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兵
好課是這樣煉成的
莊海兵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有十分具體切實的目標,圍繞這些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能使課堂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課堂導入、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藝術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如何打造一堂優(yōu)質課堂的方法。
課堂導入 教學目標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藝術
語文教什么,語文課到底怎么教,筆者愈教心里愈沒有底。每當苦心竭慮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幫助學生取得理想的分數(shù)時,總想起浙江省特級教師褚樹榮老師的話“語文課一定要姓語”,因此每每陷入糾結之中。如何才能煉成一堂好課?如何才能使課堂既姓“語”又能應付考試?筆者不揣冒昧,試從以下幾方面來窺測一二。
課堂導入的方法前人已經(jīng)總結出了很多,如情景導入,舉例導入,故事導入,背景導入等等。具體到課堂時,教師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如在教學蘇軾的《游沙湖》時,就宜采用情景導入法,教師可以以“烏臺詩案”的故事來導入,引領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在教《觸龍說趙太后》時,宜采用背景導入法,如教師可以向學生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舞臺上活躍著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就是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而屈敵人之兵,退敵人于千里之外的“士”,然后引入趙國的老臣觸龍。還有《項脊軒志》的教學導入,可以采用開門見山法,由古代詩人有擅長寫國恨家仇這樣宏大的主題的,也有擅長寫閨閣瑣事這樣細小的親情的,如歸有光,然后直接進入文本。
導入的作用是或積累學生的情感,或引發(fā)學生的遐想,以此來給學生或知識上的回顧,積累,或情感上的蓄勢,鋪墊,但它畢竟只是引子,所以它要力求簡潔,快速入題。
目標是指向具體的課堂的,它是指個別化的、階段性的追求。因此,課堂教學目標要針對不同文本的特點來確定。具體來說,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課堂教學一般是圍繞“文字、文章、文化”來展開教學的。但具體到課堂教學中,這三者也不可平均用力,應該依據(jù)不同的文本而各有側重。如有些文本,文字本身的內容并不難理解,這樣就勢必要側重于從“文章”與“文化”的層面去分析課文的深意。而有的文本,像古代的賦文類,涉及到的典故多,語言又極華麗,沒有相關的歷史典故知識是難以理解的,所以要側重于 “文字、文化”的教學。當然,這三者本來是都要兼顧的,只是要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做到各有側重。有些 “文不甚深,意不甚艱”的文章,字詞上學生不會有障礙,因此要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對思想情感的評價與分析。有些篇幅較長的文章,要掌握落實的字詞也較多,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就必須立足文本,在疏通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本的情感內涵。
新課程非常強調對文本意義的分析與理解,但對于將教學目標側重于“文字”意義的文本來說,就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本,分析字、句、篇、章的具體意義。這樣的課型屬于向內挖掘型,這也是由文本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如在教學《項脊軒志》時,教師側重于讓學生按照“理解、鑒賞、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討論并總結課文中的實虛詞和作者的情感,這樣設計是由于課文本身篇幅長,文言現(xiàn)象多,知識點覆蓋面廣而造成的。
《游沙湖》一文的教學設計更適合于向外拓展,如教師可由“溪水西流”,“君看流水尚能西”而延伸到“文學作品中對東流水的描述”,進而可以補充蘇軾的《定風波》,以及回想《赤壁賦》,讓學生一起來討論并感受蘇軾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思想的了解。這正如特級教師劉道劍老師所說,本文只是蘇軾的“借題發(fā)揮”,因此教師就有必要延伸拓展,結合課外的詩文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大凡文章,一般可以分為以理性的分析為主和以情感的抒發(fā)為主這兩大類。在教學這兩類文章時,設計的重點也應有異。如教學《項脊軒志》時,雖然也離不開必要的文言知識的傳授,但此文更重要的目標是感受歸有光這篇“至性之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又如《逍遙游》,它是一篇蘊涵著莊子至高人生境界即逍遙游境界的哲理文,在教學時就應該逐層分析比較莊子所寫的蜩、學鳩、斥绖與鯤鵬其“小知”與“大知”的區(qū)別,以及“朝菌、蟪蛄”與“彭祖、冥靈、大椿”其“小年”與“大年”的比較,更要逐層分析“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這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以及至人、神人、圣人等不同層次的比較,進而領悟莊子所說的逍遙游的至高境界。
一堂好課需要朗朗的讀書聲。新課程強調對文本的深入研讀與挖掘,但這都要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感知上,感知的方式便是朗讀。朗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有分角色讀,個別讀,集體讀,分小組讀,輕聲讀,默讀等等。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也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書香味。當然,在學生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更離不開教師的朗讀指導,如怎樣把握好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起承轉合等等,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朗讀及時糾偏,使學生當堂就能夠改進。事實上,教師講得再精彩,最終還要靠學生在對語言的朗讀品味中去落實。
教師的課堂要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課程理念,要設計合作與自主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但我想,分小組合作也得因文而異,因題而異。討論本來是想異中求同,或同中析異。設計時,應該充分地考慮,這樣分小組討論有必要嗎?討論的問題有價值嗎?如在《游沙湖》的教例中,教師讓學生討論,蘇軾認為他與聾醫(yī)均為異人,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嘆,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馬上開始討論了,可教師沒有具體的分組,討論還不足一分鐘,教師就點學生來回答。其實,這個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學生略作思考就能回答。所以說,討論的問題應該要有價值,這個價值應指向文本的關節(jié)處,難點處。
1.現(xiàn)場語言與教案語言
教案語言是預設的,現(xiàn)場語言是生成的,但現(xiàn)場語言又是在教案語言的基礎上生成的。大凡公開課,教師在課前肯定有充分的準備,教案語言肯定也經(jīng)過了細細地打磨。但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有兩種情形,一是語言生硬。由于執(zhí)教者本身的語言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等的差異,課堂上即使有很多精彩的講授語言,但給人的感覺像在背課文一樣。而語言素養(yǎng)高的教師,盡管他的語言也是提前預設的,但在課堂上呈現(xiàn)時卻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給人以天衣無縫之感。所以,課堂上的語言,最重要的是要講銜接,要講起承轉合,要開合有度,過渡自然,語言與語言,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內在的層遞性與邏輯性,不要給人以突兀、生硬之感。
2.教師提問與學生答問
課堂最能體現(xiàn)教師素養(yǎng)的就是提問環(huán)節(jié)了,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問題的設置,二是教師對學生的點撥。教師問題的設置是不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不是提綱挈領式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是否有層遞性,問題是不是直指教學的核心,這都會直接決定課堂的廣度與深度。學生答問時肯定會比較粗淺,缺乏深入性與系統(tǒng)性,教師如何逐步引導,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這也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一堂出彩的課,一般要能夠合理呈現(xiàn)出這樣四個度:溫度、適度、廣度、深度。溫度即通過教師的言行舉動,能看出教師對文本和學生的喜愛,教師講課的熱情很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很高,整堂課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都極為和諧。適度指教師在處理文本時,教學重難點的選取要適度,課內知識與課外延伸要適度,難易要適度等等。同時課堂還應該要體現(xiàn)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要課外拓展,旁征博引,同時更要鞭辟入里,由表及里,這就能使課堂既有廣度也有深度。
特級教師李秉康老師認為,一堂真正成功的課堂,要能使學生的情感有一個由感動、激動到?jīng)_動的變化過程。即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探究,能觸動學生的心靈。首先要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通過知人論世等方法,深入理解領會作者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獲得感動。然后再通過披文入理的分析,點燃細微處的情感,燭照文本的內核,將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升華為學生自我體驗的情感,從而獲得生命的體驗與人文的熏陶。
越是經(jīng)典的文本,越是經(jīng)受住了長時間的淘洗,所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文本必然留有時間覆蓋的厚厚的塵土,要消除文本與我們的隔閡,必須要先喚醒文本。喚醒文本即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精要,探究文本的內核。而要喚醒文本,要使讀者獲得相同的體驗,也必須喚醒作者,要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的獨特的思想等等。當然,課堂還得喚醒教師與學生。課堂要能夠看出教師對文本的探究欲望與熱情、喜好,教師對文本要有感動、激動與沖動的情感。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說過,好課就像登山。登山可以使人體力得到鍛煉,眼界得到開闊,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華。好課也應該使人智力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培養(yǎng),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提升。雖然筆者自己的課堂離“好課”的距離還很遙遠,但正如司馬遷在評論孔子時所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雖然我們的課堂目前還不能達到這么完美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向往,可以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靠近,使自己的課堂越來越蘊含文化,越來越富有生命。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