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華,王 偉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最高人民法院作為刑法司法解釋主體問題辨析
孟慶華,王 偉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刑法司法解釋的應然主體不應為法官個人,而應為作為法官整體的最高審判組織。盡管法官解釋刑法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而且是大量的,但不能由此推導出法官具有刑法司法解釋權的結論。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律系統(tǒng)中的集權,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壟斷解釋權”是完全有必要的。解釋法律的集權勝于分權,如果地方法院都享有解釋法律的職權,則統(tǒng)一適用法律就難以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具有刑法司法解釋權也是完全必要的。
最高人民法院;刑法司法解釋;主體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刑法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依據(jù)法律授權,在審判工作中就適用法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調(diào)查研究和審判實踐基礎上,并針對法律實施中提出的大量問題和下級請示所作的抽象性解釋。這些解釋一般以貫徹或實施某一法律的意見、規(guī)定、辦法或解釋的形式出現(xiàn)[1]。《人民法院組織法》和《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賦予最高法院以法律解釋權并不違憲。當然,在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由最高人民法院授權高級法院解釋刑法則超出了《憲法》以及《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應視為違憲[2]。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作為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主要有三個問題值得探討,即刑法司法解釋的應然主體是否應為法官個人、最高人民法院“壟斷解釋權”是否具有必要性、最高人民法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是否具有必要性。
那么最高人民法院應否成為刑法解釋的主體呢?有學者認為,回答應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如此,我國也給予憲法和法律上的確認。司法權就是法院的審判權,司法機關就是法院。法院行使司法權的過程就是審判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將抽象的帶有共性或普遍性的法律適用于具體的帶有個性或特殊性的人或事項,即法律與事實的結合。法院的審判過程與法律的解釋過程是一致的,法院的審判職能必須通過法官對法律的解釋而實現(xiàn)。任何法院的審判都包含著理解、解釋、運用三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具體案件在審判中都存在著法官對法律及案件事實不同程度的解釋過程。因此,法院的基本職能決定了法律解釋的應然主體是法官個人,而不是法院或其他機關及個人,從而刑法解釋的應然主體也只能是法官個人[3]。
另有學者則主張,在裁判案件的過程中,法官還需對如何審理案件更為合理作出解釋,以使刑法規(guī)范與法律事實達到科學的對應關系,如政策性解釋和整體性解釋等。政策性解釋是將一定時期的刑事政策作為案件審判的指導原則,使判決結果能夠充分體現(xiàn)政策的精神;整體性解釋是指法條的適用需要放在整個刑法體系之中進行考量,而不能僅僅考慮刑法分則條文的局部與個別性[4]。以法官的適用解釋為主體的刑法解釋,是指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除了應遵循確定的法律、立法解釋和法院的規(guī)范解釋之外,其他如何將法律適用于案件的問題都要由法官自己來解釋。法官面對各式各樣的具體案件,在立法原意或立法意圖的范圍內(nèi)憑借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常識閱歷,對法律進行解釋。這種解釋既是客觀必要的,也是現(xiàn)實可能的。如果過分依賴法院的規(guī)范解釋,甚至于排除法官的適用解釋,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況且這樣做,對法官素質的提升和保障案件當事人獲得公平正義的判決也是不利的[5]。
筆者不贊同上述觀點的看法,認為刑法司法解釋的應然主體不應為法官個人,而應為作為法官整體的最高審判組織,具體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其理由主要在于:盡管法官解釋刑法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而且是大量的,但不能由此推導出法官具有刑法司法解釋權的結論。因為我國用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司法解釋的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而沒有規(guī)定法官是司法解釋的主體[6]。如果法官具有解釋刑法的權力,那么將會直接帶來以下不利后果∶一是帶來刑法解釋主體的混亂,認為法官具有解釋刑法的權力,這意味著要承認法官也應成為司法解釋的主體。二是帶來刑法解釋內(nèi)容的混亂,不同的法官由于各自的學歷背景、審判經(jīng)驗及其法律知識等諸因素的差異,必定會對同一法條內(nèi)容作出不同的解釋。三是帶來刑法適用的混亂。由于法官對同一法條內(nèi)容作出了不同的解釋,這必將會導致刑法適用上的混亂,因為不同的法官會按自己所作的刑法解釋內(nèi)容去適用法律,使得刑法內(nèi)容的適用各自為政,難以統(tǒng)一?!皩⑿谭ㄋ痉ń忉寵嘟唤o地方各級法院法官,刑法解釋統(tǒng)一性有被破壞的危險。加之,我國目前的法官素質的確不高,絕大部分人沒有受過法律的專門訓練,1995年全國只有5%的法官具有本科文憑。復員軍人進法院已司空見慣”[7]237。雖然,統(tǒng)一司法人員資格考試的推行有助于法官素質的提高,但可以預計的是,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人民不放心將過大的司法解釋權交給低素質的法官,擔心一部分法官因此而惡意曲解刑法[8]659。
另外,很有必要加以區(qū)別“法官適用法律的過程”與“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的界限。有學者認為:“法院是由法官所組成的,是由法官具體來開展審判工作、適用法律裁判案件的。顯然,法院適用法律就是法官適用法律,法院解釋法律也就是法官解釋法律。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法院適用法律的過程就是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盵9]筆者認為,此種認識將“法官適用法律的過程”等同于“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這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胺ü龠m用法律的過程”應指法官依據(jù)法律及司法解釋來具體運用法律;而“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應指法官要對該法律條款作出具體的闡述或說明,即使所解釋的法律條款更加明確化與具體化,但仍不能當作“適用法律”。從時間上來看,“法官解釋法律”肯定是在“法官適用法律”之前或之后,也可能是“法官適用法律”與“法官解釋法律”相互交叉,即法官一邊“適用法律”,一邊“解釋法律”??傊?,縱然“法官適用法律的過程”與“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具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兩者卻不能等同,即“法官適用法律的過程”絕不等同于“法官解釋法律的過程”。
有學者認為,如果把司法解釋權配置給最高人民法院,帶來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律系統(tǒng)中的集權。本來最高人民法院的職責是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下級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案件,在審判過程中不受上級人民法院的干擾。上級人民法院只有在上訴程序或者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認為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或者審判結果違法,才能動用其職權改變或者撤銷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結果。審判權的這種設置方式是為了防止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成為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避免上級人民法院越權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干預,努力保證各級人民法院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nèi)依法獨立審判案件。然而,當最高人民法院積極主動地行使法律解釋權時,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的這種監(jiān)督關系便演化為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司法活動中對法律的解釋權集中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手中,而真正具體處理案件的下級人民法院及審案法官雖然了解案件的具體情況,卻不具有法律解釋權[10]。
筆者不贊同此種觀點。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guī)定:凡屬于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這為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司法解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jù)。正是自那時起,司法解釋在我國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并成為了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規(guī)范依據(jù)之一。在發(fā)布形式和解釋內(nèi)容上,最高人民法院也逐步由原來個別地、就事論事式地解釋某一具體的法律條文,轉變?yōu)榻?jīng)常性地對法律文本進行系統(tǒng)性、甚至是整體解釋的方向拓展[11]。有學者認為:“從經(jīng)濟變遷來看,計劃經(jīng)濟體制導致最高人民法院過于集權化,進而加強對下級法院的控制;而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形成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與地方法院的關系需要從集權轉向一定程度的分權,讓各級法院都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制定權力?!盵12]另有學者則不贊同此種觀點,認為要最終確立最高人民法院的壟斷解釋權。司法解釋權是司法裁判權的組成部分,有裁判權就必然有司法解釋權。而司法裁判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力,只能由法院行使,這就意味著法院不僅要壟斷審判權,而且還要壟斷法律解釋權。但由于抽象性司法解釋難以避免有立法的表征,而且它在刑事訴訟中能發(fā)揮制約權力、細化權利義務的作用,決定了這一重要的權力不能交由地方人民法院行使,否則必將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tǒng)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落空,使地方人民法院各行其是,自己造法、違法裁判的現(xiàn)象難以杜絕[13]。
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律系統(tǒng)中的集權,即最高人民法院“壟斷解釋權”是完全有必要的。集權與分權是一對矛盾,如果最高人民法院過度集權就會導致地方法院分權變空;相反,如果地方法院過度分權就會導致最高人民法院集權變空。因此,正確處理最高人民法院與地方人民法院的集權與分權的關系,這對于它們完成各自的審判職能,具有極大的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職能有∶一是審判下列案件,即法律、法令規(guī)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的判決與裁定不服的上訴和抗訴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二是核準死刑。三是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四是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發(fā)現(xiàn)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法院再審。五是對于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等問題,進行解釋。應當強調(diào),在最高人民法院最后一項解釋法律的職能中,集權勝于分權,如果地方法院都享有解釋法律的職權,則該法律統(tǒng)一適用就難以保障;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實行集權解釋法律,則該法律的統(tǒng)一適用就得到了有力保障。“最高人民法院保證法律統(tǒng)一適用方面,主要以發(fā)布司法解釋的方式指導地方各級法院的審判工作。為了保證法律的統(tǒng)一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就刑事審判方面發(fā)布了相當數(shù)量的司法解釋,在全國各級法院中施行,用以指導各級法院法官審理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成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淵源之一”[14]。
有學者主張取消最高人民法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其主要理由是:(1) 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釋”、“規(guī)定”具有“準立法”之嫌,不屬于審判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范疇。這些司法解釋在適用于具體案件時往往仍顯得較為抽象、概括,例如經(jīng)常在其發(fā)布的解釋文件中見到“具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其他數(shù)額較大的”等規(guī)定。對此,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仍需解釋。(2)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活動將會妨礙“兩審終審制”得到落實。因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文件作為下級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對下級人民法院有約束力,它強調(diào)適用刑法的一致性,但是這種一致性要求破壞了法官的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適用法律的積極性。依照這種司法解釋很難有效地發(fā)揮二審法院的監(jiān)督功能,它隱含著下級法官的判決對上級法院法官的意志有著一種服從,也會出現(xiàn)司法行政化的傾向[15]。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刑法司法解釋權被最高人民法院壟斷,從宏觀而言,也至少存在下列一些弊端:違反法律適用客觀規(guī)律的內(nèi)在要求,催生抽象解釋;司法解釋的普遍效力侵犯了下級法院的審判權,違背了司法獨立的法治原則;司法解釋抹煞了各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實際上的不公正;由最高人民法院壟斷司法解釋權而禁止法官解釋刑法易于使法官養(yǎng)成惰性和依賴性,不利于法官獨立性的培養(yǎng);由于最高人民法院要壟斷全國法院刑事司法中的刑法解釋權,勢必要分出很多精力,無形中減少了作為審判機關的審判職能的發(fā)揮[16]。
依筆者所見,不能取消最高人民法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有學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具體應用解釋只能是法律具體含義之外的法律應用問題的解釋。例如,某一犯罪的證據(jù)認定標準、法律條文之間的關系等。盡管司法判決以對法律的理解為前提,但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沒有法律解釋權,其據(jù)以判決的法律解釋只能來源于社會公眾對法律的解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后者是在有歧義情況下的有效解釋。在刑法的解釋上,最高人民法院不能作出以下兩種解釋:一是法律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二是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jù)的[17]。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最高人民法院的具體應用解釋只能是法律具體含義之外的法律應用問題的解釋”如果能夠成立,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具有的刑法司法解釋權就會完全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了。無論是“法律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還是“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jù)的”,都屬于在刑法司法實踐中遇到的而應由刑法司法解釋加以明確的。當然,運用刑法司法解釋對第二種情形“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jù)的”解釋結果,可能會是“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由立法機關制定新法”來解決??傊罡呷嗣穹ㄔ壕哂行谭ㄋ痉ń忉寵嗍峭耆斜匾?,正如有學者所言,由最高法院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頒布補充立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應下級法院的請示作出有約束力的批復的手段,可以彌補立法工作的不足,解決司法機關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因為法律過于原則而無法可依的難題,并且能夠迅速及時地貫徹立法和黨中央的政策,并在相當程度上避免因各地司法人員法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或其他因素而造成同樣法律在不同地方被作不同解釋和適用的情況[18]。
[1]陳春龍.中國司法解釋的地位與功能[J].中國法學,2003(1).
[2]黃奇中.憲政視野中的中國刑法解釋體制改革[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劉曉莉.刑法解釋的主體[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2).
[4]游偉.刑法文本與法官的解釋[N].法制日報,2010-03-24.
[5]劉守芬,房樹新.論法官為刑法解釋的應然主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李潔.中國有權刑法司法解釋模式評判[J].當代法學,2004(1).
[7]賀衛(wèi)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8]趙秉志,張軍.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刑法解釋問題研究(2003年度)[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9]上官丕亮.法官法律解釋權芻議[J].江海學刊,2010(3).
[10]魏勝強.司法解釋的錯位與回歸[J].法律科學,2010(3).
[11]陳林林,許楊勇.司法解釋立法化問題三論[J].浙江社會科學,2010(6).
[12]侯猛.經(jīng)濟體制變遷中的最高人民法院(1949―1978年)[J].政法論壇,2005(2).
[13]馬進保,朱婧.司法解釋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制重構[J].政治與法律,2008(3).
[14]徐天柱,呂成.中法兩國最高法院刑事審判職能比較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5]劉應坤.淺析我國刑法解釋權現(xiàn)狀及思考[EB/OL].http://www.gy.yn.gov.cn/Article/sflt/fglt/200910/16252.ht ml.
[16]聶菲.試論我國刑法解釋權的歸屬[J].法制與社會,2008(6).
[17]蔣誠.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范圍的思考[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3).
[18]陳興良.司法解釋功過之議[J].法學,2003(8).
〔責任編輯 葉厚雋〕
Supreme People’s Court as the Subject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Issues of Controversy
MENG Qing-hua, WANG Wei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e natural subject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ought not to be the judge but the highest judicial organization of judges as a whole. In spite of the existence of judge explaining criminal law, from which the judge has the power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o interpret criminal law can not deduced. The centralized power of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the legal system or the Supreme Court’s monopoly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because centralization is better than decentralization. It is hard to guarantee the uniform application of law if the district courts are entitled to 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Supreme People’s Court with criminal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s entirely needed.
Supreme People’s Cour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subject
D920.0
:A
:1006-5261(2011)01-0031-04
2010-09-05
孟慶華(1959―),男,山東濟南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