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菱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成都 610072)
制度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契約關系的集合化、規(guī)范化與穩(wěn)定化。制度評價不是一個基于既定標準就可以展開并完成的簡單過程,而是一個評價、反饋、調整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這一過程的延續(xù)蘊含著制度演進的可能,而這一過程的阻斷,則意味著制度作為被關照的客體,陷入到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隨著人類社會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與調整,制度評價已經成為制度體系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制度評價的運行,既內化于制度體系內部,又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運行系統(tǒng),成為社會制度體系的參照系。盡管在方法上可能是多元的,但制度評價的運行并不是一個任意的過程。要使得制度評價本身能夠成為社會制度體系的合理構成部分,制度評價的運行必須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倫理維度和道德基礎。制度是否有效,實施的結果是否與制度設計的初衷一致,不僅取決于制度本身是否符合人們理性計算的邏輯,還取決于制度是否能夠借力社會的道德考量。制度本身是有正義性價值取向的,這是制度評價必須要直面的問題。由此,在制度評價的運行中,必須要考慮評價的正義性原則。
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指出,“制度結構由于其在擴展人類選擇方面的作用而非常重要,而擴展人類選擇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基本目標”。[1]制度并非哈耶克所說的“強制”[2]的表象,而是“擴展我們能力的權力 (power)”[3]的結果。制度體系所依賴的是群體中的個體成員之間在行動上彼此協(xié)調的狀態(tài)與次序。由此,所謂制度評價的正義性原則,就是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視角,在根本上堅持制度對于擴展人類能力、開展人類在發(fā)展進程中的選擇集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以此作為制度分析的起點與制度評價的標準。
然而,我們看到,盡管社會倫理道德的力量對于制度變遷影響至深,盡管制度的正義性對于制度績效的發(fā)揮有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制度分析中,這兩個方面都是難以把握的。前者是“通過學習和模仿而傳播延續(xù)下來的整個文化遺產”[4]的內核,成因復雜而綜合,不可能一一羅列,也不可能在一個一般性的邏輯架構下對其進行理性分析和邏輯演繹;后者盡管有著極高的共識,但人類選擇的擴展卻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例如我們不能以一個發(fā)達社會的標準來衡量欠發(fā)達社會的人的能力的提高,反之亦然。那么,如何從方法上保證在制度評價的過程中我們能將這樣一個一般性的正義原則得以在具體的制度評價實踐中得以實現呢?
首先,制度評價必須要切實地體察特定制度的建構過程,以真實地反映制度設計和形成過程中人類社會的理性考量與權衡。特定的制度之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并不斷在實施中得以修正,必定是一個人類理性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理性建構過程的背后反映的是人對于社會具體事物的認識與事物發(fā)展的基本判斷。必須承認,這些認識和判斷都是具有價值取向的,是由社會中特定的群體、而不是被制度影響的全體人群所決定的。特定群體的價值取向未必符合全體人群的訴求,由此形成的制度必然會導致不同層次和范圍內的利益沖突和價值沖突。一個合意的制度建構過程,并不否認在制度建構之初特定人群價值取向的制度化表達,但它一定要有對這種特定價值取向制度化表達的約束機制。制度評價不僅要看到前者,更要重視后者??吹角罢?是為了厘清制度形成的建構過程;重視后者,是為了分析制度形成是否最終可以成為人類選擇擴展的結果。
其次,制度評價必須要站在發(fā)展的角度,對制度變遷的社會、文化、倫理環(huán)境進行總體認知。要明確制度評價并非是對制度的再次建構,而是對制度在社會秩序中的自我實現過程進行分析與評估。制度的自我實現,是指理性建構的制度融入社會自發(fā)秩序的過程。必須要認識到,特定制度的理性建構過程是發(fā)生在一個更為廣大的制度自我演變進程中的子過程。理性建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人類充分發(fā)揮主體意識,對制度的主動建構;通過理性建構而形成的制度之所以需要評價,是因為建構的制度與自發(fā)的制度演進過程之間的相互融合難以在事前被預見。一個對于制度變遷環(huán)境的總體認知,有助于我們站在更為長久的歷史視角下看待制度及其變化。分析制度的內在邏輯固然是科學的方法,尊重制度產生的歷史條件也是科學的方法。只有把握兩者,才能做到制度分析的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才能對制度的理性建構過程做出客觀的評價,才能在制度評價過程中落實正義性原則。
第三,把握制度的契約性本質,構造制度評價的動態(tài)機制。制度是對人與人在社會交往和生產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事前約定與事后確認。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無論是經濟交往、社會往來,是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制度規(guī)范的最終目標。制度的優(yōu)劣不僅取決于對制度實施結果的比較,更取決于對制度作用機制的基本認識。只有對基于自主和自愿形成的契約式社會關系有深刻認知,才能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制度體系有正確的理解。由此展開的制度分析與評價,才能夠在動態(tài)演化機制中不斷發(fā)展。必須要認識到,制度的契約性本質,規(guī)定了制度演進的基本機制,制度評價只能而且必須要在對這一基本機制的深入剖析基礎上展開,所謂制度評價的正義性,也只能在一個動態(tài)演化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
概括而言,對于制度評價的正義性原則的探討,所要闡述的基本觀點,就是要實現三個同一。其一,制度評價視角與制度建構視角的同一,以把握具體制度產生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其二,制度評價過程與制度實施過程的同一,以把握制度實施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與演進的具體歷史過程,進而對制度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進行比較。其三,制度評價機制與制度作用機制的同一,以把握制度演進的基本契約機制,形成穩(wěn)定、規(guī)范的評價方法。三者缺任何一個,均難以保證制度評價正義性原則的落實。
制度總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普適的制度只存在的抽象的理論中,一般性的制度形式過去不曾有,現在和將來也不會有。以普適的制度標準來對具體的制度進行評價,往往會導致荒謬的結論,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制度調試甚至變革,往往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這樣的事例,在制度變遷的歷史中比比皆是,無論是以自由資本主義制度模式全球傳播為特征的全球化過程,還是高頻度的制度學習和模仿,都可以看到各種制度沖突現象。因此,對于特定社會經濟制度評價的展開,不能脫離其具體歷史環(huán)境約束,這就是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性原則。要落實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性原則,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值得重視。
首先,把握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性原則,要求對制度分析的普適標準進行充分的認知和具體的把握。一般性的制度評價標準是制度分析理論中被探討最多的內容??挛鋭?、史漫飛曾經指出,有效制度的本質特征 (普適性)包括:其一,制度的一般性,即制度不應在無確切理由的情況下對個人和情境實施差別待遇;其二,制度必須是可認識的,是顯明的,必須就未來的環(huán)境提供可靠的指南;其三,制度應當具有開放性,以便允許行為者通過創(chuàng)新行動對新環(huán)境做出反映。[5]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制度理論分析的普適標準。僅從表述上看,它首先是簡單的,一個描述過于復雜的制度評價標準不可能具有一般性;它又是含混的,簡單的標準涵蓋了過多的實施內容,在具體的制度實施中,內容之間存在沖突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從這樣的標準出發(fā),來對制度進行分析與評價,難以得到清晰的結論。如果將對制度實施結果進行分析,上述僅僅以制度特征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分析模式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即使我們不考慮普適的制度評價標準本身是否正確,普適的標準要轉化為具體制度的評價參照物,也需要一個“再制度化”過程,即以特定的制度情境前提來約束評價范圍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所謂普適的制度評價,恰恰是以“祛制度”為最大特征的。這是當代制度經濟分析最大的缺陷與困境:規(guī)范的、重視分析方法科學性的制度分析,發(fā)展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個不具備制度基本價值和歷史特征的標準。盡管在理論上這樣的分析是有意義的:它為制度分析方法的不斷完善和演進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但將這樣的標準從理論中剝離出來,作為現實制度的評價標準,卻是無任何適用性的。制度分析與評價是具體的、歷史的,對歷史情境與具體社會關系的分析是制度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把握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性原則,要求對制度發(fā)展變遷的歷史過程有整體的考察。在馬克思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對具體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和分析在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整體分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日本學者繁人都重指出,馬克思的分析中,“社會生產現實的一面是實物 (physical)的,它超越了社會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而價值的一面則因其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而是社會性的。馬克思不僅僅關系這兩者的差異,更渴望考察它們的互動練習,諸如技術進步 (實物層面)對經濟制度 (社會層面)的結構和功能的沖擊,以及后者對前者的反作用”。[6]制度是社會關系,是對在物質利益關系基礎之上的社會契約關系的認定與約束。僅僅在物質利益關系的層面上展開對制度的分析,誠然可以得到有價值的結論,但僅僅依靠這一層面的結論,是無法對自成體系、更為本質的社會關系進行分析的。這是馬克思制度分析給予我們最大的教益。以此觀點出發(fā),以新古典經濟分析為基點的新制度經濟理論研究,盡管看到了制度分析對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性,但其分析卻囿于物質利益關系層面。盡管可以對制度變遷的歷史過程進行一個統(tǒng)一的、合乎邏輯的內洽解釋與分析,但卻因其忽視了制度分析的歷史過程,難以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制度評價要對變遷的歷史過程進行整體的考察,就是要在運用現代制度分析技術的基礎之上,為制度分析與評價加上一個歷史的背景和價值的內核,使得制度分析可以在科學的方法基礎之上能夠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第三,把握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性原則,要求對制度變遷的內在機理有客觀的分析。對于制度變遷的內在機理,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認識,馬克思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運動,是塑造一個社會上層建筑的基本力量。諾斯則認為,“經濟變化使得系統(tǒng)中出現了非均衡,從而為次級的制度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利潤機會,最終可能導致基礎制度安排的變化”。由此形成的一個基本命題是,“隨著從改革基礎制度環(huán)境中獲得利益的增加 (由于一些非均衡的經濟變化),次級的制度安排創(chuàng)新將以低于改版基礎制度安排的成本被誘發(fā)、次級出來,它試圖繞過 (有時是違背法律的)基礎決策原則的限制來獲取潛在的利潤”。[7]哈耶克則認為,制度的變遷與發(fā)展是一個“自生自發(fā)”的過程。盡管視角差異,但這些論述均對制度變遷進行了整體性探討。一個制度變遷過程,其內在機理,正如馬克思所言,不僅包括了制度載體的變化,也包括了制度本身的自我調試。如果只關注制度載體的變化對制度的影響,而不注重從制度本身展開分析,制度評價無疑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一致性。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案例中,這樣的情況屢屢出現,盡管在方法上新制度分析表現出了規(guī)范性與一致性,但就制度分析框架本身而言,新制度分析所表現出來的分析框架,卻是難以統(tǒng)一和把握的。而反過來,如果只關注制度本身,而忽視了制度載體對制度的作用,則制度評價又會過于宏觀,無法形成對實際問題的有針對性的回答。如果任何微觀的制度調整均歸結到宏觀的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探討上,任何制度分析都不會表現出生命力與說服力。馬克思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制度評價之所以直到今天尚為人信服,就在于其對當時資本主義深入肌理的、客觀的描述與分析。因此,在現代研究工具的幫助下,從制度載體與制度本身展開對制度的評價,是堅持制度評價的具體歷史原則的重要條件。
制度評價并非一個隨意的過程。一個有說服力的制度評價過程,其運行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性條件。程序性本身就是制度評價結論具有說服力的重要條件之一。當制度變遷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漸進特征的今天,評價的程序性原則也就愈發(fā)重要。一般而言,制度評價的程序性原則應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制度評價的話語權獲得。所謂話語權,就是制度評價主體在特定制度分析與評價中所具備的表達的能力與渠道。就制度評價而言,話語權的獲得至關重要。在程序性原則中,首先就必須探討它。沒有話語權,就不可能有制度評價的展開,即使能夠展開,也缺乏必要的表述渠道。理論上看,每一個被特定制度影響的主體均能夠成為制度評價的主體,都有表達其觀點的權利。但在現實層面,這種表達的權利要落實,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其一,評價主體對制度制定與實施的參與程度。參與程度越深,話語權越大。如果在制度設計與制定之初沒有參與,那么在之后的制度評價過程中,要參與對制度的分析與評價,必然就缺乏認同。其二,制度評價主體對制度的把握程度。把握程度越深,話語權越大。其三,渠道問題。通過什么樣的渠道來表達對制度的認識與評價至關重要。渠道不同,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正式的制度往往有明確的實施主體,在實施主體認同的表達渠道中,制度評價的結論往往能夠迅速得到傳遞,反之,則很困難。其四,成本問題。制度評價的表達,是需要必要的物質支出來加以保障的。沒有支出,就沒有話語權。要保證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改進,制度評價的話語權應當而且必須分配給每一個被制度影響的主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做的成本會很高,因此制度體系往往會設定一個必要的參與程序,而要進入這個程序,往往需要一定的付出。如果付出的成本高于一個特定的水平,能夠維持參與的主體就會顯著減少,制度評價的的話語權就會集中在少數能夠付出成本的主體手中。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因此,要保證制度評價的順利運行,就必須采取措施,解決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鞏固評價話語權的穩(wěn)定。
其次,制度評價的規(guī)范表述。有了話語權,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對制度進行評價。在現實的制度分析中,我們看到,對于制度的規(guī)范、一致性的表述成為制度評價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約束性條件。規(guī)范表述是一個語境問題。對于同樣的制度進行評價,就應該采用同樣的“語言”,無論是哪種分析方法,制度的經濟分析、歷史分析或者是社會分析,都必須考慮表述中關鍵性概念的一致性。若非如此,不同的分析方法有著不同的概念,表述不統(tǒng)一,內涵不一致,不同的評價結論放在一起是沒有辦法進行比較,更沒有辦法判斷評價的優(yōu)劣。一個規(guī)范的制度評價表述,應該是針對制度現存問題的具體探討,應該在更為具體的實施案例層面來分析和評價,只有這樣,盡管所依據的理論方法不同,但對具體問題的探討語境必然是一致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由于理論差異而導致的話語差異就會消失。
第三,制度評價的規(guī)范順序。規(guī)范順序是制度評價結論被審視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甚至超過正義性原則與具體歷史原則。原因在于,正義性原則和具體歷史原則不可觀察,更難以度量,而規(guī)范順序是可觀察的,進而是可以度量的。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制度評價的啟動要有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例如,對制度約束下的具體事件的探討、在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后的回顧等,均是切入點。沒有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制度評價就沒有關鍵的現實針對性,評價的績效就難以保證。其二,制度評價必須要依賴于一定的規(guī)范程式。對制度形成背景的探討、對制度內容的認知、對制度實施進程中問題的關注、對制度實施結論的調查。制度評價的有效性依賴于評價的規(guī)范順序。順序缺失直接影響制度評價的有效性。其三,結論的可比較性。只有可比較的評價結論才能判斷優(yōu)劣,比較的重點在于結論,結論不僅反映價值目標,更反映程序目標。價值正確,程序不正確,結論即使正確也沒有說服力,可以被直接否定。
所謂制度評價的方法性原則,是指制度評價必須依賴一定的既定方法展開。方法是制度分析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最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不同的方法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評價結論,導致評價結論的不統(tǒng)一性;但更多的情況是,不同的方法提供了制度比較的前提,制度制度評價的結論更為客觀。方法性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堅持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制度評價。比較是分析與評價的基本方法,最容易采用,也最容易出錯。一方面,不同制度之間的比較往往是制度分析能夠形成有效結論的基礎。新的制度與舊的制度比較、不同國別同一制度的比較、同一國別內不同制度實施過程的比較,是制度評價中經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當采用的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不同結論時,對不同的結論及其分析過程進行比較也是對制度評價結論進行優(yōu)劣判斷的基本方法。只知其一,一無所知,采用比較的方法能夠鎖定問題的關鍵,進而圍繞關鍵問題展開分析。在比較方法采用的過程中,要注重評價對象的可比性??杀刃约仍从谥贫阮愃频谋尘?也來自于制度的作用對象與過程。抓住可比性是比較方法運用的關鍵。失敗的比較往往是因為圍繞分析和評價的主體,錯誤地選擇了比較對象而造成的。例如制度移植,落后地區(qū)向發(fā)達地區(qū)學習,采用發(fā)達地區(qū)的先進經驗,而不考慮落后地區(qū)的現實情況,最后的效果適得其反。再例如非正式制度范疇下的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在于和而不同,如果不把差異優(yōu)先考慮,在比較的基礎過多地考慮同一,最后也不同起到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其次,堅持在歷史的進程中考察制度。制度的歷史分析是方法性原則第二個需要重視的方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制度本身的歷史。任何制度都是憑空而來的,都需要一定的發(fā)展與調整過程,一種新的制度形式往往是在對舊的制度的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不了解制度的歷史,無異于不了解制度本身。二是制度評價本身的發(fā)展歷程。對于特定制度的評價并非只發(fā)生一次,所秉承的評價原則也并非一成不變。制度的評價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只要制度在不斷調試,制度評價也就會一直發(fā)生下去。制度評價本身也有著一個不斷調整、甚至徹底改變的過程,不把握這些變化,就難以對制度進行正確的評價。
第三,堅持在同一微觀基礎上進行制度評價。制度的微觀基礎在于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的解決與約束是制度形成的內在壓力,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換與交流平臺的搭建是制度形成的內在動力。分析和評價制度,不可能回避對在制度約束下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發(fā)展變化的認知。要保持制度評價的一致性,就必須對這一微觀基礎展開透徹的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訴求、相互交換,以及對這些訴求和因之形成的相互交換的約束,這些就是制度最為微觀的表現形式。對于這些微觀表現形式的分析,構成了制度分析的基礎。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盡管總體上表現為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但究其根本,依然是個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后者,就沒有前者。個體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特征時決定群體之間關系的個體決定性。這一個體決定性,通過一定的機制,可以演變?yōu)檎w的決定性。制度本身就其規(guī)范對象來說,多數是群體;但制度的實施,卻是以一個個個體的主動或被動踐行為條件的。不關注個體,無異于不關注制度的實施。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制度分析與評價,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下的制度分析,還是現代西方制度分析框架,無論是經濟分析、文化分析還是社會分析,都建立在這一同一的微觀基礎之上。要構建統(tǒng)一的制度分析方法框架,就應當對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1]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王誠等譯.制度分析與發(fā)展的反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
[2]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1997.164.
[3]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1997.166.
[4]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1997.68.
[5][德 ]柯武剛,史漫飛,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48.
[6][日]繁人都重,張敬惠譯.制度經濟學回顧與反思[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
[7]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 (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