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環(huán)
中藥調劑是指按照臨床處方所開列的藥物,準確的為患者調配藥劑的操作技術。調劑工作不僅專業(yè)性、技術性強,需要高度的責任心,還必須具有扎實的業(yè)務知識。本人在多年的工作經驗中有以下體會:
中藥處方是醫(yī)師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藥物,按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配伍而成。方中藥物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而發(fā)揮群效。因此如果藥物飲片質量不佳,審方不清、藥物別名不能熟記、處方應付不準確、配方不全或遺漏藥味或劑量不準、分劑不勻,發(fā)藥交待不清、服藥時間不合理等,那么一張?zhí)幏綗o論多么切病,用藥多么精確,都不會發(fā)揮應有的療效甚至會事與愿違。如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藥味相同,而用量不同,則治療的疾病各不相同。方中藥物皆是大黃、枳實、厚樸三藥組成,大黃功能瀉熱通便,枳實、厚樸能下氣除滿。但由于方中三味藥的用量不同,整個配方的格局就發(fā)生了變化,繼而處方的藥理作用、臨床療效、主治病癥也相應的出現了差異。以小承氣湯治陰陽府實大便秘結,就重用大黃攻積瀉熱為主,枳實、厚樸用量小,而厚樸三物湯治氣機阻滯腹脹便秘,故重用枳實、厚樸行氣消脹,輔以大黃通積。
2.1 嚴把飲片質量關 古代中醫(yī)既為醫(yī)家又懂藥學,目前醫(yī)與藥分家,醫(yī)師并不知道藥品的質量好壞,若藥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貽誤病情。因此,調劑人員要嚴把質量,凡質量不合格飲片一律不能上斗。中藥大部分是天然植物和動物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油脂、水分等,極易發(fā)生霉變、生蟲、泛油等現象。如菊花極易吸潮變色,柏子仁、薏苡仁、九香蟲等極易生蟲,當歸極易走油等。因此,藥斗內的藥物要做到推陳出新,勤看、勤整理,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要進行清斗,塞出殘積的泥沙、碎藥,新藥在底,陳藥在面,不能以新壓陳,否則陳藥壓在斗底時間過長,就會發(fā)霉、蟲蛀、變質。發(fā)現不合格藥品,應停止發(fā)藥。發(fā)現混用藥品如用槲寄生代替桑寄生,用北五味代替南五味混用等應立即糾正。
2.2 認真審核處方 審方系指藥房調劑人員審查醫(yī)師為患者開寫的處方。審方著重審查以下項目:①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處方的日期、醫(yī)師簽字是否清楚等。②藥名書寫是否清楚準確,劑量是否超出正常范圍,如麻黃、細辛、大黃等,對兒童及年老弱者尤需注意。③毒麻藥品處方是否符合規(guī)定,處方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存在。④需特殊處理的藥物有否“腳注”,“并開藥”(指處方中2~3味藥物合并開在一起,多半是療效基本相同,如生熟地即指生地和熟地,或是常用配伍使用如知柏即指知母和黃柏)是否明確等⑤處方中藥物本調劑室是否備全等。對于有疑問或不合格的處方,應立即與處方醫(yī)師聯系,問明原因,共同協商,決不能只憑主觀臆斷或隨意處理,若有缺藥應及時告知醫(yī)師。
2.3 熟記藥物別名和處方應付 調劑人員除掌握中藥的正名外,還應掌握處方常用名。醫(yī)師和藥師之間都應遵守中國藥典或當地省炮制規(guī)范中正確的處方應付和一藥多名,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療效。處方常用名包括別名、處方全名及并開藥名等。如太子參別名為童參、孩兒參,元胡別名為玄胡索、延胡索、玄胡等。寫白術、炒白術、麩炒白術均應付麩炒白術;寫蘇子、蒼耳子、麥芽、山楂等應付炒制品;遠志、百部應付蜜炙品;元胡、香附等應付醋制品;寫生白術,應付白術;開“二冬”應付天冬和麥冬;開“知柏”應付知母和黃柏等。中藥講究道地藥材,如有患者處方中注明取懷牛膝、廣地龍、杭菊、臺烏就應給付相應的道地藥材飲片,而不能夠以其他產地藥物代替。
2.4 認真調配,準確稱量 中藥調配是中藥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調配人員應嚴格按處方要求調配,味數、劑量應準確無誤。處方應逐張調配,以免混淆。調配室的工作臺和稱量器具及用具等應整齊清潔。中藥組方是醫(yī)師根據病情辯證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組合而成的,若稱量不準,將會改變原方的君臣地位,功效也就相去甚遠[1]。如紅花小劑量可生血,中劑量可活血,大劑量可破血。肉桂小劑量有引火歸原的作用,大劑量則有補腎陽,散寒止痛之功能。某些毒性中藥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2],如馬錢子、生半夏等,用量不足影響療效,用量過大,極易中毒。因此,中藥調劑人員配藥要稱準分勻,可用減重法,即一次稱取單味藥的總重量,然后分次減重。按規(guī)定,一般稱量誤差不超過±5%,劇毒、細料誤差不超過±1%。
2.5 復核校對 復核是調劑工作中最重要的把關環(huán)節(jié)。處方調配完畢應由經驗豐富、工作認真負責的高年資藥師按處方要求逐項復核,發(fā)現錯味、漏味、重味有誤,藥物分量不正確、或該島未搗,須臨時炮制而未炮制,需先煎、包煎、后下、另服、沖服、烊化、兌服的飲片沒單包和注明,毒藥量超劑量,調配者沒簽字等應及時糾正。經核對無誤,復核人員簽字后方可發(fā)藥。
2.6 發(fā)藥交待 發(fā)藥交待是調劑工作的最后一環(huán),對患者能否正確用藥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發(fā)藥時應核對患者姓名、年齡、劑數,耐心細致的交待煎煮時使用器具、浸泡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以及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煎煮方法、服用方法、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等。如煎藥用具以砂鍋或不銹鋼制品為宜。以花、莖、全草類為主的藥劑以浸泡20~30 min為宜,以根、根莖、果實、種子為主的藥劑可浸泡60 min。加水量一般為藥材重量的5~10倍。煎煮次應為2~3次為佳。包煎是將藥物包裹于原色稀棉布布袋中進行煎煮。烊化是將膠類藥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溶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藥液中和勻內服。如阿膠、龜板膠等。煎煮時應以大火先燒開,再以小火煎煮20~30 min,第二次煎煮可為開鍋后再煎15~20 min。湯劑內服一般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為宜。服藥時間一般在飯后30~60 min,但補益藥以早晚空腹服為宜,易于吸收。消食藥宜飯后服以助消化;鎮(zhèn)靜安神要宜睡前服藥;咽部疾患,宜多次頻飲,緩緩咽下;嘔吐患者,宜少量多次服用;腸道疾患及寄生蟲病須在飯前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宜在飯后服用;須同時服用中西藥的患者,最好能間隔1 h分別服用。服用人參忌食白蘿卜,服用荊芥忌食蟹等。使患者完全明了,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中藥調劑是一項涉及到多個環(huán)節(jié)、多個方面的系統(tǒng)工程。是醫(yī)療工作中保證臨床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準確的診斷和辯證施治,最終必須有高質量的調劑來實現預期的臨床療效。作為一名調劑人員,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仔細認真的態(tài)度,充分認識調劑工作的重要性,認真把握好各環(huán)節(jié),不斷加強中醫(yī)藥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以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調劑工作,履行科學的技術操作規(guī)程,才能確保調劑質量,提高臨床療效,充分發(fā)揮中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松,李欣海,高明.當前中藥飲片市場現狀與分析.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165.
[2]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中藥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