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曉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高職英語精讀課中的口語實踐
秦 曉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主要以精讀為主,非專業(yè)英語課幾乎沒有專門的口語課,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精讀課中也有許多途徑。
高職院校;英語精讀;口語交際;途徑
我國進入WTO之后,對外交流已經(jīng)擴大到整個社會。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社會對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口語交際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強。《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由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大學英語應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主轉(zhuǎn)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為重點。而事實上,高職院校中,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課程設計基本都是以英語精讀課為主,雖然教師和學生都有聽說教材,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根本沒有機會去進行。所以,要想培養(yǎng)高職院校中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英語精讀課堂。
《課程要求》中提到: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使其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為主的基于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學模式。由于條件的限制,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高職院校還不能普及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但以學生為中心已經(jīng)被大家公認。即使是使用多媒體手段教學,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英語學習者的目的之一就是學習者能有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能力,即用口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公共英語精讀課所沿用的是“以教師為主”的原則,把教師認真?zhèn)湔n、講課內(nèi)容豐富有條理作為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單單認為對學生的生詞造句就是完成了口語實踐,無法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advice and teach;but only the leaner can learn.”科德(Corder)也曾經(jīng)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
這里必須指出,強調(diào)加強口語語用能力,并不是忽視或削弱讀寫能力培養(yǎng),只是在目前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普遍不強,社會又對交際能力有較高要求的情況下,在教學中應側(cè)重對口語的訓練罷了。而語用能力的加強不是也不應該是以犧牲讀寫訓練為代價。顯然,要有較強的語用能力,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為基礎,沒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基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為了提高語用能力,必須要加強讀寫能力的訓練,以讀寫來促進、提高和鞏固對語言的運用。
精讀課,顧名思義,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宗旨、借助語言分析和翻譯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一門語言實踐課。精讀課是大學英語的主設課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是精讀課,因此,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教師在精讀課堂的語言分析過程中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高職英語精讀課中對口語實踐的內(nèi)容輸入,分為基本訓練和高級訓練兩方面:
在詞匯教學中加強訓練。1.)多讓學生自己造句。2.)對某些單詞可讓學生描述其表達的情景。3.)將一個單元中的部分單詞列出來,要求學生利用這些詞講述一段。4.)背誦課文。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習者往往是先處于一種模仿的狀態(tài),然后不斷積累、沉淀,最后才會創(chuàng)新。英語亦然。誦讀即是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記憶,獲得語言應用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片面的單詞字面意思理解上面。通過誦讀可以迅速地培養(yǎng)語言能力并增強語感,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時候,可以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5)討論和辯論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和辯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知識,知識在手中變成力量,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樂趣了?!倍懻摵娃q論是學生運用知識從基礎向高級口語流利形成的一個實踐過程,它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會使其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1)從文化知識輸入的角度練習口語
一種語言承載著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信息,它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離開了這種文化,就不能準確無誤地理解語言,更談不上得體地使用它。由于傳統(tǒng)語言學和語言教學法理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處理好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語言的運用是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是受社會習俗制約的。語言與文化是同時產(chǎn)生的并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標志。沒有語言,文化無以自載和傳播,沒有文化,語言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古德諾夫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應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闭Z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系決定了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中,要求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把文化知識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真正地學好語言,能夠正確、得體地交際。《大學英語》所選課文體裁廣泛,形式多樣,內(nèi)容涉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和文化等方面。因此,在講解課文中,結(jié)合教材介紹英、美人的價值觀念、社會風俗、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英、美社會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政治事件以及所涉及的人物、地點等背景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更全面、精確地理解目的語言訓練。同時,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講,他們沒有專門的英美文化課,所以在精讀課中適當加入文化知識輸入是一種好辦法。但在文化輸入問題上,光靠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講解一些文化點,是遠遠不夠的?;诳谡Z訓練的目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前必須有一定量的與課文相關的文化題材。這不僅擴大了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自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從文學鑒賞角度訓練口語
大學外語教材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多數(shù)課文是說明文、記敘文和議論文,只有少數(shù)文章屬人物傳記和散文等。無論什么題材和什么體裁的課文,每一篇文章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各具特色的一樣。學習這些課文時,是否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對每一篇課文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敏銳地感受、認識和欣賞到是提高鑒賞能力的很好的切入點。這就會在學完每篇課文后都有不同的收獲。因為文章的美是多方面的。從寫作技巧方面看,有新穎獨特的標題,吸引讀者的開頭,美妙的結(jié)尾,內(nèi)容的完整、流暢、凝練等,效果極佳的各種寫作和修辭手法等等。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力,在閱讀中真正的理解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就是指學生對文章所涉及的思想、文化,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感受以及現(xiàn)有的常識和經(jīng)驗給予口頭討論。這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從而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和欣賞水平。
(3)從思想意義方面訓練口語
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學校教育中,與政治、思想、道德完全沒有關系的純粹智育是不存在的。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對于一個英語公共課教師來說,怎么發(fā)揮其所教課程的德育功能呢?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是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二是要使課程教學同德育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即找準兩者的最佳結(jié)合點。所謂最佳結(jié)合點就是教材中既富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fā)學生思想情感的那部分內(nèi)容。教師自覺地寓德育于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自然地受到有意義的、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學英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給人以啟迪和教育。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五課WEEPING FOR SMOKING DAUGHTER讓學生從父母的角度和子女的角度以及學生自我親身體驗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分別談出自己的想法,以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目的。
高職英語強調(diào)其教學目標是以“實用為主”,筆者認為,這里的實用首先應以最基本日常會話開始,所以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的是文化。其次,由于英語是作為一種語言,在傳輸?shù)倪^程中,我們的目的一方面是用這種語言來學習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在育人,只不過是通過學習用另一種語言文化來達到我們的教育和學習的目的。所以,我們“輸入”給學生知識的目的是讓他們了解知識,然后運用其所有的來創(chuàng)造其所未有的。
對語言學習來說,口語訓練是多方面的;每一節(jié)口語訓練可能是多種內(nèi)容的一個復合練習,這就要求學生學習多方面的知識。而且對高職教育的實用性目標來說,高職英語教師和學生在英語口語實踐過程如果能夠與本專業(yè)結(jié)合,那將為學生的日后工作實踐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但是,我們知道,語言訓練也是一個較長的自我努力的過程,教師在語言學習中只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F(xiàn)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大容量的英語語言課堂提供了充分的前提,加強口語訓練也為改革英語測試手段提供可能。
[1]陳林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J].外語界,1991,(2).
[2]張愛玲.高職教育應加強專業(yè)英語教學[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3).
[3]張愛玲.高職英語多媒體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3).
G718.5
A
1673-0046(2011)05-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