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嬌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酒中看文化
——試用文化的四個維度來比較中西飲酒文化的差異
許立嬌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文章運用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文化的四個維度: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和剛性與柔性傾向,對中西飲酒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期有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與交往。
中西飲酒文化;文化;四個維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剛性;柔性
文化像空氣,平時不大被人感知,但卻又無處不在。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廣義的酒文化,就是與酒相關的法典制度、語言文學、典章故事、風俗習慣、禮儀禮節(jié),以及其所帶來的心理反射和聯(lián)想的總和。狹義的酒文化是指普通消費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飲酒的禮儀風俗、逸聞軼事等。由于歷史背景、社會規(guī)范、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等的不同,中(主要指漢民族)西方(主要指歐美國家)的酒文化風格迥異、豐富多彩。論文討論的是狹義的酒文化,即飲酒文化。
20世紀70年代后期,荷蘭心理學家、跨文化管理專家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通過對不同的人類群體的文化特征進行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維度理論(Cultural Dimensions)?;舴蛩顾抡J為,各個國家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存在著一個內(nèi)在的結(jié)構,這個結(jié)構就是文化維度,它包括四個方面: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回避(uncertaintyavoidance)、剛性和柔性傾向(masculinity)?;舴蛩顾碌奈幕S度理論一直是海外學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對跨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萬方數(shù)據(jù)搜索平臺上,關于“霍夫斯塔德文化維度理論”的論文有66篇,關于“中西酒文化”的有21篇,而兩者兼有的文章為0,所以用文化的四個維度來比較中西飲酒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關注的是社會對于個人成就及人際關系的認同度。個人主義提倡個人權利與自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松散;而集體主義則強調(diào)組織、個體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中國的飲酒文化顯然是集體主義的。所謂“一人不喝酒”,這是中國人喝酒的一般規(guī)則(除嗜酒成癖者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際交往的客觀需要,一般自己不喝酒。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講究的是呼朋引伴、開懷暢飲,所以中國的酒是社會的酒,酒事即人事。中國人主張集體主義和團結(jié),喜歡與他人和睦相處、樂于助人,在喝酒時勸酒夾菜,非逼著別人喝酒不可,從而營造出愉快的氣氛。這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更與中國人的集體思維有很大的關系,因而中國的酒文化很長時間內(nèi)表現(xiàn)為宴會文化。
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個人發(fā)展,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的能力和個性遠比集體更重要,他們更關心自己,因此西方的酒文化更為側(cè)重個人主義。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酒產(chǎn)品多樣化、個性化,突出釀酒師的作用。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本身,他們充分尊重酒的性質(zhì)和味道,重視不同酒自身的特點,力求將各種酒不同的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而充分享受酒的美味。二是即使有群聚而飲,也頗多淺嘗獨酌。西方國家強調(diào)民主和自由,從不干涉和強迫別人,他們即使聚餐喝酒的時候也全憑自由自愿,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全憑自覺喝酒。因此,歐美的酒吧文化是其酒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與延伸。
權力距離關注的是不同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程度。高權力距離意味著該社會一般傾向于遵從層級制度體系,而低權力距離則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和機會的平等。
中國深受尊卑長幼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影響,中國酒文化的權力距離大?!盁o酒不成席,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禮?!痹诠糯闹袊?,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酒器是不同的,這是為了禮教的要求,通過不同的酒器來代表不同的身份,而不是從酒的本身出發(fā)。表現(xiàn)在飲酒禮儀上,就是尊卑、長幼、主客、親疏分明,一旦破壞距離,就會天下大亂。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向最尊貴的客人敬起,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敬酒時,雙方都要“避席”起立,酒杯要滿,表示的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以三杯為度。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得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
西方在主體上是平等取向的,人際之間的關系是基于平行的關系,因此其酒文化的權力距離較小。西方人對酒器的重視和研究,表現(xiàn)出他們對酒的尊重,甚至他們的飲酒禮儀和文化都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美味而制定的。西方人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享受美酒的餐桌禮儀,如注重酒杯與酒種的搭配、酒種與菜肴的搭配。另外,他們在斟酒、倒酒、品嘗及菜肴的搭配和品飲順序各個方面都有近乎嚴格的要求。他們講究個人平等主義,更為率意隨心,酒席上極少見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興劃拳行酒令的助興之舉。即使請人喝酒,大都是主人先敬一下客人,感謝客人的光臨,希望大家玩得愉快之外,其余時間都是客人自己找伴侶喝酒聊天或者自斟自飲了。
不確定性回避指的是社會成員對不確定的情形感到不安或舒服的程度。
傳統(tǒng)的中國人往往視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為一種威脅,總想克服或回避,以求趨利避害,因而對不確定性表現(xiàn)出較大的憂慮感和精神壓力。幾千年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決定著中國人的人生價值取向必然是外向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不重視卻又造成了大量的懷才不遇者,當志向無法實現(xiàn),他們的憂愁無法排解時,只能在喝醉后求得暫時的解脫。
明朝吳承恩認為,古人最初發(fā)明酒是出于消愁的目的。中國古人還把“以酒解憂”比作“用兵驅(qū)敵”?!赌鲜贰り悜c之傳》附有陳暄與兄子陳秀書:“故江咨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敝袊撕染贫嗍窃从诔?,當煩惱不斷、憂愁纏身時,人們習慣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以此“借酒澆愁”。如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杜甫在《落日》里也有類似的詩句:“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愁?!币淮鷹n雄曹操感慨“人生幾何”時就發(fā)出“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嘆。有的詩看似寫快樂,實則為了反襯生活之苦,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痹娭袘?zhàn)士雖飲酒取樂,內(nèi)心卻極為痛苦。中國的酒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人深沉、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特點。
西方人大多容易接受不確定性,他們認為這是人生的特點,對每一天的到來多持樂觀和期待的態(tài)度。如“Life is one big casino.”意思是人生就像一個大賭場,既然不知道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所以不必憂心忡忡。由于有以上的認識,他們悠閑自在,生活壓力小,有主觀幸福感。西方很多男人之間還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Wine,women and song”,即都希望能過上“在聲色場所狂飲作樂的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如果說中國人的飲酒多是憂國憂民,是基于個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那么大多數(shù)西方人的飲酒則是表現(xiàn)一種對于快樂的體驗,他們喝酒多為快樂助興,源于快樂本身,體現(xiàn)出他們狂放、隨性、樂觀的性格特點。
剛性與柔性傾向關注人們強調(diào)的是事業(yè)成功導向,還是強調(diào)生活質(zhì)量導向的程度。
從首選酒品上看,中國人飲酒的傳統(tǒng)觀念是“酒以烈為貴”,要么不喝酒,喝酒必喝白酒。白酒是中國人飲酒時的首選酒品,這同歐美人愛喝啤酒、葡萄酒的傳統(tǒng)明顯不同。中國人一向以能喝白酒為榮,特別是男人,喝白酒幾乎成了陽剛之美的標志。
從飲酒風格上看,西方飲酒在一個“品”字,中國人飲酒在一個“豪”字,一飲而盡,盡情而豪爽。這種“豪爽”不在于飲酒本身,而在于情感溝通與表達的酣暢程度。中國的豪飲是一種人性的釋放、友情的宣泄。譬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水滸》里武松“三碗不過崗”等,俯拾皆是。又如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些悲壯場景怎么能沒有酒!
從人際交往上看,中國的人際交往以男權為中心,主要是男人之間的“游戲”;而西方的人際交往則男女兼重,紳士或騎士為女士引路、開門、女士優(yōu)先等尊重女性、保護女性的行為很受推崇。這一點反映在酒文化上,相對“陰柔”的東方文化卻更強調(diào)雄強,高頭大馬的西方騎士文化,卻更強調(diào)溫柔。
在中國,酒區(qū)別于其他生活品的一個因素是它的政治性。古有飲酒結(jié)盟、越王勾踐“簞醪勞師”、楚霸王項羽的鴻門宴,以及戰(zhàn)國時“魯酒薄而邯鄲圍”、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還附生出有蒙汗酒、毒酒——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里說過,酒既可制造吉利,又可制造兇光。正可謂“酒外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古今的酒演繹了人間,特別是中國男人們多少恩恩怨怨和愛恨情仇。
即使是現(xiàn)代的中國,喝酒多是一種表達心情的輔助行為,不會因為要喝酒才喝酒,只是想借用酒精的作用去完成一些別的事情。中國是禮儀之邦,交際主張含蓄內(nèi)斂,平時很多話不好講,喝了酒之后就可以不受約束,不但可以講,甚至可以罵,酒可以幫助中國人達到交際的目的。
從飲酒的目的上看,中國酒文化也是偏剛性主義的。中國人把酒當作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少注重酒本身,因而缺少對美酒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理性分析和品評、鑒別,更在意飲用它之后產(chǎn)生的美妙作用。飲酒重視的是人,酒的作用很少用于享受,而更多的是感情的寄托、避世的方法和功利的手段,“醇酒美人”都不過是男人舒懷、消愁的玩物。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柔性主義的因素,偏于中性。西方文化以騎士文化為主,對物質(zhì)的尊重表現(xiàn)得很“紳士”,對酒更多是一種珍視,把它當做藝術品,慢慢品味,細細斟酌。他們飲酒重視的是酒本身,飲酒時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要調(diào)動各種感官來享受美酒。西方人喝酒是很頻繁的,一日三餐離不開酒,一餐之中,就有餐前酒、餐中酒、餐后酒。甚至回家,有“進門酒”,睡覺前,有“睡前酒”。但他們喝酒比較單純,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完全是自我的。因此,喝酒十分忘情,往往只為自己的情緒喝酒,不必理會別人的情緒,即或喝醉,也只為自己的情緒而醉。
在西方,酒雖然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地享受美酒的味道,是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西方人飲酒還與時尚密不可分,喝白蘭地、威士忌,品伏特加、龍舌蘭,對酒觀色、嗅味、品香來演繹情調(diào)成為西方現(xiàn)代年輕人的一種時尚追求。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中西方飲酒文化的差異源遠流長,但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飲酒文化也在不斷地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比較中西方飲酒文化,并無意比較中西方文化孰優(yōu)孰劣,中西方飲酒的不同,文化背景使然,思維方式使然,不必強求趨同。但比較中西方飲酒文化的差異,將有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與交往,從而促進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
[1]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
[2]劉茵.中美商務交際的禮貌策略——基于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視角[J].海外英語,2010,(11).
[3]樂揚,李雪婷,張宇池.基于文化淵源分析中西方飲酒文化[J].釀酒科技,2010,(6).
[4]饒清清.中西酒文化差異比較[J].商品與質(zhì)量(理論研究),2010,(12).
[5]張希.從中西方酒文化對比看中國的文化[J].華章,2009,(20).
[6]吳粵汕,戰(zhàn)吉宬.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異與融合[J].中國食品,2006,(14).
[7]肖艷.淺析中西文化差異在酒文化中的折射[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10).
[8]楊婷.中西詩歌中的酒文化比較略談[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4).
[9]羅民胥,廉張軍.跨文化交際中的不確定性回避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2007,(12).
[10]萬曉艷.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解讀中西方酒文化[J].甘肅科技縱橫,2009,(3).
[11]江麗容,劉首昌.中西飲酒文化差異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12]姚玉成,朱文忠.運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分析中國企業(yè)文化的民族共性[J].集團經(jīng)濟研究,2007,(26).
G11
A
1673-0046(2011)10-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