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東
救火會就是消防隊,它是個舶來品,最早誕生于上海租界,是我國最早的消防機構(gòu)。
1852年 (清成豐二年),公共租界有兩家洋行建立了兩個義勇消防隊。1866年 (清同治五年),工部局成立火政處,即火政委員會。在公共租界有了救火會的17年后,法租界才有了自己的救火會。
晚清時的上海,雖然有了縣城,而且管轄蘇州、松江兩府,一個直隸州太倉的蘇松太兵備道也從太倉搬到了上海,但沒有專門負責消防的。在華界的老城廂,一旦發(fā)生火災,出來救火的就是綠營的兵丁和衙門里的差役。
有道是水火無情,官不辦則民來辦。民間出面辦消防的是社會慈善機構(gòu),在上海比較有影響的有厚仁堂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果育堂 (1858年,清咸豐年八年)、濟善堂(1863年,清同治二年)和贊育堂 (1869年,清同治八年)等。一有火災,這些機構(gòu)就鳴鑼為號,聚集人馬奔赴火場。
開埠后的上海華界,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達和人口增多,發(fā)生的火災也隨之增加。于是,單靠這些慈善機構(gòu)開辦的 “堂”來擔當城市的消防是難以維系了。此時,又有民間士紳出來組織救火團體,名字是無堂有社,叫做 “水社”、“救火社”等。到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分布在上??h城內(nèi)外的民間救火團體已達幾十個。此時,聯(lián)合已是形勢所迫。從內(nèi)部來看,聯(lián)合有利于滅火搶時間,并消除爭水等內(nèi)耗,不誤滅火和救援;從外部來看,以阻擋租界洋人提出的因華界火政不良而要讓租界救火會前來華界救火并承辦保險等要求。
到了民國時期的1919年,上海的華界成立五個救火會,分為東、南、西、北區(qū)和浦東區(qū)。10年后,又根據(jù) 《義勇消防事務管理規(guī)則》,把22個救火會劃歸上海市警察局管理,分為:滬南區(qū)救火會7個,滬北區(qū)救火會7個,滬西區(qū)救火會2個,江灣區(qū)救火會1個,吳淞區(qū)救火會2個,浦東區(qū)救火會3個。
救火會人員分為義務和雇傭兩類。義務就是沒報酬的志愿者,有火警則救火,與老外一樣,只發(fā)銅帽、衣褲和皮靴等一干救火行頭;而雇傭則是有月薪的專職,需常駐救火會。據(jù)1935年的統(tǒng)計,在全市21個救火會里,仍有義務隊員900人,雇用為150人。
此外,還有各商會的消防隊。1886年 (清光緒十二年)到上海的德國鐵路中國財團代表恩司諾 (A.H.Exner),在他的經(jīng)濟報告中有此記錄:趕到火場的商會消防隊,立即分為兩部分?!耙徊糠肿⒁鈬^人群,不要讓人來偷東西;另一部分去火中搶出值錢的東西,放到安全的地方。”
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火政處設有10支救火隊: “滅火龍”救火隊、法租界鉤梯隊、搶救隊、上海救火隊、虹口救火隊、金利源救火隊、 “水槍”蒸汽救火隊、法租界公董局救火隊、水上信號隊、維多利亞蒸汽機車隊。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法租界救火隊分離出去,火政委員會取消,各救火隊由警務委員會控制。
到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法租界的救火組織已經(jīng)自立門戶,下設五個救火站:中央站、車站、公館站、西站、顧家宅站??僧吘菇€是老的辣,經(jīng)驗還是比早于它辦救火會的公共租界來得弱一點。當1929年2月28日,法租界內(nèi)的江南大旅社發(fā)生火災時,法租界救火會不得不求助于公共租界救火會。翌年,法租界公董局決定解散救火會,以作為公董局附屬機構(gòu)之一的火政處取而代之。
當初,不像今天這樣撥打火警電話報警,要靠人在高處瞭望發(fā)現(xiàn)火情。凡有救火會處,必有瞭望臺,瞭望臺成了救火會的標志。
自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在中央巡捕房鐘樓首設火警瞭望員后,瞭望臺一天24小時值班,一旦發(fā)現(xiàn)著火就敲鐘報警。最早的報警鐘,公共租界的兩處分別在三馬路 (今漢口路)和閔行路;法租界則在嵩山路。
上海灘最早敲響的是1871年工部局從英國買來的銅鐘。1870年,董事會投票通過一項決議,給救火會一筆500兩捐款,用來造一座放置報警鐘的鐘樓。原來是準備放在英國教堂的花園里,后來放在工部局的院子里。
鐘大才聲響,樓高才傳得遠。鳴鐘報警,采取以敲鐘次數(shù)的不同來表示起火地。有道是:“亂鐘初敲莫慌張,幾下分清按地方。但愿聽來非本界,盡堪高臥不提防?!?/p>
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報警是第一次警先敲鐘5 min,之后就以敲鐘的次數(shù)不同來表示火警所發(fā)生的地方:鳴鐘一下,火警發(fā)生在外白渡橋;鳴鐘四下,為南京路至延安東路之間;鳴鐘八下,那起火的地方就是浦東或是黃浦江上的船只。
除此之外,還有黃浦江中船鳴笛一刻鐘,駐軍鳴槍三聲等報警方法。
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來了火災報警的一次次革命,后來開始使用電鈴電報來報警。早在1871年 (清同治十年),上海的公共租界就安裝了第一臺電傳報警裝置,連接了維多利亞救火隊車庫和中區(qū)火政分處之間。
兩年后,工部局又建立了一條電報火警專用線,該報警系統(tǒng)完全獨立。不僅連接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救火指揮機構(gòu)火政處 (包括了火政處總機師的住宅),還連接了救火隊和巡捕房等。
對電話報告火警系統(tǒng)的又一次大改革是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火政處的總控制室安裝了一臺50門的電話交換總機,使指揮機關(guān)與各區(qū)、分隊的通話不再經(jīng)過巡捕房或電話公司。另外,還在總機與各區(qū)隊間安裝了警鈴線,在發(fā)出警報的同時,既以電話通知著火地點,又按響與相關(guān)區(qū)隊的鈴;如此雙管齊下,保證了以最快的時間出警。當然,火政處總控制室和各區(qū)隊的電話號碼都一一公布在報,以構(gòu)建全民防范的網(wǎng)絡。
滅火離不開救火車。1863年 (清同治二年),法租界救火會從梅納洋行買了一臺普通的手壓水泵,花了8 790法郎30生丁。對這一水龍,王韜在1875年出版的 《瀛埂雜志》中贊嘆: “勢如驟雨灑空,滂沱四注,頓使祝融為之霽威。”
在沒有自來水的日子里,馬路中間挖掘了不少的井,儲備滅火的水源。平時覆上鐵板,救火時掀開取水。在水龍還靠人力時,如人手不夠,路上的巡捕也一同加入。
在法租界,董事會與租界內(nèi)許多包工頭簽訂合同,在發(fā)生火災時,由包工頭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苦力協(xié)助救火。
隨著科技的進步,土洋水龍被皮帶車替代。先是馬拉車,直到有了汽車。而美國的保險公司,一直是鼓動租界當局購買新式的救火車和救火設備。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
水龍人工換機械是在1919年的公共租界換上的馬達泵。這樣的裝備,在遠東是算得上第一的。到1934年,在公共租界內(nèi),消防設備已經(jīng)走出救火會,進入社會房屋。這些消防設備包括了水龍頭、抽水接管、救火抽水機、滅潑器和外用灌水器等,當時裝備7 575所樓房,如同今天一般。此外,公共租界的火政處還設立工廠來制造和維修消防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