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吉
“詩歌是語言藝術”,也是想象藝術,它比其他文學作品尤其重視選擇和運用最易喚起聯(lián)想和想象的詞語,使詩句更具形象美感。形象美具體表現(xiàn)在畫面美、動態(tài)美、立體美等幾個方面。詩的語言美還表現(xiàn)在韻律的音樂美。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細心品讀,揣摩體會詩歌形象可感的,意味豐厚的,韻味獨特的語言美。下面較為具體地談談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披文入情,探尋詩歌語言之美。
如: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形象中詩人寄寓“勤出成果”的理念;從“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之一)這首詩歌描繪的欣欣向榮的初春景象,便會油然而生一種安適歡悅的情懷;而在 “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的畫面中,卻能感受詩人那滿腹憂郁和愁思。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中人格化的“鬧”字凸現(xiàn)了紅杏掛滿枝頭,爭奇斗艷的盎然春意,且動感十足,意態(tài)傳神;“云破日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中擬人化的“弄”字引發(fā)讀者豐富的想象,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駁,風中花影搖動,花枝招展,化靜為動,化美為媚;“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中“敲”字以聲襯靜,更顯靜謐,動態(tài)演示新奇生動,使靜謐中有生氣。
如:杜甫詩“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放船》),“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晴》)中,均于句首置色彩形容詞,首先激發(fā)欣賞者鮮明而豐富的色彩美感,然后再深入感知色彩之后所描繪的事物。先入為主來美化多彩的詩意境界。李商隱《菊》詩“日落江湖白,潮來無地青”中則將色彩詞置于具體形象的畫面描繪之后,于句末點染色彩印象,豐富審美想象,強化藝術效果。再如杜甫的《絕句四首》之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清照《如夢令》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以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詞語來展示和渲染絢麗色彩的優(yōu)美意境。
如:讀張志和《漁歌子》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我們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出一幅立體畫面:遠景有西塞山,近景有桃花流水,高處有翩飛的小鳥,低處有游動的肥魚,春意盎然,生機無限,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感享受。再如上文提到的杜甫《絕句》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鄙嫌信沾荷?,下有花草沙灘,遠有飛燕子,近有睡鴛鴦,高低富于變化,前后錯落有致,形成了遼遠深邃的空間立體美感。
詩歌追本溯源,本來就是用來配樂歌唱的,因此許多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至今讀起來仍朗朗上口,每一個字詞的聲音都那么悅耳,節(jié)奏都那么明快,給人以優(yōu)美的音樂感受。現(xiàn)代詩人郭小川說:“在語言藝術中,詩的音樂性最強”由此可見,音樂美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主要表現(xiàn)在節(jié)奏、押韻、音調等幾個方面:
(1)中國古典詩歌節(jié)奏是依據(jù)漢語的特點建立的,由“頓”來表現(xiàn)的。四言詩每句兩頓,如:“氓之/蚩蚩,抱布 /貿絲”(《詩經(jīng)》)。 五言詩每句三頓,如:杜甫詩“會當 /凌 /絕頂, 一覽 /眾 /山小”(《望岳》),“國破 /山河 /在,城春 /草木 /深”(《春望》)。 七言詩每句四頓,如:“孤帆 /遠影 /碧空 /盡,唯見 /長江 /天際 /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風急 /天高 /猿 /嘯哀, 渚清 /沙白 /鳥 /飛回”(杜甫《登高》)。
(2)押韻是字音中韻母都分的重復。按照規(guī)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復出現(xiàn)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產(chǎn)生節(jié)奏。這種節(jié)賽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后一句,讀后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如杜甫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驈氖灞狈篮?,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h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p>
《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另外聲調上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的運用,極具音樂美感;句式上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xiàn)語言急促。
(3)詩歌不同聲調的音節(jié)和諧配合會形成悅耳動聽的音調。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借助平仄組織起來的。平仄是字音聲調的區(qū)別,平仄有規(guī)律的交替和重復,也可以形成書奏,但并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調的和諧。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另外,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些音節(jié)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運用得相當廣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極其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同樣也追求音樂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詩中“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整首詩柔美和諧,就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