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穆立昌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好發(fā)于老年人。由于年齡因素,非手術治療因為臥床時間長,全身并發(fā)癥多,現多主張早期手術治療及功能鍛煉。目前治療方法很多,但具體應用仍有分歧,我們回顧性分析了85例手術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評價各種手術方法的特點及適應證。
1.1 一般資料 自2005~2010年共收治股骨轉子間骨折85例,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齡28~90歲,平均65歲,根據Evans分型,Ia、Ib型16例,Ⅱa、Ⅱb型共42例,Ⅲ型即逆轉子間骨折15例,轉子下骨折12例。DHS治療55例,鎖定加壓鋼板治療9例,人工股骨頭置換21例。
1.2 手術方法 3組均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患者仰臥于牽引床上,健側固定,患側墊高向健側傾斜150,透視下牽引復位。DHS組取髖關節(jié)外側入路,切口長約12 cm,暴露大轉子,股骨上端,切開關節(jié)囊前方,顯露骨折線。1枚克氏針插入前方,判斷股骨頸前傾角,第2枚克氏針在大轉子下方2.5 cm,經T形導向器自轉子下正中經股骨頸中心打至股骨頭軟骨下,然后,測深,鉆孔,安裝髖螺釘,固定鋼板。鎖定鋼板組在導向器引導下向股骨頸內擰入3枚鎖定螺釘,遠端至少安裝3枚鎖定螺釘。關節(jié)置換組取外側切口,先修復股骨距,股骨距粉碎者選用加長柄假體。
1.3 術后處理 ①預防感染。②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2天開始給予肝素鈣,皮下注射。③請內科醫(yī)生協(xié)助處理內科相關疾病。④術后2 d開始肌肉等張功能鍛煉。⑤出院后門診隨訪,每月一次。
所有患者隨訪2個月至3年,DHS內固定組4例出現輕度髖內翻畸形;鎖定鋼板組1例輕度髖內翻畸形;人工股骨頭置換組回復滿意。按黃公怡關節(jié)功能評價標準評價,優(yōu)48例,良29例,可7例,差1例。優(yōu)良率90.1%。
3.1 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特點 ①老年患者多見,多存在骨質疏松。且并存病多,多數患者合并性肺等臟器功能不全。易發(fā)生肺部感染,褥瘡,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②骨折多為粉碎性,股骨轉子的內后方常有骨折碎塊,影響骨折固定后的穩(wěn)定性。③股骨上端解剖結構特殊,具有135°頸干角,10°~15°前傾角,力的軸線與股骨軸線不重合。股骨上端內側皮質傳導壓應力,外側傳導張應力。股骨上端除承受壓力外,還承受較大拉伸力,剪切力,扭轉力。所以骨折后易發(fā)生移位,復位后穩(wěn)定性差。因此,應根據骨折的穩(wěn)定性選擇內固定材料。
3.2 不同內固定方法的特點 DHS是由一枚螺紋釘,套筒鋼板,尾部加壓螺絲釘及鋼板螺釘構成,結構牢固,螺釘與鋼板之間的角度135°釘可在套筒內滑動,且套筒與鋼板連接,有支撐作用,其抗彎強度為280 kg[1],可承擔行走的重量。且在早期負重時,粗隆釘向尾部滑動,能使骨折對合緊密,使骨折早期愈合。DHS治療穩(wěn)定性轉子間骨折成功率達95%,曾經是目前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金標準[2]。但DHS是固定于股骨上端外側皮質,主要是分擔張應力,對于小轉子不完整的轉子間骨折,及逆轉子間骨折,過多的壓應力作用于釘棒結合處,易引起釘棒疲勞性斷裂,股骨頸干角出現變小傾向,易發(fā)生再骨折或出現髖內翻畸形,這在內固定早期常見,失敗率高達24% ~56%[3]。因此,DHS主要應用于內側皮質連續(xù)的穩(wěn)定性轉子間骨折。本組4例出現髖內翻畸形,均由于內側皮質復位不良,早期負重后出現。
鎖定加壓鋼板與骨骼的外形匹配,鋼板與多枚螺釘連接,使應力分散,符合人體生物力學要求,固定至股骨頭內的多枚松質骨螺釘的支撐,同鋼板遠端股骨干的固定,從而使整個系統(tǒng)起到一個內置的外固定支架作用,有效地維持了復位后恢復的頸干角,且具有很強的抗扭轉作用;且鎖定加壓鋼板可置于骨膜外固定,可減少骨膜的剝離,且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適用于骨質疏松和粉碎性骨折。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該類骨折的優(yōu)點在于:能提供早期的關節(jié)活動及負重,解決了一般內固定不牢的弊端,避免因內固定不良造成的畸形愈合及骨不連。Rodop等[4]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54例,平均年齡75.6歲,隨訪22個月,優(yōu)良率達88%。人工股骨頭置換可以使患者早起功能鍛煉,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適用于高齡不穩(wěn)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
綜上所述,應根據骨折的類型及患者的骨質情況,全身情況來選擇內固定方法。對于EvansI、Ⅱ型骨折首先選用DHS,內側皮質粉碎骨折,無法恢復完整性時選用鎖定鋼板。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應掌握適應證[5]:第一、高齡患者,年齡在70歲以上;第二、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尤其是Singh分級3級以下);第三、不穩(wěn)定型伴有粉碎的骨折(Evans分型Ⅲ型以上者);第四、傷前髖、膝關節(jié)無明顯活動受限,可獨立行走或者可扶拐行走;第五、伴有其他并存病不宜長期臥床制動者;第六、全身情況可耐受手術,內科并存病可調整至接近正常水平;第七、術后活動量少者。術中要注意小轉子的復位,注意假體的選擇,對于股骨距粉碎骨折者選用加長柄假體,對于骨質疏松嚴重者選用骨水泥型假體,術后加強骨質疏松的治療。
[1] 王福權,駱燕禧,黃公怡,等.加壓滑動鵝頭釘的應力測試和對髖部骨折治療的初步結果.中華骨科雜志,1990,10(3):168.
[2] 陸晴友.老年性髖部骨折的外科治療.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5,20(8):574.
[3] Haiddukewych GJ,Isreal TA,Berry DJ,et al.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region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643.
[4] Rodop O,Kiral A,Kaplan H,et al.Primary bipolar hemiprosthesis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Int Orthop,2002,26:233-237.
[5] 申明相,李松哲,李林.雙極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中醫(yī)正骨,2008,2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