學生SCL-90各因子陽性檢出率均低于其他監(jiān)護類型的留守中學生。單親監(jiān)護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其他監(jiān)護類型留守青少年[15]。而學習成績差、母親文化程度低、雙親均外出務工是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問題增高的主要因素[17]。
另有研究認為[7],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代養(yǎng)人類別的無顯著相關,而與代養(yǎng)人的文化程度顯著負相關。采用民主教養(yǎng)方式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最好,溺愛的其次,放任、專制的最差[13]。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比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使留守青少年出現軀體化癥狀;放任和專制的教養(yǎng)方式比采取民主、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使留守青少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比放任型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造成留守青少年的恐怖心理。而代養(yǎng)人的文化程度對留守孩的心理健康影響不顯著。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個子系統(tǒng)構成,其形成要經過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三個階段。
在青少年時期,個體的性意識覺醒,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劇地發(fā)展變化,促進了自我意識的成熟,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心理自我階段。青少年逐漸脫離對成人的依賴,并從成人的保護、管制下獨立出來,表現出自我意識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強調自我的價值與理想。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是與他的心理自我發(fā)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關的。心理自我發(fā)展完善的個體能夠以客觀的社會標準來認識社會和評價事物,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形成對待現實的正確態(tài)度、理想與信念等。而留守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狀況值得關注。
2.1 留守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有研究發(fā)現[18],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不健康的心理則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留守青少年長期與父母分離,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支持、鼓勵和教導。他們可能把內心的苦悶和生活的艱辛轉變?yōu)閷λ说牟恍湃紊踔翑硨蚴菍ψ约旱牟蛔孕藕头裾J,這可能使他們形成焦慮、抑郁、偏執(zhí)、攻擊等不健康的心理,最終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因此,培養(yǎng)留守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他們在學習樹立自信、在生活中積極應對,在情緒情感上及時自我調節(jié),這些都會促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形成,最終形成自信、獨立、堅強的健康心理。
2.2 留守青少年的孤獨感有研究認為[8,19],留守青少年的孤獨感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謝華等[19,20]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孤獨感存在性別和年級差異。在對重要關系未滿足程度的知覺上留守女生顯著高于留守男生,在對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覺上留守高中生顯著高于留守初中生。這是因為,一方面,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現孤獨、寂寞、無助、抑郁、焦慮、不愉快等不良情緒反應,且留守女生生理和心理發(fā)育較早、情感較豐富和細膩,容易為父母、家庭擔憂,為學習、情感而煩惱,焦慮,敏感,脆弱,心境更容易受客觀情景所左右,因此,在情感上更依戀父母,看重家庭[13]。另一方面,留守男生比女生有較強的情感上的獨立性,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也較快。因此,留守女生對重要關系未滿足程度的知覺高于留守男生。同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自我意識能力不斷增強,更加看重自己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加之他們面對的各種壓力要普遍高于初中生。因此,親情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更容易造成他們的孤獨心理。祁慧等[21]研究發(fā)現,孤獨感的發(fā)生在留守青少年中有顯著的年級差異和類型差異,但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影響留守青少年孤獨感的主要因素有:健康狀況、成績、父母關系和朋友關系。
2.3 留守青少年的安全感朱丹等[22]對初中階段留守青少年安全感的特點及彈性發(fā)展的研究發(fā)現,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均顯著低于非留守青少年。且不同年級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中的人際安全因子及總安全感得分差異顯著,初二年級的心理安全感最高,初一次之,初三最低。研究表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安全感的彈性水平與自我效能感和成熟的應對方式均呈正相關,而與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呈負相關。留守青少年心理安全感彈性發(fā)展的保護性因素有:高自我效能感、高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中高解決問題、高求助、低自責、低幻想、低退避、低合理化等應對方式。
2.4 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諧Rogers等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自我和經驗之間的一致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23,24]。個體有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機能,當個體體驗到的自我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就會處于一種“不和諧”的狀態(tài)[25]。個體為了維持其一致的自我概念就會采用各種各樣的防御機制。而應對方式是個體作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起保護作用。謝四元等[26]通過對留守與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的研究表明,留守青少年在自我經驗的不和諧性上,比非留守青少年高。
有研究發(fā)現[15],家庭親密度的缺失及適應性不良是影響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張敏等[27]的研究結果表明,留守青少年對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總體上不如非留守青少年,其中留守女生普遍低于留守男生,高年級低于低年級留守青少年,城鎮(zhèn)家庭低于農村家庭留守青少年。并且留守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水平低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魏軍峰等[16]研究結果相反,認為留守男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低于留守女生,而非留守男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非留守女生。另有[11]調查發(fā)現留守男生在自信心、自主性、挑戰(zhàn)性、自控性等五個因子和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彈性兩個分量表上得分均高于留守女生,留守女生在社會接納性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針對不同監(jiān)護類型的留守青少年,有調查發(fā)現[15],單親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在實際親密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父母外出打工者,單親撫養(yǎng)的留守青少年好于隔代撫養(yǎng)和其他形式的撫養(yǎng)者。另外,留守青少年的理想親密度和理想適應性與孤獨傾向和身體癥狀呈顯著負相關。宋淑娟等[28]的研究發(fā)現,由母親單方監(jiān)護和隔代監(jiān)護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相對較高,而沒有固定監(jiān)護人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經常與父母聯系和團聚的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較高。
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初中生親子教育的基本缺失,降低了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這種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會對初中生的人際關系產生影響,會使他們在某一時期內產生焦慮的情緒體驗[16]。
留守青少年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而生活事件和應付方式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6]。韋君如等[11]調查發(fā)現,雙親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與單親外出打工的留守青少年相比,生活面臨更多的應激事件。而雙親外出比單親外出打工,更不利于在個體依戀關系中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會導致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特別是面臨應激情境時,產生焦慮、孤獨、無助等情緒困擾。張敏等[30]的調查得到相似結論,且留守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普遍高于男生,但在懲罰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男生。而胡心怡等[9]研究認為,雖然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水平高于非留守青少年,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卻與非留守青少年無顯著性差異。“留守”作為一種危險性因素可能導致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留守”并不直接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應對方式能夠緩沖生活壓力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周麗[6]等研究認為,生活事件中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消極應對是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危險因素[29]。有研究發(fā)現[26,31],在應對方式上,留守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自我刻板性、自責和退避,而在父母情感和睦及父親、母親溫暖慈愛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積極的應對方式。肖聰閣等[32]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結論。朱丹等[22]研究表明,在面對不利處境時,積極應對與高安全感緊密相關,而消極應對可能導致低安全感。
段玉香等[33]研究發(fā)現,無論是否留守,青少年均以“中間型”和“不成熟型”應付方式為主。在留守青少年中,女生報告的“求助”應付策略得分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更多尋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和富于幻想、逃避現實,更多使用被動性的應對策略,相對缺乏積極主動精神[34]。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青少年傾向于以“中間型”應付方式為主,不成熟的應付方式逐漸減少。同時,該研究還發(fā)現,初中階段留守男生的不成熟應付方式的使用隨年齡增長呈減少趨勢,而女性卻呈增多趨勢。這與肖計劃[35]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在從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心理行為發(fā)展過程中,女性在發(fā)展其成熟應付行為的同時,不僅保留了少年期的不成熟應付行為,而且還進一步強化這些行為的心理活動,而男性在發(fā)展其成熟應付行為的同時,卻在逐漸弱化既往不成熟的行為心理活動。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家庭、親屬、朋友、同事、伙伴、團體等所給予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援,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聯系的密切程度和質量,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36]。主觀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與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它與主觀感受密切相關[37]。有研究表明,相對于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主觀支持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最重要預測因素[38]。高文斌等[39]研究發(fā)現,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總分和主觀社會支持均低于非留守青少年,而在不和諧師生關系和校園暴力兩個維度上高于非留守青少年。父母與留守學生聯系越密切,他們社會支持和校園人際關系越趨于良好。家庭支持和主觀支持是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保護因素[29]。
劉霞等[40]的研究發(fā)現,母親是初中留守青少年最重要的支持源。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感受到更多來自老師的情感支持和親密感,留守男生則比留守女生感受到更多來自父親的工具性支持。這可能與男女兩性的個性特點以及傳統(tǒng)觀念對性別角色的期望不同有關[38]。初一年級留守青少年比初二年級留守青少年感受到更多來自父母和同學的社會支持以及來自老師的肯定價值。與留守時間在1年以內的少年相比,留守時間在5年以上的少年感受到更多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情感支持、陪伴及肯定價值。趙景欣等[41]研究發(fā)現,留守青少年在老師和同學支持較高的前提下,只要父親和母親給予一定的支持,其自尊和交往主動性就可能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留守青少年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心理安全感就發(fā)展得越好[22]。對留守青少年來說,如果得到或感受到較多的來自父母、學校與同伴群體的支持,當他們面對留守的不利處境時,社會支持能夠緩解他們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壓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留守生活,心理安全感也更高。劉霞等[42]通過對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研究,發(fā)現留守初中生的支持利用度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其違法和違紀行為則相對較高。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2006,30(3):60-65.
[2]陳宏樂,陸繼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被忽視問題[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1):12-14.
[3]龍軍,沈英.贛南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留守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3):264-265.
[4]程少貴,郝加虎,陶芳標.安徽省某縣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5):439-441.
[5]姚應水,康耀文,金岳龍,等.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現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12):1359-1362.
[6]周麗,高玉峰,邱海棠,等.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11):796-805.
[7]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3,24(5):521-522.
[8]龍艷.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實證研究[J].柳州師專學報,2008,23(4):78-81.
[9]胡心怡,劉霞,申繼亮,等.生活壓力事件、應對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5):501-503.
[10]曾紅,曾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報道,2008,5(23):124-125.
[11]韋君如,盧寧,黎媛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及學生生活應激研究[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08,24(6):423-427.
[12]李松.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撫養(yǎng)人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08,27(4):137-140.
[13]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77-479.
[14]張建育,賀小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24(8):932-933.
[15]趙潔,林艷艷,曹光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46(10):1012-1015.
[16]魏軍鋒,鄭洪冰.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癥狀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2):83-85.
[17]王文軍,張璟,李晶,等.濟寧市留守中學生行為發(fā)育及影響因素研究[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0,33(5):350-352.
[18]王方,范興華.初中留守兒童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2):153-155.
[19]謝華,楊東,曾莉,等.四川省部分地區(qū)農村留守中學生孤獨感現狀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0):942-943.
[20]謝華,楊東,馮建.農村留守中學生孤獨感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53-54.
[21]祁慧,賈艷賢.農村留守青少年孤獨感狀況及影響因素[J].衛(wèi)生軟科學,2010,24(5):450-453.
[22]朱丹.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的特點及彈性發(fā)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2):8-13.
[23]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59:184-256.
[24]左銀舫,李梓,李凌.中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5):583-585.
[25]Rogers CR.A process conception of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8,3:142-149.
[26]謝四元,張芳.留守與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7):772-774.
[27]張敏.淮北市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12-13,16.
[28]宋淑娟,廖運生.初中留守兒童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家庭因素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08,(8):28-30.
[29]張萬軍,李杰,馮曉明,等.農村留守中學生應對方式家庭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1):5-7.
[30]張敏,劉新民,葛明貴.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生活事件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16(5):468-469.
[31]程航,姜德國,李霞,等.溫州留守中學生自我意識、應對方式與家庭環(huán)境狀況調查[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8,20(1):8-10.
[32]肖聰閣,陳旭.農村留守初中生依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25(1):92-96.
[33]段玉香,閻平.農村留守兒童應付方式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31-333.
[34]施承孫,董燕,侯玉波,等.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心理學報,2002,34(4):414-420.
[35]肖計劃,向孟澤,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學生應付行為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5,9(3):100.
[36]錢明.健康心理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5.
[37]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J]//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27-130.
[38]趙建平,葛操.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132-135.
[39]高文斌,王毅,王文忠,等.農村留守學生的社會支持和校園人際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1):791-794.
[40]劉霞,趙景欣,申繼亮,等.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83-185.
[41]趙景欣,申繼亮,劉霞.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與其自尊、交往主動性之間的關系——基于變量中心和個體中心的視角[J].心理科學,2008,31(4):827-831.
[42]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3(3):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