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改瑞
隨著婦女肥胖數量與剖宮產率的不斷增加,高頻電刀已在臨床上廣為應用,用于治療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脂肪液化的原因是由于脂肪細胞損傷破裂或細胞壞死,進而出現液化的過程,脂肪分解會產生脂肪酸,脂肪酸將會造成周圍組織出現炎癥,盡管這與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炎癥是不同的,但液化過程將加大切口感染的機率,使切口遲遲不能愈合,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以及經濟負擔。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55例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現將診治過程及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55例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患者。采用婦科手術患者共26例,包括17例行子宮全切除手術,6例行子宮次全切除手術,2例行子宮全切除手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1例行單側輸卵管切除手術。合并有糖尿病者4例,肥胖者11例,貧血5例,偶發(fā)咳嗽1例,5例未見合并癥。術中采用電刀治療者10例?;颊哌x擇剖宮產手術29例,包括首次剖宮產行縱向切口4例患者,兩二次剖宮產行縱向切口4例,余下患者皆為橫向切口。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妊娠肥胖患者14例,貧血2例,過預產期后生產4例,妊娠期水腫3例,偶發(fā)咳嗽2例。術中出血量多于400 ml者的4例,其余患者出血平均值是(161.2±34.7)m l。
1.2 臨床表現 術后切口處出現淡黃色滲出物以及血液樣滲出液,切口處未見明顯紅腫,切口部分出現硬結,切口滲出物行細菌培養(yǎng)試驗顯示陰性。55例患者中,術后測量體溫升高患者17例,但均不高于38.4℃。37例患者在術后3 d表現為切口脂肪液化,14例患者術后5 d出現脂肪液化,4例術后一周出現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均檢查血常規(guī),結果顯示白細胞數未見明顯增加。
1.3 手術過程 所有圍術期操作必須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進行。對于在術后3 d患者腹部切口處滲出淡黃色油狀液體時,必須檢查滲液部位以及范圍,對于滲液量少、滲液范圍小患者,可以將滲液及時擠出,同時進行微波輔助理療20 min即可,每日做2次。對于切口滲液量大、范圍廣的患者,需要拆除液化切口處的縫線,徹底清除排掉滲出液,使用慶大霉素與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同時設置引流條,加壓同時進行包扎,換藥1次/d。或清理掉滲出液后,安放含有去腐生肌作用的中藥膏的引流條,加壓同時進行包扎,同樣是2 d換藥1次。術后一周后如有切口出現滲出液患者,需要拆除液化處的縫線,處理液化或壞死部位的組織后,采取上面同樣的處理方法。對于整個切口液化患者,應該在徹底清創(chuàng)后,在局麻下進行Ⅱ期縫合,使用抗生素聯合微波理療。
全部55例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有效治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通常認為對于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將會表現出以癥狀:①大多發(fā)病在術后一周內,切口處可見黃色滲液流出,但患者并無自我感覺癥狀;進行切口檢查時,敷料上可見到黃色液體,切口皮下經擠壓后可流出滲液。②經涂片鏡檢在滲出液中有脂肪滴存在,進行連續(xù)培養(yǎng)后未見細菌生長。③手術切口處既不紅腫也無壓痛感,并且切口邊緣與皮下組織無壞死。④手術切口不能正常愈合,皮下組織呈現出游離狀態(tài),可見脂肪滴漂浮在滲液中[1-3]。
患者需積極配合進行治療合并癥,比如糖尿病患者術前需先行血糖水平調整,通常要保持在8 mmol/L以下方可進行手術,并注意術前與術后認真監(jiān)測血糖水平,可以使用胰島素泵來控制血糖。對于貧血患者,在術前要調整貧血,保證Hb含量高于90 g/L。對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推薦使用甘草合劑或靜脈滴注沐舒坦,在術前和術后及時實施止咳化痰治療。如果患者出現妊娠水腫,需要治療原發(fā)病,要讓水腫控制在輕度,這樣才能盡量避免進一步的脂肪液化的發(fā)生。
術中要合理使用電刀,電刀強度控制在剛好可以切割組織為好,如以高強度的電流進行組織切割反而弊多利少。電刀與脂肪組織的接觸時間越短越好,不要出現反復切割組織的操作[4]。通過電凝止血時,要求灼點既準確又要盡量小,不要出現大塊組織灼傷與壞死。助產人員以及產科醫(yī)生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嚴格注意產程,特別是對滯產患者,更加需要及時的識別與正確的處理。輔助與支持治療也較重要,在術后2 d后行微波理療,有助于切口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通暢,加速水腫消退,促進滲出物吸收,縮短切口愈合時間。
[1] 紀偉光,吳達志,王旭.高頻電刀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實驗和臨床研究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17(6):1199-1202.
[2] 岳天孚,劉曉玫.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及裂開的防治.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5(11):709.
[3] 蘇明寶,王一平,王旭飛.切口脂肪液化20例體會.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144.
[4] 蘇應寬,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