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余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古今中外名篇,這些課文都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范例。下面,是筆者結合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一點嘗試:
如今的高考作文,不外乎是“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和“標題作文”等幾種命題形式,其中廣東又以“話題作文”居多,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課文為“材料”,導出寫作的話題。
我們現(xiàn)行的閱讀教材是按“單元”編寫的,故每個“單元”的一組課文,或內容或形式或思想,必然會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單元,導出一個或多個寫作的“話題”。
例如,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是“認識自我”,有三篇課文,分別是朱光潛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和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把這3篇課文綜合起來,其思想就是:人必須正視、重視自己,必須有理想、有責任感,要充滿著自信,并有頑強的意志力,能夠迎難而上,“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才不會“失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借用了劉翔的一句廣告詞,布置學生以“我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fā)掘一些思想性較強的課文,從中導出寫作的話題,讓學生進行作文。這樣,使他們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又可以提高寫作的水平。
例如,學了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必修1),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對于自然、父母、伴侶、子女、朋友,還是事業(yè),都“沒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別人”一樣,“我是由無數(shù)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對于我們的父母,我們永遠是不可重復的孤本”,“假如我不存在了,他們就空留一份慈愛,在風中蛛絲般無法附麗地飄蕩”;“面對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俯對我們的孩童,我們是至高至尊的唯一”;“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成品”,“我對于我的工作我的事業(yè),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屢屢出現(xiàn)的學生自殺事件,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的話題,任選一題作文:珍惜生命∕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責任。
有些課文的某個文段,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我們不妨拿來作為作文的“材料”,導出作文的話題。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必修5),有這樣一段內容: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這是王安石游褒禪山的心得:其一,成功必須要“有志與力”、“不隨以怠”和有“物以相之”;其二,只要能夠“盡吾志”,即使不成功,也“可以無悔矣”。為此,我設計了三個話題:成功的條件∕志+力+物=成功∕盡志。
有時,我們還可以對課文的某些有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從其延伸出寫作的話題。如學習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必修5》),其中“厚嘴唇的人”的遭遇的確令人唏噓不已:為了家庭生活,為了“年年考第一”的弟弟能夠上學,他“不得已”去偷竊,最后身陷囹圄……誠然,“厚嘴唇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的遭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然而,活不下去、弟弟上不了學,就要去偷嗎?我們是不是有某些東西必須堅守呢?答案是肯定的。據此,我導出的作文話題是:堅守。
課文中蘊涵著大量的寫作素材,我要求學生分門別類地摘抄下來,以備寫作時使用。
例如,學習朱光潛的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必修1》)就可以積累下面的名句:
①生命就是一種奮斗,不能奮斗,就失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能奮斗,則世間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難。(作者的話。適用話題:奮斗、生命的意義、成功等)
②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名言。適用話題:理想、追求、堅持等)
③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名言。適用話題:責任、磨難、意志等)
課文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名人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因為作為“論據”的事例,敘述是不宜過長的,如果字數(shù)不多,可以直接摘錄,最好再自擬一個標題。如:
孫中山待客
一次,唐紹儀來訪,一直談到很晚,孫中山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樂居”買來一只鹵水肥雞待客。唐紹儀餓了,見到鹵水雞,很快將它吃得一干二凈,還以為會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著下道菜來。孫中山見狀,對唐紹儀說:“慢待,慢待,沒有什么好的菜了?!彼肓讼?,只好把廚房里僅有的咸魚拿上來。(《“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必修1)
國父的節(jié)儉,對于今天“公仆”們的公車消費、公費旅游、公款吃喝風氣之盛,是怎樣的諷刺?
有的句子或段落,富有哲理,也值得積累。如: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必修4)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所謂“好題文半篇”,故學會擬一個好的標題,就顯得十分的重要。那么我們可以從課文中學習擬題的方法。
①揭示主旨法
此法用于議論性文體,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如:《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必修1),《呼喚生命教育》(必修4);用于說明性文體,其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或內容。如:《奇妙的超低溫》(必修3);用于敘述性文體,其標題就是敘述的內容或主旨。如:《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必修1)。
②引用詩文法
此法的特點是直接引用詩詞名句等。如《留取丹心照汗青》(必修1),一看標題,就令人聯(lián)想起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彼饶芡宫F(xiàn)文天祥的偉大人格和崇高品性,還能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錚錚硬骨,富有文采和意蘊。
③修辭法
此法指運用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來擬寫標題。例如:《這個世界的音樂》(必修3),作者用“音樂”來比喻動物的叫聲,一看標題,就感受到了那聲音的美妙。
④線索法
標題即文章的線索,故可使文章層次清晰、中心突出。 如魯迅的《藥》(必修3)。 又如《項鏈》(必修3),“項鏈”就是小說的線索。
結構是文章內容的組合構造,也是文章思路的外現(xiàn)。文章的內容要通過組織安排才能表達出來,主題也要通過結構來加以凸現(xiàn)。因此,我們要想作文“出彩”,首先就要在搭好“框架”上下功夫。
其實,作文的結構并不是那么的復雜難學,以“議論文”為例,不外乎是并列式、層進式和總分式,而尤以后兩種最為常見。在語文課本里,就有不少“范例”。
例如,魏征的名篇《諫太宗十思疏》(必修4):
文章開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個比喻來導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中心論點;同時,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既生動形象又富有文采。接著作者從反面論證“人君”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使題旨又深入一層。
第二段,正反論證。作者從歷史的興替出發(fā),總結“凡百元首”“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經驗與教訓,指出其原因是“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并進一步揭示出兩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充分論證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必要性,為唐太宗敲響“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鐘。
第三段,作者進一步指出了“思國安,積德義”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最后得出結論:只要做到了這“十思”,“宏茲九德”,天下即可“垂拱而治”。
其行文的結構可簡表之如下:
①提出問題(什么)——“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正面立論)
②分析問題(為什么):重要性(反面論證);必要性(正反論證)
③解決問題(“怎么辦)——“十思”。
“層進式”結構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問題”(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和“解決問題”(怎么辦)。 可見,《諫太宗十思疏》堪稱“層進式”的典范!
像這樣的課文,只要我們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模仿練習,作文的謀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