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鍵,朱 寅
(1.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解放軍炮兵學院 人文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9)
《皖政輯要》所見清末安徽新軍之編練
穆 鍵1,朱 寅2
(1.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解放軍炮兵學院 人文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9)
清末新軍是中國傳統(tǒng)軍事制度向近代軍事制度轉型的產(chǎn)物,而新軍的編練則是清末軍制改革這場自上而下波及全國的軍事近代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清政府雖然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編練三十六鎮(zhèn)的宏大計劃,但計劃的實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頭負責。只有對清末新軍的編練進行具體入微的個案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認識這場軍事近代化運動。
《皖政輯要》;新軍;編練
清末新政時期的軍制改革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意義的重大不僅在于它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蛻變?yōu)榻娛轮贫鹊闹匾画h(huán),而且在于它標志著晚清數(shù)十年間斷斷續(xù)續(xù)、零零碎碎的軍事革新,在清末新政期間開始了質的飛躍。作為一場自上而下波及全國的軍事近代化運動,編練新式陸軍是清末軍制改革的主要內容,為此清政府曾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編練三十六鎮(zhèn)的宏大計劃,但計劃的實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頭負責。作為晚清安徽權威的政治百科全書,《皖政輯要》詳敘清末安徽新軍編練之原委,為我們進行個案研究,從而加深理解清末新軍編練的地方性操作提供了絕佳的第一手史料。
在全國軍事改革的大潮中,安徽也開始了編練新軍的活動。安徽的新軍始建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時任安徽巡撫誠勛在武衛(wèi)楚軍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武衛(wèi)楚軍系光緒二十六年巡撫王之春招募而來,編成十五營又半,部分入衛(wèi)京畿,部分分防省內各地[1]111,王之春于光緒二十八年調任廣西之后,“奏調前中兩營赴粵助剿”[2]238,武衛(wèi)楚軍僅存正左、右、后三營。光緒三十年接任安徽巡撫的誠勛,開始了編練新軍的活動。誠勛以“省垣為根本重地,必須有一、二大枝勁旅,以備隨時征調,始足以建威銷萌”[2]238為出發(fā)點,將武衛(wèi)楚軍的正左、右、后三營汰弱留強,并“合之新募,仿鄂省之制”[3]662,改編成安徽常備軍前、后、左、右四營。這四營常備軍“駐扎省垣,勤練德日新操”[2]238,實為安徽新軍編練之始。顯而易見,安徽當局在這一時期,以舊軍改編為新軍作為編練新軍的主要措施,而放眼全國,“庚子亂后,各省皆起練新軍,或就防軍改編,或用新式招練”[4]3945,“軍制既參差不齊,餉數(shù)亦多寡互異,槍械更新舊雜陳”[5]25,新軍的編練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
為了改變新軍編練中的混亂狀態(tài),給軍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礎,光緒三十年八月,練兵處在參考西方營制的基礎上,并結合中國實際,統(tǒng)一制定了全國的新軍營制餉章。該營制餉章成為晚清陸軍全面近代化的基石[6]52,各省督撫以此編練新軍,清末軍制改革開始走向了正規(guī)化。安徽當局也以新章為藍本,規(guī)劃三年之內編練新軍一鎮(zhèn),“開辦征兵之第一年,擬設步隊兩標,馬隊一營,炮隊一營,工程一隊,輜重一隊,衛(wèi)生隊半部,即為第一期之辦法;其第二年續(xù)成步隊一標,馬、炮隊各一營,工程、輜重各兩隊,即為第二期之辦法;至第三期又續(xù)成步隊一標,馬、炮隊各一營,工程、輜重各一隊,衛(wèi)生隊半部,合成一鎮(zhèn),即為第三期之辦法”[7]2。然而,建立新軍絕非易事:一則餉源無從籌措,“以原有底餉計,每年不敷銀十余萬兩,均由司局各庫設法挪墊”;一則裝備嚴重匱乏,“一切置軍械、造營房、制號衣、購器具,在在緊要,均無著落”[3]594。
巡撫誠勛鑒于安徽的現(xiàn)狀,立足現(xiàn)有基礎,首先編練兩標步兵,一方面改編現(xiàn)有部隊,“現(xiàn)擬照章先練原有之常備,四營并作三營,編為第一標第一、二、三營,駐扎省城”;另一方面又因“將原駐蕪湖,大通,東、西梁山之楚軍二營、精健三營,實力淘汰,不足兩營”而選募征兵,“復經(jīng)派委員弁前往廬州、壽州、鳳臺一帶,按照募兵格式,分頭招募。八月間,始據(jù)先后募齊,點驗足額,編為第二標第一、二、三營,駐扎蕪湖,合成一協(xié)”[3]594。其次,誠勛又因地制宜,根據(jù)安徽“地多山麓”的地勢特點,“就續(xù)備前營挑選精壯”[3]594,組建過山炮隊一隊。至于馬隊、工輜各營,“餉項奇絀,籌措維艱”的經(jīng)費困境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觀,只好“應俟后議,再圖擴充”[3]594。誠勛離任之后,接任安徽巡撫的恩銘在其任內,因“步隊土客雜處”[2]240,對已有新軍進行了一定幅度的調整,將步兵兩標中“兵非土著、將弁非學堂出身者”[2]241挑出另編為巡防營四旗。之后,恩銘頒布征兵章程,設局征兵,于光緒三十三年重建步兵兩標。步兵兩標、炮兵一隊的新軍規(guī)模與原先計劃相比尚有相當大的距離,但畢竟為日后安徽新軍的編練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為了統(tǒng)一新軍的編制,加強常備軍在國防體系中的地位,提出了在全國范圍編練陸軍三十六鎮(zhèn)的宏大計劃,并按省分配,限期完成。處于內陸腹地的安徽按計劃四年編成一鎮(zhèn),“平時足資鎮(zhèn)懾,有事時并可出境協(xié)助”[2]75。馮煦繼任安徽巡撫之后,倍感新軍編練之艱難。其一,編練新軍缺乏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做基礎,中央政府對于編練新軍所需經(jīng)費,主要責成“該省將軍、督撫就地籌款,悉心經(jīng)畫”[8]9672,而安徽“餉項難籌,開辦經(jīng)費六十余萬,所籌尚不及半。常年額餉又四十萬,亦無的款”[3]579。其二,編練新軍缺少大量具有一定軍事素養(yǎng)的人才為依托,“將才難得,用宿將,則其氣已暮;用學生,則更事未多”[3]579。面對人力財力有限的困境,馮煦只能仿照河南省的練兵辦法,變通章制,以先練一混成協(xié)為首要目標。一方面,馮煦致力于對安徽現(xiàn)有新軍的整編和擴充。按照混成協(xié)的編制,安徽新軍應有步兵兩標、騎兵一營、炮兵一營、工程兵一隊、輜重兵一隊、軍樂隊半部,而皖省“所成僅步隊兩標,馬、炮、工、輜尚未完備”[3]579??梢姡榜R炮工輜”是新軍編練中的難點和重點,馮煦認為,正因為“均系創(chuàng)立”,更應力求“初基勿壞,日進有功”[3]594。本著這一原則,安徽當局于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創(chuàng)設騎兵一營,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組建工輜各一隊,同年六月建成炮兵一營,上述各軍兵士“于兩標兵士中,擇其操法尤熟、性情端謹者,撥入之”,而步兵兩標則由統(tǒng)帶“親赴皖北,續(xù)征合格之人若干名,充補足額”[3]594。另一方面,馮煦也在盡可能的條件下注重軍事裝備的采購和添置,“各該營隊需用器械,經(jīng)前撫臣恩銘訂購德國一千八百八十八年新式步槍三千一百五十枝,臣復按原式添購三千一百四十枝,備將來成鎮(zhèn)之用。馬隊之馬槍,各營之長刀,亦經(jīng)陸續(xù)添購。又,馬隊需用戰(zhàn)馬,前由臣派員赴張家口外采購,不敷尚多,現(xiàn)正擬續(xù)派委員前往續(xù)購。工程之(駕)[架]橋材料,各項器具,輜重之車輛,已一并照數(shù)購置。此外,全協(xié)各官長目兵需備衣褲、靴帽、雨衣、(冒)[帽]囊、水瓶、飯盒、洋毯、鐵鍬、鋤斧、鞍具等類,均酌量購置給發(fā)”[3]595。經(jīng)過一番努力,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安徽新軍“步隊兩標、馬炮各一營、工輜各一隊、軍樂半部均先后成立”[2]241,編練成一混成協(xié),番號為陸軍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
中央政府雖然規(guī)劃了全國的軍制改革,但新軍的編練卻由各省督導管理機構根據(jù)本省實際情況在基本規(guī)章制度的規(guī)范下具體靈活分頭實施,這一督導管理新軍編練的領導機構,就是各省的督練公所。光緒三十年八月,清政府頒布陸軍章程,“京師設練兵處,各省設督練公所”[4]3945。督練公所“職司督練,責任綦重”[3]576,為一省軍政“總匯之區(qū)”[9]227。作為全省的軍事領導機關,安徽督練公所由時任巡撫誠勛于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在舊有營務處的基礎上遵章設立。督練公所在設立之時,其運作機制的制訂“斟酌于南北洋之間而變通之,以期與練兵處奏定章制一一符合,而復以切實施行為宗旨”[7]1。督練公所的主政首長為督辦,由巡撫兼任,總攬全所事務,統(tǒng)轄全省軍旅。公所下轄兵備處、參謀處、教練處三個部門,三處長官均為總辦,以“藩、臬兩司兼充”。由于這些高級官員對軍事所知有限,又“復委道員為坐辦,以佐之”[3]580,三處分科辦事,各司其職。兵備處下轄經(jīng)理、糧餉、軍械、軍醫(yī)四科,“考核章制及功過賞罰,籌備糧餉、軍械、醫(yī)務等事”;參謀處下轄運籌、向導、測繪三科,“贊佐調度,策劃并考查中外輿圖形勝等事”;教練處下轄訓練、教育、圖籍三科,“考查訓練兵隊及審訂學堂課程等事”[3]577。督練公所的設立在安徽有過反復。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巡撫馮煦因“練兵處前頒陸軍章程,未及一協(xié)以上者,不得設督練公所”而“皖省新軍未及一協(xié)”[2]241,改督練公所為督辦處。光緒三十四年新軍編練成協(xié)之后,由護理巡撫沈曾植復設之。
督練公所作為清末新政時期的政治產(chǎn)物,有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其一,清末新軍是一支同以往軍隊不一樣的新型近代化軍隊,其“新”首先體現(xiàn)在領導機關上。近代新型軍隊與古代傳統(tǒng)軍隊不同點之一,就在于它有一個集中統(tǒng)一、協(xié)調有序的領導體系。督練公所“為組織新軍隊而設,故督練公所之辦法,皆對于新軍隊之辦法”[7]2,它的設立正是為了打造和強化這一體系。從安徽督練公所的組織架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機構設置比較合理,職責分工比較明確,三處總辦在各自的職權范圍之內管理著新軍的日常事務,新軍的領導機構形成了運行有序、協(xié)調一致的指揮體系。這實際已接近近代意義上的司令部,與舊時勇營里的營務處有著顯著區(qū)別。其二,清末的軍制改革深受日本的影響,這種影響涉及新軍的方方面面,安徽督練公所作為全省的軍事領導機關,自然也不例外?!氨鴤涮帉K究己苏轮?,暨各營功過賞罰,籌備糧餉,軍械醫(yī)務等事略,如日本之陸軍?。粎⒅\處專司調度策劃,并考查中外輿圖形勝等事略,如日本參謀本部;教練處專司考查訓練兵隊,暨審訂學堂課程等事略,如日本之教育總監(jiān)”[7]3,日本軍制在清末軍事改革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其三,清末新軍的編練主要由各省負責組織實施,這就決定了地方政府在軍制改革中舉足輕重的領導地位。安徽督練公所作為全省編練新軍的具體管理機構,“督辦由撫憲兼攝”[7]1,“兵備、參謀、教練三處總辦,即以藩、臬兩司兼充”[3]580,其領導權處于地方大員的絕對控制之中。而地方政府正是通過行使督練公所的職權,掌控新軍,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本應完全屬于中央政府的軍事領導權。
清末軍事領導機關的變革,究其原因,是由新軍的編練引發(fā)的。清末新軍的“新”同樣體現(xiàn)在它的軍隊編制上,與傳統(tǒng)軍隊不同,它是按照新的編制,吸收當時先進的軍事思想,為適應近代戰(zhàn)爭而建立起來的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按照清政府頒布的營制餉章,新軍的編制以“鎮(zhèn)”為最大戰(zhàn)術單位,許多省份也以編練一鎮(zhèn)為目標。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編練新軍一鎮(zhèn),對于大部份省份而言,實屬不易。光緒三十二年,河南當局“照陸軍章制略為變通”,“暫編為混成一協(xié)”[2]154,以后待兵力擴充時,再設法編練成鎮(zhèn)。這種做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首肯,之后推廣于各省,于是全國出現(xiàn)了一批混成協(xié)。混成協(xié)擁有步兵、炮兵、騎兵、工程兵、輜重兵等諸多兵種,實際上是鎮(zhèn)的縮編。安徽所建之陸軍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即屬此類,混成協(xié)下,其建制順序從上到下依次為標、營、隊、排、棚,與現(xiàn)代軍隊的團、營、連、排、班的建制并無二致。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轄:兩步標,每標轄三營,每營轄四隊,每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馬隊營,轄四隊,每隊轄兩排,每排轄兩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過山炮營,轄三隊,每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工程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輜重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半部軍樂隊,樂兵二十二。全協(xié)員額共五千三百六十七名[10]361。
首先,從安徽的新軍營制來看,清末新軍借鑒日本的師團建制,將軍隊編組為鎮(zhèn)、協(xié)、標、營、隊、排、棚,各級部隊均“層層節(jié)制,又節(jié)節(jié)策應”[11]21。新式編制不僅使新軍的建制整齊劃一,更重要的是它考慮到部隊實際作戰(zhàn)的需要,便于指揮聯(lián)絡。其次,與綠林、防營四處駐扎、分散防守不同的是,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建立之后,全部駐扎省城安慶,“六十一標營房在東門外龍子橋”,“六十二標營房在北關外西龍灣”,“馬營在西門外太平寺”,“過山炮營在東門外棋盤山”,“工輜隊在東門外英公祠,軍樂隊在城內關帝廟”[3]612。這種駐防方式使新軍易于調度、利于機動。另外,安徽的新軍兵種與馬步戰(zhàn)守的綠營之制迥然不同,炮兵和工程兵都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從步騎編隊中分離出來,同時又增建了輜重兵。這樣,它在原有步兵、騎兵的基礎上,形成了步、馬、炮、工、輜等諸多兵種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型近代化軍隊。一協(xié)之內,“步隊以起伏分合為主,炮隊以攻堅挫銳為期,馬隊以出奇馳聚為能,工程隊以盡地利、備軍資為事”[12]34,步兵作為攻防作戰(zhàn)的主體,其余兵種密切配合,各兵種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樣的兵種分工也有利于士兵更好地掌握近代軍事技術和全新的作戰(zhàn)方法,使各兵種戰(zhàn)時能協(xié)同作戰(zhàn),密切配合,更好地發(fā)揮武器裝備的效能。多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職能不同的作戰(zhàn)單位互相配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達到有效地殲滅和抗擊敵人的目的,這是近代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特征。諸兵種合成的新軍的建立,改變了行之已久的中國傳統(tǒng)軍隊單一營制的弊端,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協(xié)調有序地發(fā)揮各兵種的作用并增強軍隊的整體實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近代戰(zhàn)爭的需要。
為檢閱新軍編練的效果,增強新軍的實戰(zhàn)能力,宣統(tǒng)二年十月,安徽新軍舉行了一次對抗性演習。參加這次演習的部隊有:步兵兩營,騎兵一營,炮兵一營,工程兵一隊,輜重兵一隊。演習以步兵兩營為主體,附以騎、炮、工、輜,合成演練。這次演習展示了安徽新軍整齊的隊伍、嚴整的軍容、全新的戰(zhàn)法,“演習出師,步馬炮工輜各隊秩序井然”,“操場及戰(zhàn)斗教練頗有紀律”,“對抗演習,攻守之戰(zhàn),弁目頗守命令,兩軍所占地勢俱合戰(zhàn)法”[10]522。綜觀安徽的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儼然是一個兵種較為齊全、建制較為完整、具有獨立作戰(zhàn)能力的多兵種合成的近代化軍隊。
中外軍事歷史表明,軍隊的武器裝備與軍隊的體制編制一樣,都是衡量一國軍事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準。晚清以降,清軍的近代武器裝備一方面來自國內軍工廠自制,一方面由國外進口,軍中武器的種類和規(guī)格極不統(tǒng)一。為了解決自制武器和進口武器混用所造成的武器型號的混亂局面,從而提高新軍的戰(zhàn)斗力,安徽當局在貫徹中央政府政策的基礎上,對新軍的武器裝備加以規(guī)范。
槍支方面,安徽新軍依賴國外進口,以德制槍械為主要裝備,“皖省常備軍一協(xié)兩標步炮馬營、工程輜重各隊,舊有槍械,或用馬梯尼槍,或用九響毛瑟槍,光緒三十四年一律改用新式五響毛瑟槍。共計步隊六營暨工程隊五響毛瑟步槍三千一百五十桿,馬隊、輜重隊五響毛瑟馬槍三百五十桿”[3]710。新式五響毛瑟槍是德國于一八八八年制造的子彈中裝填無煙火藥的小口徑步槍,裝彈五發(fā),故名五響毛瑟槍,它是近代一種真正的步槍。五響毛瑟馬槍也是產(chǎn)自德國的一種騎兵專用槍支。由于新軍每年所需子彈數(shù)量巨大,加之槍械需要及時修理,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安徽巡撫馮煦“以原有之造幣廠改為制造局,為自造子彈及修理槍械之用,遂購機募匠,開局興辦”[4]4166?;鹋诜矫?,安徽新軍一則依賴國外進口,二則購自外省。新軍“原有湖北制造五生的七過山快炮六尊”,巡撫恩銘在其任上“另購法國克魯蘇七生的五口徑管退過山快炮十二尊”[3]595,這樣,炮營擁有過山炮十八尊,按照編制,每炮隊六尊。這十八尊過山炮成了安徽新軍炮營的主要裝備。此外,炮營還兼有要塞舊炮十四尊。軍馬對于新軍來說也至關重要,安徽本地所產(chǎn)之馬用之于軍隊差強人意,戰(zhàn)馬主要購于張家口外。馬隊建立之初曾因“戰(zhàn)馬不敷”旋復裁減,其原因在于外省之馬經(jīng)長途跋涉運到安徽之后,氣候不適,加之“官弁乏馬術專家”[3]593,倒斃甚多,損失慘重。雖然后來馬營照章補足馬匹后重新成立,但保養(yǎng)戰(zhàn)馬的問題很難得到完全解決。
總而言之,安徽新軍的武器裝備雖不盡如人意,但其制式和規(guī)格開始趨向于統(tǒng)一,與以往軍隊的混亂狀況相比,有了較大的改觀。
安徽新軍作為一支新興的軍事力量,與舊式軍隊相比,在諸多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觀和進步,部隊建制整齊劃一,新式兵種初露鋒芒,武器裝備自成體系,軍隊的近代化初步顯現(xiàn)。安徽新軍的近代化,是清末新政時期軍制改革在地方上的重要表現(xiàn)。清末軍制改革是對中國傳統(tǒng)軍制的推陳出新,是對西方近代軍制的學習借鑒,因此它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重要一環(huán),預示著新的軍事時代的來臨,“一支小小外國軍隊能夠在中國登陸,并且奪取任何重要目標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了”[13]150。
[1] 謝國興.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安徽省[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2] 清末新軍編練沿革[G]//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專題資料選輯(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
[3] 馮煦.皖政輯要[M].合肥:黃山書社,2005.
[4]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 施渡橋.晚清軍事變革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7] 安徽督練公所辦事章程[Z].安徽省圖書館藏.
[8] 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9]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10]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軍事志提要[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1] 北洋軍閥(一)[G]//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 袁世凱奏議(上)[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3] 鮑威爾.1895—1912年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K250.6
A
1006-5261(2011)06-0120-04
2011-05-18
穆鍵(1973―),男,安徽靈璧人,博士研究生;朱寅(1974—),男,安徽六安人,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