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祥寶
許多高中語文老師在教授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窌r,常以“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來給祥林嫂這個形象定位。我總結(jié)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祥林嫂死于迎春之際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老了。”
2.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春天
“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他本來以打柴為生,比她小十來歲;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這一點(diǎn)。”
3.祥林嫂被賣于春天
4.兒子阿毛死于春天
“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p>
由此看來,把祥林嫂定位為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是再合適不過了。春天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是生機(jī)盎然的時刻,春天是百花爭艷、桃李芬芳的日子。在這美好而充滿了希望的季節(jié)里,春的嫵媚、多姿、生機(jī),讓每一個從春天走過的干涸的心靈得到春雨般的滋潤,從心頭涌出甜蜜的微笑。然而她,祥林嫂,這個普通的女人從來都與春天無緣。也許是天公作美,她注定要活在一個政治動亂,天空陰霾的時代。生不逢時的她,最后只能勉強(qiáng)做一個乞丐,寂寞地死在比如忙于祝福的前夜,被毫無同情心的魯四爺罵作“謬種”。她的一切都是別人的,就連名字也是沾了丈夫的光,才被賜予“祥林嫂”。
由春天,我們很容易回溯到冬季,對祥林嫂這樣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我們也很容易聯(lián)想到她冬天般殘酷的悲慘命運(yùn)。那么,魯迅在小說中反復(fù)有關(guān)雪的描寫,這與祥林嫂這樣一個苦命的女人的悲慘命運(yùn)有何關(guān)聯(lián)呢?
讓我們先來看《祝?!分醒┑拿鑼懀?/p>
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tuán)糟。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qiáng)烈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zhèn)。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靜。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額角,又釘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zhuǎn)眼光,自去看雪花。
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yuǎn)處的爆竹聲聯(lián)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tuán)團(tuán)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zhèn)。
我們從上述課文里對雪的描寫不難看出,魯迅先生描寫的雪是“陰暗的,陰沉的,”讓人“不安”,倍感“沉寂”!本來純潔、晶瑩的雪,魯迅為何要把它寫得如此灰色呢?不難想象;這里陰暗、陰沉的雪不就象征著祥林嫂被封建思想毒害的靈魂與精神嗎?祥林嫂本是個純潔、善良、勤勞的勞動?jì)D女,可惜她生活在那樣一個社會,其身心具受摧殘和毒害,以致連最簡單、幸福的生活也無法擁有。造成祥林嫂悲慘命運(yùn)的正是她腦子里被封建社會毒害的思想!恰如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里說:“這一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東京了……我覺得醫(yī)學(xué)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
祥林嫂生活在這樣黑暗的年代和社會,陰沉、陰暗的雪不也正是那個時代的隱喻嗎?雪本純潔、晶瑩,但祥林嫂生活的社會卻是如此污濁不堪!由此,我們可以說小說中雪的描寫恰恰是那個黑暗時代的映襯,也許作者要以雪的潔白來反襯社會的黑暗,來引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憎惡,那個奴役、毒害人們思想,造成許多祥林嫂一樣悲劇命運(yùn)的時代的憎惡。以此來喚醒麻木的人們!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yuǎn)嗎?”英國詩人雪萊的這句話曾給了無數(shù)絕望的人無盡的希望。是啊,雪化了是春天。這也是人類無法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但我們從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祥林嫂的悲劇命運(yùn)違反了這一規(guī)律。對于祥林嫂而言,雪化了也沒有春天!她寄以希望的丈夫一個個離她而去!她寄以希望的阿毛離她而去!她寄以希望的魯家和“我”也相繼無情地刺破她希望的肥皂泡!所以,“死”是祥林嫂唯一的“生路”
我們在為祥林嫂悲慘命運(yùn)嘆息的同時,是否看到這就是祥林嫂悲劇的深刻之處呢!魯迅先生不是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嗎?那么祥林嫂的悲劇的價值又在于何處呢?
污濁的雪是孕育不了真正的春天的!被毒害的思想又怎能綻放燦爛的光芒!想要擁有真正的春天,真正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凈化雪,凈化我們曾經(jīng)雪一樣純潔的靈魂與思想。對我們每個生活在新時代的人來說,也許我們永遠(yuǎn)都無法體驗(yàn)魯迅先生在鐵屋中的孤獨(dú)、痛苦、絕望,但至少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魯迅先生“反抗絕望”的精神!
你不見魯迅先生在《藥》里夏瑜的墳前平添了一副花環(huán):
“華大媽跟了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再往上仔細(xì)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華大媽忙看她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diǎn)青白小花,零星開著?!?/p>
你不見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里深沉的吶喊:
“茍活著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p>
魯迅是絕望的,但魯迅的偉大在于他自始至終地在反抗著絕望!這才是祥林嫂悲劇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之處!這才是我們學(xué)習(xí)魯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