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會
(太原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9)
〔專題研究與新論〕
水對中國傳統建筑活動的影響
丁會
(太原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9)
水有左右文化性格的力量。傳統的“水”在我們的建筑選址、規(guī)劃、設計中幾乎處處得以體現。
水;建筑;選址;規(guī)劃;營造
現代西方哲學家卡西爾說:“人們都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彼鳛橐环N自然元素,似乎從一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以及文化歷史緊密聯系??词澜绲奈幕瘻Y源,洶涌的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地中海沿岸是古希臘文化的搖籃,流動的東方兩河——黃河和長江是滋養(yǎng)了中原文化的華麗的場景。水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也是城市的生命線。水是影響大都市發(fā)展脈動的關鍵。
水,在漫長的歷史中,其實質內涵深入到人類的文化和思想,隨著進化的本質和人類認知水平的升華,從物質世界衍生為精神境界。水影響著中國文化、文化解釋過程的華麗多彩的外觀和由此產生的特定的文化系統。中國歷史上的事件,從“水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它是滲透著“水”的本質的人類文化史。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數千年不衰的發(fā)展,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成果和風格的系統。在世界建筑文化背景中比較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無論是都邑、村鎮(zhèn)、聚落、宮宅、院囿、寺觀、陵墓還是道路、橋梁等等,從選址、規(guī)劃、設計及營造,幾乎沒有例外地深受水文化的影響。
建筑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來涼風;近水可以很容易地獲得水上的運輸和生活、灌溉需水,水適宜養(yǎng)殖,緩坡避免水澇災害,植被保持水土,果樹和森林可以取得經濟效益和一些燃料能源??傊?,一個好的基址,容易獲得在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管理形式的各種良性生態(tài)循環(huán)。自然環(huán)境與風水空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局部小氣候。
水可以調節(jié)氣候,凈化環(huán)境,水對于景觀和審美也具有適用價值。一個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不僅應該具有自然生態(tài),而且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
傳統建筑形式組成的融進了自然景觀要素的河流、水池,以河流、水池為前景,從而形成了平坦寬闊的視野,同時水體作為一個屏障,內部和外部的基址被隔離開來,形成空間上的對比,具有別有洞天的景觀效應。
金帶彎曲的水,充滿了可愛的繞組動態(tài)美,打破了對稱的構成嚴肅的風景畫面,從而更加平滑,生動,活潑,充滿曲線、動態(tài)美。
水具有影響大自然的力量,它作用于植物群落、巖石、沙土、河道、水岸,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示出它對自然形態(tài)的影響,例如密集和稀疏植被、高聳的巖石和圓潤的頂部巖石、地形縱向延伸的階梯狀下降、蜿蜒的河流。水對自然物體的曲線形狀的作用,這個功能不同于藝術美感的人工創(chuàng)造,通過自然力量積極作用的自然景觀,它集中了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風光圖像的特征。究其實質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使得城市、村莊和住宅能夠自然匹配,和諧。
傳統的建筑活動選址對水質特別注意,有時聞嘗水的氣味,從而有利于人的體力、智力以及思想,例如水味道甜美的是吉地,水苦味則是不吉的地方等。飲用水取水點盡可能在河的上游,下游為排放點,有的在岸邊設砂濾井,凈化水質,提高衛(wèi)生水平。在許多歷史紀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水質和人類疾病的關系。人的“九竅五慮”都是從水中產生的。
古人除了認識到水對于灌溉、養(yǎng)魚、飲水等有益的方面,同時早就意識到水的剛性,選址不當或使用不善,它也可能促使無情的洪水吞噬莊稼和房屋,造成污染或生態(tài)系統的破壞。建筑活動在水的問題處理上是個關鍵點。人們總結出建筑活動的洪水防御系統和其他措施,如可選擇河流凸岸的臺地上,而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開水流湍急、河床不穩(wěn)定、死水沼澤處建設房屋等等。
水和陸路交通樞紐處,也因交通繁忙而設立城市如周初營建周洛邑,選址考慮“四方入貢道里均”這個影響因素就明確體現了這一思想。
水有左右文化性格的力量。城市的起源都依賴于水源的發(fā)現和保存水源方法的發(fā)明。
城市在農村住區(qū)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因此在奴隸社會,中國的城市是位于農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農業(yè)、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生產都和河流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部分城市靠近河流建設,主要是因居民飲用水及農業(yè)灌溉的需要,當時河流在商業(yè)交通上的意義不大。黃河流域的農業(yè)比長江流域發(fā)達得早,所以古代城市在黃河中下游的較多。直到南北朝以后,長江流域較大城市的數目才得以壯大。
由于秦漢統一的國內市場數量大,距離遠,商品的流通促使水運開發(fā)。因此,重要的通航河流穿越或兩個通航的河流交匯地,往往形成一些大的商業(yè)城市,如宜賓、瀘州、重慶、涪陵、武漢等。
唐宋兩代,在海關或中原地區(qū)的軍事和政治中心,以及淮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大量的材料經附近的運河、汴河運輸。位于運河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城鎮(zhèn)發(fā)展成為商業(yè)城市,著名的淮、揚、蘇、杭都位于河流沿線。元明清時期,運河沿線除了南線,北線也發(fā)展了一些商業(yè)城市,如臨清、濟寧、天津等。
一些河流改道或淤塞的,沿河古城被遺棄。唐朝在新疆地區(qū)由于河道改道、河水枯竭而廢棄。咸陽秦都城,由于洪水或河流改道被沖毀。
有的已沿江發(fā)達的商業(yè)城市,后來因為轉讓貿易航線轉移而衰落,如湖北襄陽樊城。
中國東南地區(qū)大量的水可以滿足各種植物生長,因此我國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東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也經常在這些地區(qū)試點。沿長江黃河建成中國的主要城市如上海、鄭州、武漢和南京等。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朝都有很好的選擇和建設區(qū)域,如西安、洛陽、南京、北京。古代城市的遺址也證實了這種論斷。翻開世界地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入海河流的彎曲部分必有城市,并經常作為首都或大型商業(yè)中心。
元朝建設過程中解決了供水、水上運輸和灌溉用水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完整的河湖水道系統形成了大都城“兩入、兩出、兩蓄”特有的水系格局,所形成的平民水面和皇家水面與被蕭墻隔離的“前朝、后市”相互呼應的格局,強化了都城的分區(qū)特色。元代從江南征收的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可以直接乘船運到積水潭,充足的河水對于市民的用水需求也是十分有利的,使元大都成為獨具風格的街市建筑與水風貌完美結合的都城。
水誘導著民居聚落的排列。在一個封閉、半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一條流淌的河流可以確保村民的生產需要,而且也為村民創(chuàng)建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
一定量的淡水養(yǎng)育一定的人口數量,水對民居分布的規(guī)模有決定性的作用。華北平原古河道鑿井形成了民居聚落,巖溶地區(qū)地下水系發(fā)達,巖溶泉水量大小決定聚落的規(guī)模,溫帶荒漠地區(qū)地下水源自山地冰川補給,形成中亞地區(qū)著名的坎兒井文化等。泉水是最好的飲用水體,保護泉水井成為民居聚落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生態(tài)意義的民居聚落盡可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巧妙利用這些資源,重視當地的生態(tài)平衡,重視水同時節(jié)約水資源。村寨一般都建在河流附近,侗、苗等村設立了水亭,大的密集的村落還鑿了水池。
傳統自然地形的骨架、水和道路活化了聚落空間。水的方向和水系的匯流對于聚落的排洪防災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四川五通橋沿江而構成聚落的主要交通,決定聚落的骨架,在不同的區(qū)域呼應,彼此溝通,形成一個整體。
聚落在自然環(huán)境中,依山傍水,對改善環(huán)境、調節(jié)氣候有著積極的作用。聚落點、線、面綠化系統結合濱河街,豐富了各種空間,加上住宅院落的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從而帶給人們富有生機的定居點,例如康定的水、雅安的河、承德的湖都為聚落增色不少。
中國主要河流多從西流到東,所以許多地區(qū)的水流也多從西向東,以致造成水口多在村的東南方。風水是天然水的神話,水成為吉祥的象征,尤其是對于一個村莊。水作為一個大吉的象征,出現了出水處的種種經營與處理辦法。在講究一些的聚落中,更在水口位置建寺廟、筑樓閣組成牢固的關鎖。一個村的村口往往和水口相距不遠,有的兩相結合,水口不等于是村口,但與村口有密切關系。當水勢有潛在的缺陷,通過添景和其他措施,以達到協調美好的景觀圖像。通過改變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水上建風水橋、水中建風水墩等一類的措施,形成了風景點,修補了風景缺陷。
水多和建筑發(fā)生關系,并影響空間布局,這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仰韶時期,先人們就居于河谷兩岸,“隨山谷而居,食澗水”。由于水的慣性沖力,如果相同的方向,長時間沖擊可以獲得的地塊越多;如果相反的方向,通過時間的推移、河流侵蝕,宅基地很可能被侵蝕掉。
從古代中國的建筑選址、規(guī)劃布局到建筑設計,主人的參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山西王家大院是成熟的晚清時期的住宅代表,它對于水的處理也具有典型性。王家大院倚坡而筑,南北向高差很大,東西向則次之。王家大院所處的靈石縣夏季多雨水,設計師巧妙地利用南北向的高差,精心規(guī)劃,將院內地面皆作出傾斜的排水坡度,使積水按照設計意圖順利排出。宅院排水口的形式千姿百態(tài),使大院建筑的微觀形象更加豐富多彩。古人認為,水曲則財祿聚,水直則貧賤夭亡,認為水的處理組織同主人的富貴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宅院水流如果過于順暢,則有破財的嫌疑。王家大院主人居住的兩套宅院避免了民俗中的禁忌,而且在春冬兩季干旱少雨之時,可以借助外排的生活用水保持院內潤濕的小氣候。同樣道理,鑒于水流東南則家境富貴之說,王家兩宅跨院的總出水口都被擱于東南方向。
晉商宅院多講究風水以便積累財富,建筑屋頂多外檐高而內檐低,使內部的四屋檐向內匯聚,這樣雨水流向院內,得以四水歸一,與財不外流的風水要求相一致。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始終高度重視死后埋葬。風水學認為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所以在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環(huán)境中,這種生氣可以匯聚而不散去,如果前面有河流,可以更好地阻止生氣分散,這就是陰宅最理想環(huán)境。山西西文興村柳氏族人的墓地是符合這樣自然條件的墓地部落。站在墓地上,可以遠望到群峰,一條溪河在東西山嶺的溝底緩緩由北向南流去。正是這樣一塊寶地,成了柳氏一族自明代到清代世代子孫的墓地。
[1]原廣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2]慧緣.慧緣風水學[M].上海: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
[3]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4]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5]單德啟.從傳統民居到地區(qū)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TU-8
A
1673-0046(2011)10-0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