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吳宏宇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如何備課
黑龍江 吳宏宇
認真?zhèn)浜谜n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根本前提。教師要下大力氣用于備課,這種準備工作越充分,主動性就越大,課堂效率才能越高。
1.教學目標虛置和游離。設定教學目標時,不是根據課標、教材、學情的綜合分析后科學設定,而是照參考書等材料一抄完事,目的是使教案完整,目的是給他人看的,教者自身沒有內化于心,更沒有打算實行之。2.備課與上課兩層皮。3.抄襲教案代替?zhèn)湔n。4.做題代替?zhèn)湔n
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備課包括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
個人備課是確立目標、儲備知識、研究學生、設計方法的必要途徑,是集體備課的基礎。
1.學期備課:每學期初研究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學期的總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和教學活動安排等。
2.單元備課:單元教學前各年級備課組集體研究確立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
3.課時備課:上課前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本課時教學活動的詳細預案(具體內容參見個人備課內容要求),此項備課至少在上課前一天形成定案。
1.備課流程
①教師個人不參照其他現成的資料,僅從自主研究的角度來分析課標和教材,形成教案初稿;
②教師廣泛涉獵名家教案和參考資料,對自己的備課進行反思和修改,形成教案復稿,準備參加集體備課研討;
③在參與集體備課后根據集體研討的結果,在充分考慮班級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對個人備課進行進一步修正與完善,形成教學定稿;
④在課堂教學實施后,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反饋意見,對教學設計或導學案再次修正和完善,形成完善稿。
2.備課內容
第一,備知識。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師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中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領會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做到正確使用教材。在整體把握學科客觀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定位微觀的課時知識,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①明確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教學目標的核心。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細化,避免出現教學目標虛置和游離于教學之外的現象,提出明確的學生學習目標,處理好課時目標與學科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
②優(yōu)化教學資源
根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需求,認真鉆研包括教科書在內的所有教學資源,精選并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和使用。
③確定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精心研究確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學習。
④編制導學案
在新課授課前,精心編制導學案或預習提綱,明確課前預習應達到的目標,預設檢測方案。
⑤精選習題和課后作業(yè)
要精心篩選例題、習題,使例題具有典型性、啟發(fā)性,習題具有目標性、層次性和拓展性。
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fā),設計基礎性、拓展性、實踐性等不同層次的作業(yè),指導學生選擇完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作業(yè)量適中,在一節(jié)課時間內完成為宜。
⑥及時反思
每節(jié)課后及時、全面、細致地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整理到備課筆記上,揚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備學生。
通過恰當的方式(如導學案、作業(yè)、談話等),認真調查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學習興趣和個體差異,為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預設學生學習的起點、梯度作準備。
①認識并了解學生
收集學生基本的生活信息,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與生活狀況。充分利用與同學以及學生家長交流的過程,來收集學生更為全面的學習背景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有序地整理與保存下來。
②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
備課時,先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學方法的確立起著關鍵作用。
③清楚學生的知識儲備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個性特征確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
備課時,熟悉全班學生的個性特點,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發(fā)展,關注這一點,能使教學目標的確立更有指向性和針對性,使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備教法。
①精心設計學習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備課的重點。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具體情況,認真研究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最佳學習過程,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需求,確定教師應提供的幫助和指導,預設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②科學使用教學媒介
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選擇并適時、適度地使用教學媒介,充分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著眼于一法為主,多法為輔,要做到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綜合應用、相互融通、相互補充、形成合力,最后達到整體優(yōu)化的效應和作用,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
集體備課不是為寫教案或是統(tǒng)一教案,而是教師學習、構想、反思、研討、設計和教師研修歷練的必要過程;是教師在研究教學目標,研讀教材文本,進行學情分析,構思預設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和集思廣益的平臺。
1.以個體備課和研修為基礎,以集體研討交流活動為提升平臺,以“復備”存共性、顯特色,使備課質量呈階梯式遞進。
2.從“重教”向“重學”轉變,從“重教材”向“重學生”轉變,從“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從“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為最終達成“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變?yōu)椤皫е鴮W生走向知識”的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生態(tài)性課堂奠定基礎。
1.個人備課,形成個案。
教師個人備課主要在目標的設定,學情的分析,重難點的選擇及突破方式、教學流程的設計、練習題的設計等方面預設,主備人要更加詳細地設計。
2.集體研討,形成初案。
集體備課要做到“四定”“六說”“一記錄”。
“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fā)言人、定專題。
“六說”:說目標、說重難點、說前置自(導)學內容、說教學流程,說重點問題的設計,說達標拓展題目的設計。
“一記錄”:要將大家討論的意見記錄下來。
每次集體備課后、備課組長要指定下一次集體備課的主備人及備課內容。
3.完善整理,形成復案。
教師根據集體研究的結果,完善初案,形成復案。
4.結合實際、形成定案。
上課前,教師再將教案梳理一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刪,最終形成定案。
5.教學反思,形成“補案”。
教師上課結束后要進行教學反思,并將其結果記錄到教案上,供今后教學參考。
(作者單位:巴彥第三高級中學)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