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彥 李 芬
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使用已有多年了,也已有多次小的完善,已經很成熟,但也有幾個地方值得商榷,可謂白璧微瑕?,F指出來,還望方家指正。
1.“必修一”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這個單元學習現代新詩”。這里有一個問題,“現代新詩”這個概念應是“現代詩”。什么是現代詩?簡單地說,就是現代人寫的詩。“現代詩”的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由現代詩歌的倡導者、臺灣現代“詩壇三老”之一的紀弦創(chuàng)立“現代詩社”時確立,它包括新詩和現代人寫的古詩。什么是新詩?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這兩個概念怎么弄個混血叫“現代新詩”?就本單元而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可以叫“現代詩”,也可以叫“古詩”或“詞”,但不能叫“新詩”;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叫“新詩”“現代詩”。能不能叫“現代新詩”?個人認為不能,因為沒有相對的“古代新詩”概念。如果文學史確立了這個概念,當然也是可以叫的,問題是,現在好像還沒有這個概念。2002年審定的教材作“當代詩歌”當然也不準,本套教材是2004年審定的,又改作“現代新詩”,堂堂中學語文教材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混血”式概念,真是怪也乎哉!
2.“必修三”“表達交流”部分的“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一節(jié)。在舉例時有如下材料:“討論一下,對《祝?!泛汀俄棴I》的主題,可以有幾種思考的角度?”可問題是:《項璉》一文,學生還沒有學過,在整套必修教材中都沒有,怎么思考?真不知道編教材的老師是怎么考慮的。
3.“必修四”柳永的《望海潮》一詞。注釋三十“圖將”:“把杭州美景畫出來。將,用在動詞后面的語助詞。”這個解釋不準確,原文是:“圖將好景”。據句意,“圖”是名詞用作動詞,作“畫”理解,而不能是“把杭州美景畫出來”,“圖將好景”,才是“把杭州美景畫出來”。
4.《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吧嵯嗳鐝V成傳”一句,“廣成傳”注釋為“賓館名,傳,招待賓客的館舍”,本人覺得這個注釋不準確。課文后練習上也是“舍相如廣成傳舍”,前后也不統(tǒng)一。那倒底是有“舍”還是沒“舍”呢?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六冊》也作“舍相如廣成傳舍”。對該句是這樣注釋的:舍,安置住宿,動詞。廣成傳舍:賓館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譯文是: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那為什么后來的教材又刪了呢?我們來討論下。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四回:“話說孟嘗君自秦逃歸……仍用為相國,賓客歸者益眾,乃置為客舍三等:上等曰‘代舍’,中等曰‘幸舍’,下等曰‘傳舍’。 代舍者,言其人可以自代也;上客居之,食肉乘輿。幸舍者,言其人可任用也;中客居之,但食肉不乘輿。傳舍者,脫粟之飯,免其饑餒;出入聽其自便,下客居之?!薄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有一段文字:“……孟嘗君置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客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遷之幸舍,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復彈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輿?!蠂L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矣?!币来丝梢妭魃崾窍碌瑞^舍。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1069頁:“傳舍:戰(zhàn)國時齊國孟嘗君饗客之舍名,分上、中、下三等,最高為代舍,次為幸舍,又次為傳舍?!?,所以“傳舍”一詞宜解釋為:“下等館舍?!薄皞鳌庇小跋碌取敝x。全句可譯成:把相如安置在名叫‘廣成’的下等賓館里,教材的注釋并不精確。司馬遷這樣寫,既照應了課文開頭關于藺相如出身寒微的描述,又緊承上文秦王“禮節(jié)甚倨”的傲慢,是大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