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慧
(河南教育學院 外語系,河南 鄭州 450014)
跨文化語境中旅游文本的翻譯策略
侯迎慧
(河南教育學院 外語系,河南 鄭州 450014)
旅游資料是海外游客了解旅游信息、感知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其翻譯實質(zhì)上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在跨文化語境旅游文本翻譯中可以采用刪減低值信息、補償文化缺省、遵從譯語規(guī)范、歸化異化結(jié)合等策略,以期提高跨文化語境中旅游文本的翻譯質(zhì)量。
跨文化;旅游文本;翻譯策略
以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文化旅游,是當今最盛行的一種旅游方式。古老的中國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大批國際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jù)國家旅游局統(tǒng)計,2009年,我國入境觀光游客達10 395 600人次。據(jù)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語境中的旅游文本翻譯策略也成為翻譯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世界范圍內(nèi)翻譯研究正出現(xiàn)一種潮流,即“文化轉(zhuǎn)向”。從跨文化角度看,旅游翻譯將許多文化的不可譯性轉(zhuǎn)化成可譯性,追求的是原文與譯文文化的功能對等,即“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等值于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1]12。旅游翻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寫作,是“譯者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過程”[2]。譯者要完成翻譯任務,必須采用全新的跨文化交際策略,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與方法,忠實傳遞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并符合譯入語文化規(guī)范,實現(xiàn)譯文的交際意圖。
功能派翻譯理論20世紀70年代產(chǎn)生于德國。以“目的論”為代表的功能派試圖把翻譯從源語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從譯入者的新視角詮釋翻譯活動。目的論作為對傳統(tǒng)的對等論的補充與發(fā)展,是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重大突破,對翻譯實踐尤其是應用翻譯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3]2。
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是目的論。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弗米爾認為,翻譯是“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活動”[3]12,“每一文本都為特定的目的而制造,并服務于這一目的”,“結(jié)果決定手段”[3]29。因此,無論直譯、意譯,還是改譯,只要能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交際功能,均視作合理有效的翻譯方法。
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三大原則。目的原則是基本原則,指翻譯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連貫原則即語內(nèi)連貫,指譯文在翻譯語文化中要連貫且有意義,讓目標受眾通曉明了;忠實原則即語際連貫,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忠實程度取決于譯者對翻譯目的及原文的理解程度。原文是從發(fā)起者傳遞給接收者的“信息的一部分”,如果原文內(nèi)容不理想或不適合讀者,它可以被“翻譯”、“釋譯”,或從某種程度上被完全重新“編輯”以達到目標[3]32。
為使翻譯有的放矢,譯者通常與委托人共同擬定一份包括受眾、文本功能、媒介、時間、地點、文本動機等內(nèi)容的翻譯要求。由于譯文的預期讀者身處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擁有與旅游目的地不同的文化心理與審美習慣,翻譯就是要滿足這群特殊讀者的閱讀期待,“提供必要的旅游信息”[4]228,這就決定了翻譯原則應順應讀者心理期待與對信息接受的思維模式,充分考慮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充分考慮旅游文本的特點與功能,“以譯文為重點”[5],盡量保留文化信息,以利于讀者接受,并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異域文化的機會,達到文化出口的目的。
在紐馬克稱之為“服務翻譯”的旅游跨文化傳播中,譯文的功能與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傳播信息、感化受眾。理想的翻譯策略應該既成功傳遞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又符合譯入語行文習慣,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實現(xiàn)傳播文化的預期功能。
旅游文本是一種通俗讀物,由于篇幅有限,原文在譯文中必須體現(xiàn)出實用價值。翻譯家奈達認為,就交際負荷而言,各類交際信息中至少50%稱得上是冗余信息[1]232。紐馬克認為,應對譯語文化中不重要的語匯適當刪減[6]21。如果一味追求語言與信息量對等,不考慮旅游者的接受限度,使他們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產(chǎn)生反感與誤解,便很難達到宣傳目的。如:
昆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孕育和涌現(xiàn)出塞典赤、鄭和、蘭茂、楊慎、徐霞客、擔當、錢灃、聶耳等許多風流人物,留下了許多歷史文物。(As a place of excellent products and outstanding people, Kunming has produced Sayyidadjal Shams-eddin, Zheng He, Lan Mao,Xu Xiake, Dan Dang, Qian Feng, Nie Er and many other famous people and left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7]35)
上述對昆明的簡介中富含大量歷史文化信息,體現(xiàn)了中文旅游資料的鮮明特點。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對外宣傳不能按照我們的習慣把外國讀者不感興趣的信息,或者說交際價值不大的信息強加于人。忠實的直譯無異于增設新的文化障礙,加重讀者閱讀負擔,并降低行文的說理連貫性,譯者必須果斷刪減一些低值信息,以清晰、明了的文字傳達原文意義,達到真正地忠實于原文,以不等值的對應信息換取等值的接受效應。因此,筆者建議改譯如下:
As a place of excellent products and outstanding people, Kunming has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left with time passing by.
在同種文化中交流,由于原文作者與讀者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會省略一些對方顯而易見的知識,獲得表達的經(jīng)濟性,提高交際效率。但對處于跨文化環(huán)境中的讀者來說,文化缺省就成為他們閱讀中的最大障礙。文化缺省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倫理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信息[8]。如果譯者對文化缺省視而不見或回避不譯,勢必會造成原文重要信息的遺漏和缺失。因此,譯者應盡力為譯文讀者提供最充分的語境效果,彌補文化信息差。比如:
此外,還舉行賽龍舟、丟包、點孔明燈、唱歌跳舞、演唱民族戲劇及“趕擺”等活動。(Other activities are boat-racing, throwing embroidered-balls, shooting bamboo fireworks, lighting Kong Ming lanterns,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ing folk operas, going to a fair and so on.[7]83)
少數(shù)民族風情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包括節(jié)日、服飾、婚嫁、特產(chǎn)等在內(nèi)的民風民俗,深深吸引著國際游客。在對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信息進行必要的解說與釋義時,只有譯者最有發(fā)言權,相反,忽視這一點,勢必會影響到讀者對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興趣。如果將原文改譯為下列譯文,便為不同讀者架起了溝通與交流的橋梁。
Other activities are boat-racing, throwing embroidered-balls to the sweetheart of the choice,shooting bamboo fireworks, lighting Kongming lanterns for good wishes,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ing folk operas, going to a fair and so on.
在跨文化旅游翻譯中,普及歷史文化知識不是目的,宣傳文化“特色”才是重點,適當?shù)谋尘敖庾x與釋義有助于提高文化的傳達率。譯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文化中介者角色,即“促進不同語言與文化不同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的交流、理解與行為,即通過構(gòu)建或平衡各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來釋譯他們之間的表述、意圖與期望。為此,他必須涉足兩種文化,從一定程度上必須成為雙文化的人”[9]33。
語言是文化的鏡子。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模式與審美習俗,表現(xiàn)在篇章結(jié)構(gòu)、修辭手法等行文方式上存在巨大差異。比如,漢語旅游文本追求主客觀和諧之美,喜用對仗修辭和四字詞組;英語文本講求實景實寫,注重親身體驗,簡潔樸實的客觀描述是英語譯文讀者熟悉與喜愛的寫作方式。文本只有在譯語文化中被讀者接受才有意義,因而翻譯中必須遵從譯語文化規(guī)約及行文習慣。請看下一譯例。
湖水清澈如鏡,碧波蕩漾,漁舟點點,湖光山色,美不勝收。(Its lucid water, the ripples on its surface, the fishing boat and the mountains around it constitute a great feast for the eyes.[7]98)
中文旅游文本中大量使用諸如“清澈如鏡”、“碧波蕩漾”、“漁舟點點”、“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等四字詞組來借景抒情,營造一種意境美,充分展示漢語“長于辭令”的優(yōu)勢;英語譯文寓情景于上下文,蘊含詩情畫意,絲毫不遜色于漢語的四字句,可謂成功的翻譯。
在對旅游文本專業(yè)術語的翻譯中,“去文化性”是一種很實用的翻譯途徑,即將文化詞語概括翻譯成一般詞語,淡化文化色彩,省略文化內(nèi)涵,只表其意。專業(yè)術語采用上述通俗的翻譯手法,可滿足各層次外國讀者的閱讀需求,因為旅游文本的目標受眾大多為普通游客,只有使讀者清晰理解所需信息,才能達到交流目的。例如,“紅豆”在中國文化中有“l(fā)ove peas”的意義,如翻譯成生僻的術語“ormosia”,蘊含之意全無。同樣,“the Old Stone Age and New Stone Age”(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比“the Paleolithic Age and the Neolithic Age”更利于提高閱讀效率,實現(xiàn)交際意圖。
總之,旅游文本的跨文化翻譯必須考慮接受對象及譯入語規(guī)范,在其所屬文化范疇內(nèi)傳遞原文信息。
在旅游文本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期望讀者領悟民風民俗和消遣娛樂,以目的語為歸宿的歸化策略最理想;如期望讀者最大限度地領略異域文化或進行跨文化對比,以源語為歸宿的異化策略更佳。
歸化以目的語為中心,必要時須變換語言形式,達到跨文化交際目的。比如說,在中國文化中,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比喻人們高潔正直、剛正不阿的品性;生活在云南的阿昌族婚禮儀式上,新娘要跨過一扇竹門,代表他們的結(jié)合像竹子一樣堅若磐石;傣族婦女的產(chǎn)床是竹葉鋪就,期盼新生嬰兒健康平安;西方文化中“bamboo”為外來詞,只代表一種普通的植物,由此可知,外國讀者的閱讀障礙是很難克服的。因此,譯者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雨后春筍”(漢語中比喻新生事物大量產(chǎn)生和迅猛發(fā)展)時,可借用外國游客熟知的文化形象“mushroom”,歸化譯成“mushroom development”或“spring up like mushroom”,比“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的接受效果更理想。
語言與文化中的共通性是各民族相互理解與溝通的基礎。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翻譯的橋梁拉近了讀者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距離。比如說,借用目的語中的類似比喻表達源語文化內(nèi)容的類比翻譯法,生動、形象,值得推廣。大理名吃“乳扇”翻譯成“Dali Cheese”,讀者會將其與奶酪的味道聯(lián)系起來。同樣,“梁山伯祝英臺”翻譯成“Romeo and Juliet”,“麗江古城”翻譯成“Plateau Venice”,都可起到異曲同工的妙效。
在推介各民族文化特色項目時,靈活使用歸化與異化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拿著名的“云南滇紅”茶來說,因制作工序多,花費時間長、功夫大,故稱“功夫茶”,但翻譯成 “Gongfu Tea”外國讀者不太明了,不如譯成“Gongfu Tea(meaning requiring much time and energy)”;“傣族的嘎光舞”翻譯成“Gaguang dance, a circle dance on public gatherings of Dai people”[10],可使讀者增長見識,喜聞樂見,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
翻譯是一種“動態(tài)”滾動的解讀與闡釋,探討翻譯不能脫離時代以及人們的認知水平、接受水平[11]362。人類渴望了解異域文化,尋找缺失的文化形態(tài)及相同的情感體驗,旅游譯本有助于拉近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喚起他們心中的美感與向往。因此,旅游翻譯中應倡導異化翻譯法,為讀者提供原滋原味的譯文,同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文化,提升文化傳播影響力,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wushu”、“mango”、“tofu”、“l(fā)ychee”等異化音譯詞匯已越來越為外國讀者熟悉與接受,所以說,恰當?shù)漠惢皇榻鉀Q文化沖突的一種有效策略。
[1] Nida,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 胡庚申.從譯者主體到譯者中心[J].中國翻譯,2004(3).
[3]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5] 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2000(5).
[6]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 吳寶璋,霍永壽.云南英語導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8] 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外國語,1997(6).
[9] Katan,Davi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s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0] 張曉鐘.英語翻譯向世界推介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4(4).
[11] 金恵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H059
A
1006-5261(2011)04-0084-03
2011-04-04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0-GH-056)
侯迎慧(1971―),女,河南安陽人,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張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