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論我國的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王 萍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刑法修正案(七)》中將利用影響力實施的索賄受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在《罪名補充規(guī)定(四)》中,又將這種犯罪確定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這對于打擊腐敗,加速我國法治的進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筆者通過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的原因闡述了我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立法背景,進一步概括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及與其它罪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我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存在的法律缺陷,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內容。
影響力 受賄罪 立法背景 區(qū)別界限 缺陷及完善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在將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賄賂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jié)的行為,以及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的索賄受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將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等其他關系密切的人(以下簡稱關系人)納入受賄犯罪規(guī)制對象的范圍,既有國內方面的原因,也有國際方面的原因。
關系人參與受賄犯罪活動已經成為當今我國司法機關打擊受賄犯罪所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此類犯罪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手中的職權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由關系人收受請托人的財物或者向請托人索取財物。案發(fā)后,國家工作人員只承認自己為請托人謀取了不正當利益,但對關系人收受請托人財物或者向請托人索取財物一事則聲稱并不知情;關系人只承認自己代請托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轉達了請托事項,而對自己索取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之事則堅稱并未告知國家工作人員。面對受賄犯罪出現的這一新動向,我國傳統(tǒng)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往往感到非常無奈。
由于我國刑法規(guī)定了非常嚴格的共同犯罪成立條件,因此,要想認定關系人與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共同犯罪往往比較困難。在共同受賄的情況下,如果各共犯人的分工不同,那么就要求每個共犯人不僅要明知自己的行為內容,而且還要對其他共犯人的行為具有明知,才成立共同故意。具體而言,在國家工作人員與關系人存在明確分工的情況下,國家工作人員負責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關系人負責索取或者收受財物,只有在二者互相明知對方的行為內容時,他們才具有受賄罪的共同故意;否則,就沒有受賄罪的共同故意,也不構成受賄罪的共犯。因此,檢察機關就不能指控國家工作人員及其關系人構成受賄罪的共犯。由于受賄犯罪的證據很難收集和固定,因此,司法機關面臨著如何正確處理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二者關系的考驗。當然也有許多學者不反對國家通過刑事立法的方式規(guī)定對某些犯罪的成立實行推定制度,但其適用范圍必定是有嚴格限制的,即只有在刑法明確規(guī)定對某種犯罪可以適用推定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我國刑法中除了密切與國家工作人員形成共同受賄外,沒有非國家工作人員可以單獨構成犯罪的規(guī)定。在此情況下,只有規(guī)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才可以對所謂的“關系人”(即共同犯罪人)納入犯罪打擊范疇。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公約)。2005年10月27日,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公約,同年12月14日公約生效。公約第18條規(guī)定:各締約國均應當考慮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將下列故意實施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一是向公職人員行賄,以使其濫用本人的實際影響力或被認為具有的影響力獲得不正當好處;二是公職人員或者其他任何人以索取或收受不正當好處,作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交易條件;三是公職人員以外的任何人利用公職人員影響力,為自己或他人索取或收受請托人財物,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好處。
從公約第18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其規(guī)定的行為主體既包括公職人員,也包括其他任何人員。而我國在刑法修正案(七)通過以前,刑法上規(guī)定的受賄罪的主體僅限于國家工作人員,而不包括國家工作人員以外的其他普通人員。這樣,普通人員利用其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通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就不可能單獨構成犯罪。我國作為公約的締約國,理應遵守公約的規(guī)定。刑法修正案(七)把受賄犯罪的處罰對象由國家工作人員擴展到國家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正是為了與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接軌,是履行締約國應盡義務的具體表現。故我國《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對刑法第388條做出了修正,增設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影響力交易犯罪。這既是我們國內反腐斗爭的需要,也是對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回應。盡管刑法修正案(七)的規(guī)定與公約的要求還存在不小的距離,但是畢竟邁出了向公約的要求靠近的重要一步。
受賄罪是典型的腐敗犯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是受賄犯罪的衍生罪,也屬腐敗犯罪的范疇,但二者的區(qū)別是明顯的。1.犯罪客體不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正當性。受賄罪的客體則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2.客觀方面不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客觀方面主要是利用影響力,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或利用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或離職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行為。受賄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3.主體不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受賄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4.主觀故意內容不完全相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故意內容是明知自己索取、收受請托人財物的行為是在利用影響力和對方進行交易,交易條件是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為他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受賄罪的故意內容則是明知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侵犯的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但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兩種犯罪都可能實施索取行為,都出于直接故意,都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二者也有明顯區(qū)別:1.客體不同。前罪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正當性,后者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2.客觀方面不同。前罪的行為人是利用影響力,以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為交易條件,從而索要請托人財物的行為,后罪是采取單純的威脅、要挾等手段,強行索要他人財物的行為。3.主體不同。前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包括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后罪是一般主體。
這兩罪在構成要件方面的差異很大,一般情況下不易混淆。但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如果以承諾為請托人利用影響力謀取不正當利益為幌子,在索取或收受請托人財物后,事實上卻沒有去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由于其主觀目的僅為騙取財物,則應當成立詐騙罪。
在出臺《刑法修正案(七)》之前我國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的行為沒有單獨規(guī)定獨立的罪名,在量刑方面也沒有規(guī)定獨立的處罰幅度,而只是簡單地“以受賄論處”,現在,我國刑法明確設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設立了相應的量刑幅度,法律細分后,打擊犯罪更為準確了,也讓司法機關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有更強的操作性,這對于打擊腐敗,加速法治國家的進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目前我國刑法關于“影響力交易罪”的規(guī)定中仍存有一定的缺陷,即沒有完全貫徹《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對行賄一方做出犯罪規(guī)定?!堵摵蠂锤瘮」s》第18條明確規(guī)定,“各締約國均應當考慮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將下列故意實施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直接或間接向公職人員或者其他任何人員許諾給予、提議給予或者實際給予任何不正當好處,以使其濫用本人的實際影響力或者被認為具有的影響力,為該行為人或者其他人從締約國的行政部門或者公共機關獲得不正當好處……”,這實際上就是要求追究行賄人的刑事責任,而不管行賄人是給誰以財物,只要行賄人給予了財物,并試圖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或者非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力來謀取不正當利益,都應該認為是侵犯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信賴性和公正性,都應該認定為犯罪。但在我國的影響力交易罪的規(guī)定中,對給予財物的一方無法認定為行賄罪。有學者認為,對行賄方可以根據刑法第164條的規(guī)定,認定為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但問題的關鍵是,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不是泛指任何人,而是特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而且,行賄方是為了直接利用他們職務上的便利,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況且,有些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一方不屬于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例如,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的情婦(夫),其沒有任何單位歸屬,而是一群“寄生蟲”。因此,將行賄方的行為認定為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解釋思路并不合理,也不可取。
筆者認為,在今后的刑法修正中,應當對刑法第389條的行賄罪進行修訂,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即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以財物的,以行賄論處。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以財物的,以行賄論處。同時應規(guī)定: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非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
[責任編輯:馬煒澤]
[1]肖擎:賄罪主體范圍擴大問題,長江日報,2009,10。
[2]田寶國:論影響力受賄罪,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
[3]黃太云:刑法修正案(七)內容解讀,人民法院報,2009年5月6日。
[4]胡雋:刑法修正案(七)對照公約的三大進步,檢察日報,2009年3月23日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1.01.097
D630·9
A
1674-6287(2011)01-0097-03
2010-10-08
王萍(1975~),女,甘肅省通渭縣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校法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