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林
(湖北省武漢市陽邏高中)
傳統教育更注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而忽略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多半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課前預習僅僅是按照老師所要求和布置的簡單的、帶有強制性的任務來完成,學生沒有一點創(chuàng)造的余地,就提不起興趣,更不用說自主學習了。而有的同學則誤認為英語預習作業(yè)就相當于沒留作業(yè),有的同學誤認為英語預習作業(yè)就是背背單詞,讀讀課文等。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學生認為學業(yè)繁重,沒有時間;也有學生認為課堂上聽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就夠了??傊?,沒有課前預習的概念和習慣。二是由于預習的目標不明確,效果欠佳。導致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預習加以利用。以課文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是很習慣掌控整堂教學的進程,盡管會有提問、有活動,但學生總體上是被動的,主要體現在:1.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和自由闡述自己思想的習慣,不會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即使偶爾有些學生想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果與教師的設計有沖突,也會被擋回去的;2.學生在傳統教育中所形成的依賴性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不了問題,也提不出問題;即使有疑問,也不敢去質疑,不愿去思考,出現了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老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老師啟發(fā)什么,學生思考什么;老師啟發(fā)到哪兒,學生跟著想到哪里的現象。 而且,有些學生認為只要把老師課堂上教授的內容理解了,課后再認真鞏固,考試就不會差。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課前預習的消極被動性,不僅與新課標的理念背道而馳,它還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還有部分學生本身對學習就不怎么感興趣,在預習中偷懶,再加上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就更不動腦筋了。
教師沒有很好地去設計預習,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如何去預習。預習不應該僅僅是布置家庭作業(yè),在整個預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是課前預習的設計者。預習的設計與預習效果有密切聯系,是提高預習效率的關鍵。教師要在學生進行預習之前,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確保:1.預習要和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開放性。2.要注意面向全體,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有所作為。3.要有趣味性。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推動他們去探究和學習。4.要有可操作性。學生們普遍認為:數理化作業(yè)是硬任務,不得不做,而英語預習作業(yè)是軟任務,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靠邊,形成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是我們英語的預習作業(yè)可操作性不強,因此預習題的可操作性很關鍵。5.要給學生展示的空間。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會學生自學。要真正發(fā)揮學生在預習中的主體作用,還必須使學生的預習任務有充分的展示空間,教師要指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活動,把他們的預習成果展現出來。只有學生明確預習的 “任務”,預習才可能是有效的,而要使學生的預習成為習慣,變學生“要我預習”為“我要預習”,關鍵在于教師要給予預習足夠的重視并且還要增強指導預習的力度。
高中英語課程強調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象征性地問幾個問題、做幾個活動,而應該真正地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活躍在課堂上,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課前預習,尤其是多種多樣的預習方式。
預習是對一節(jié)課或一個階段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作一些準備,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自己去領會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預習新課的單詞、詞組、句型,找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搜索相關的背景材料,這樣,學生就能找到學習的樂趣,課堂上就能真正地參與進來,聽得進去。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還要對預習題目精心設計,一要有針對性,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針對學生的特點;二要有啟發(fā)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三要有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四要難易適度。預習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預習單詞、短語,整理歸納學過的知識點,自己查資料等。預習既可以是個人行為,也可以是集體行為,小組相互協作,共同去完成一個或幾個共同的任務。
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需要教師課前極大的投入,也需要學生真心的配合,兩者缺一不可;這同時又是一個緩慢而艱巨的任務,那么,我們該從哪里著手呢?
萬事開頭難,只要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了預習的重要性,他們就會主動地去預習。教師要把預習的重要性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明白預習絕不會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而是在節(jié)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一旦學生體會到了預習的好處,他們就會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而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所以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就要考慮到共性和差別,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需求,他們知道什么,他們不知道什么,他們想知道什么,這些都不可能整齊劃一;要避免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只有這樣做了,才能真正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一個單元整體教學之前,我會讓學生用上一個單元的重點短語造句,再預習新單元的單詞、詞組,注意讀音,不會的要自己查詞典或與同伴討論,或問老師直到弄清楚為止;還會布置一些與本單元有關的任務型活動,如主持節(jié)目、小組表演、朗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對文章進行改寫、縮寫、編寫,寫讀后感等。無論學生們的預習成果怎樣,都要以鼓勵、引導為主,最終讓學生自主地愿學、樂學。
很多學生因為課業(yè)負擔重,認為課前預習只是走走形式,所以往往寥寥草草,應付了事。這樣的預習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既然布置了預習任務,就必須加強檢查、監(jiān)督:一是讓小組長進行檢查,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二是同學之間互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教師檢查,教師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yè),看是否在書上劃出重點單詞、詞組、句型;還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來檢測預習效果。對于會自己安排預習的同學要給予支持和表揚;對于不會自己安排預習的同學要進行耐心地引導。同時要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長處和不足,把預習工作更好地開展下去。
總之,新課程下的英語教學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傳統教學方式能適應得了的,我們一線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認真指導學生預習,采用多種多樣的預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1]中華人民教育部.英語課堂標準(實驗稿).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