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亞利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 武漢 430205)
“大躍進”過后,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逐漸放松,疫情迅速回升。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從1961年起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隨即出臺了“血防工作調整”的方針。在中央和省委的領導下,江蘇省對血防工作進行了調整,血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958年至1960年,江蘇省血防工作出現了 “大躍進”。可是,“大躍進”過后,由于對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缺乏認識,江蘇省不僅沒有鞏固防治成果,而且防治工作逐漸放松,血吸蟲病迅速卷土重來,防治工作面臨很多困難。
“大躍進”時期,在血防工作中,各地普遍出現了浮夸風,對成績估計過高或者加以夸大,許多縣市輕易宣布消滅了血吸蟲病。1959年9月,中央對全國基本消滅和根除血吸蟲病的縣市進行了核實,發(fā)現江蘇省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公社數為89個,不夠基本消滅標準的縣市數為39個。1959年,江蘇省將防治任務擴大到除五害、滅四病,戰(zhàn)線過長,力量分散,大大削弱了血防工作。到1960年底,江蘇省滅螺任務只完成1/3,治愈病人還不到1/2,糞便基本上沒有管起來,集體急性感染仍有發(fā)生。
在宣布消滅了血吸蟲病之后,很多縣市放松了領導,大批地裁減或撤銷防治專業(yè)隊伍。江蘇省1957年防治專業(yè)隊伍共有1531人,到1961年9月只剩下551人,其中不少屬防治編制的人員,已長期不做防治工作了。全省原有防疫防治專業(yè)人員2880人,有的地區(qū)已把一部或大部人員抽調做其他工作,防治工作已經處于半停頓或停頓的狀態(tài)。
1960年后,各縣釘螺回升的現象很嚴重。據丹陽縣調查,1959年河溝釘螺平均密度增高為每平方市尺為0.22只,1961年10月調查,河溝平均釘螺密度增高為每平方市尺0.68只,溝塘為1.54只,分別增加了3.1倍和7倍。
由于釘螺大幅度回升,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現象隨即發(fā)生。吳縣利市公社先鋒大隊第一生產隊社員,在1960年去有螺河道捕魚,6月中旬病倒19人,占全隊勞動力1/3。后經搶救,仍然有青壯年10人死亡。1962年8、9月份,南京部隊有三個支隊在丹徒縣世業(yè)洲蘆灘圍墾生產,一個支隊有1/3的官兵發(fā)生急性感染,另一支隊幾乎全部發(fā)生急性感染。
1961年,全省急性感染的病人有1000多人,其中僅鎮(zhèn)江市就發(fā)生575人。1962年6月至10月,全省有26個縣市發(fā)生血吸蟲病急性感染,感染人數3671人,比1961年1000多人增加3倍,死亡26人。急性感染發(fā)生后,有些地區(qū)出現了技術力量不足,藥物器械跟不上,收治病人不及時,工作處于被動,甚至有些干部和群眾發(fā)生驚慌失措的現象。
在“大躍進”中,為了多快好省地消滅血吸蟲病,以預防為主,積極防治和綜合措施大多被丟棄。
1958年以前,醫(yī)務人員在治療血吸蟲病時遵守一條常規(guī)即20天療法且絕對臥床休息。1958年,這種嚴謹踏實的作風被破壞。金山縣血防醫(yī)生雷久望,只是解放前學過三年中醫(yī),解放后受到3個月的血防訓練。1958年春季,他在農村治療組的簡陋條件下大膽地大規(guī)模試行四小時療法,結果因“效果圓滿,大大縮短了醫(yī)療時間”而受到表彰。但是,這種違反科學規(guī)律的行為早晚會受到懲罰。在大規(guī)模開展血吸蟲病治療工作中,有些地區(qū)一度發(fā)生病人死亡增多的情況。1958年7月,江蘇省委收到報告,有昆山、句容、常熟、東臺、海安、江寧、宜興、江都、南匯、常州10個縣市,共死亡19例,其中3日療法3例,4小時療法12例,2日療法1例,1日療法1例,15分鐘療法2例。
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錯誤,江蘇省農業(yè)生產遭受嚴重挫折,加重了農民的困難。1959、1960、1961年,江蘇省又連續(xù)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yè)生產和群眾生活存在很大困難,浮腫、消瘦等主要疾病在全省范圍內面廣量大,急須大力進行防治。1961年9月,江蘇省委除五害愛國衛(wèi)生運動領導小組在蘇州市召開了全省防治血吸蟲病會議,布置“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qū)應以治療血吸蟲病為主,結合治療其他疾??;在浮腫病或其他疾病較多的地區(qū),則暫以治療浮腫病或其他疾病為主,同時結合治療血吸蟲病?!睋?962年5月底統(tǒng)計,江蘇省浮腫病人達534415人。1月至5月全省瘧疾復發(fā)病人數約有36萬多人,且有繼續(xù)發(fā)展的趨勢。據5月上中旬疫情報告,全省仍以麻疹、流行性腦膜炎和百日咳發(fā)病最多。子宮下垂、閉經和小兒營養(yǎng)不良現象大量存在。血吸蟲病防治工作被迫放在這些疾病之后,位居第5位。由于集中力量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以治療浮腫病或其他疾病為主,在部分地區(qū)放松了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這些地區(qū)的血吸蟲病害有了回升和發(fā)展,甚至過去從未有過病害的地區(qū),也發(fā)現了釘螺和急性感染病例。
1961年6月,中共中央修正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簡稱六十條)。六十條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為按勞付酬、等價交換。1961年7月,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召集南方十三省、市、自治區(qū)除害滅病辦公室主任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副組長魏文伯作了一個綜合發(fā)言,他指出:“除害滅病工作是農村工作中的一部分,必須正確貫徹執(zhí)行六十條的精神,必須貫徹執(zhí)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p>
1962年5月,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召開了第八次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通過了《關于六年來防治血吸蟲病工作的報告》?!秷蟾妗穼窈蟮姆乐喂ぷ髯髁瞬渴穑赋鼋窈笠欢螘r期內的防治工作,應當從這幾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的全局出發(fā),根據當前實際情況部署來安排。步子可以放慢些,能做的,應當努力做好;不能做的,也不要勉強。治療病人是流行區(qū)人民的迫切要求,應該實事求是地、積極地安排進行。
第八次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制訂了 《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條例(草案)》(以下簡稱“三十三條”),再次肯定了中央在1957年提出的“實行積極防治的方針,采取綜合性措施,切實掌握充分發(fā)動群眾和科學技術相結合,防治工作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興修水利相結合,堅決進行反復斗爭”的原則,對治療工作、消滅釘螺、管理糞便、個人防護和安全用水、科學研究、組織領導七個方面作出新的要求。
12月,魏文伯在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指出:“關于血吸蟲病的各項工作,《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條例(草案)》里面都有具體規(guī)定,那是我們六年工作的經驗總結。在今后工作中,必須以三十三條為中心,抓好各項工作。”從此,《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條例(草案)》成為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指導綱領。
江蘇省對血防工作調整的部署早于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但在中央的調整方針陸續(xù)出臺后,江蘇省立即加以執(zhí)行并根據本省的具體情況制訂了相關的政策和措施。
1961年1月28日,江蘇省對原來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計劃作了適當的調整,初步打算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強戰(zhàn)斗,爭取在六年(1961—1966年)的時間內,全省消滅血吸蟲病。在步驟上,分為兩步走,前兩年(1961—1962年)消滅內河釘螺,治愈有癥狀的病人;后四年(1963—1966年)消滅蘆草灘的釘螺和治愈全部病人。根據這一要求,江蘇省制訂了1961年的防治工作大體計劃:1.進一步查清螺情,建立一張圖,盡先消滅村莊周圍居民生產、生活常到地方的釘螺,滅一塊、清一塊,鞏固一塊。2.查清病情,分別早、中、晚期,建立病人一本賬,貫徹晚、早期兼治,首先治療有癥狀病人的原則,有計劃的開展治療工作。3.堅決貫徹因地制宜,多種辦法,有利生產、有利積肥,便利群眾的原則,逐步做好糞便管理工作。4.加強宣傳教育,做好個人防護。3月5日,江蘇省副省長管文蔚在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會議上發(fā)言,將江蘇省在6年內消滅血吸蟲病的規(guī)劃和步驟作了匯報。9月,江蘇省委除五害愛國衛(wèi)生運動領導小組召開了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會議,公布了江蘇省在6年內消滅血吸蟲病的規(guī)劃及工作步驟。
管文蔚在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為了完成在6年的時間內全省消滅血吸蟲病的任務,江蘇省必須采取以下三項措施:一是建立司令部,練兵。省委要成立防治血吸蟲病七人小組,地委要成立防治血吸蟲病五人小組,縣委要成立防治血吸蟲病三人小組。對于練兵,就是把現有的血防隊伍調整一下,不好的,不適宜的,不安心的人調去做其他工作,人數不足的要充實起來,把質量提高。全省組織1000人的專業(yè)隊伍,所有制歸省,由省里分配給各專區(qū)(市)使用。二是要堅決地貫徹綜合防治的方針。滅螺、治病、個人防護、安全用水和糞便管理五個環(huán)節(jié)是消滅血吸蟲病不可缺一的綜合措施。對于滅螺,要以生產隊為基礎,防止一平二調,防止不等價交換,生產隊有責任保證生產隊范圍內生產的安全,要負責把釘螺滅掉。生產隊滅螺可以采取二包(包查清,包滅光)、五定(定人、定質、定量、定時間、定工分)、一獎(超額獎勵)的辦法。對于治病,在血吸蟲病流行的地區(qū)應該以治療血吸蟲病為主,結合治療其他疾病。如果其他疾?。ㄈ绺∧[病等)突出來,則暫以防治浮腫病為主結合治療血吸蟲病,待浮腫病病情下降,仍以治療血吸蟲病為主。三是建立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應該一年有一張圖。各地要注意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建立一本帳一張圖,要有根有據,假帳假圖要審查。
在第八次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之后,江蘇省委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根據會議精神,研究制訂了本省1962年防治工作計劃。在治療方面,全省計劃治療10萬病人。治療工作要繼續(xù)貫徹早晚期兼治,盡先治療有癥狀的病人的原則。在滅螺方面,全省計劃滅螺1500萬平方米。滅螺工作要落實到生產隊,滅一塊,清一塊,鞏固一塊;要以村莊為基點,堅決貫徹由近到遠,首先消滅村莊周圍和人們生產生活常到地方的釘螺。在糞便管理方面,糞便管理要從增積肥料、提高肥效、有利生產、便利群眾和有利于消滅疾病的原則出發(f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說服群眾不在河里洗馬桶和糞具。動員群眾拾野糞。對水上船民糞便,要繼續(xù)提倡設置有底馬桶,停船碼頭建立收糞船,收購糞便。
1962年11月,江蘇省委除五害愛國衛(wèi)生運動領導小組在無錫市召開了全省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提出1963年防治工作總的要求是:“在疫區(qū)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做好防護和安全用水,積極治療現有病人,堅決管好糞便,消滅村鎮(zhèn)周圍釘螺,建立安全地帶,在全面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逐步壓縮疫區(qū),減輕危害程度,控制病情發(fā)展。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qū),今年農業(yè)生產好的地方,應以防治血吸蟲病為重點,結合防治冬春季傳染病和其他疾?。辉跒膮^(qū),應以防治浮腫病為重點,結合防治血吸蟲病和其他疾病?!?/p>
1963年4月3日,江蘇省委除五害愛國衛(wèi)生運動領導小組制訂了“除害滅病三五規(guī)劃”,指出江蘇省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1963—1967年),全部治完有癥狀病人和晚期病人。滅光村莊周圍和易于感染的河溝釘螺,大大縮小疫區(qū),控制發(fā)展。其中,1963年治療9萬病人,滅螺600萬平方米;1964年治療10萬病人,滅螺600萬平方米;1965年治療15萬病人,滅螺1500萬平方米;1966年治療15萬病人,滅螺1500萬平方米;1967年治療20萬病人,滅螺2000萬平方米。
在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和江蘇省委的領導下,1961年1月,江蘇省開始對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進行調整,到1965年,調整工作結束,調整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從1961年9月蘇州會議后,江蘇省大部分地區(qū)開始調整血防工作的領導組織,配備若干專職干部抓血防工作。各地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一方面將有經驗的血防干部歸隊,一方面根據新的人員編制充實了血防干部,并采取長會短訓,一般以半個月的時間,層層訓練防治干部。省血防研究所舉辦了為期二個月的中級血防干部訓練班,以適應血防工作的需要。截至到1961年冬季,江蘇全省實有血防干部共899名,比1961年8月底血防干部551人增加了348名。
1962年,江蘇省衛(wèi)生廳下發(fā)了“關于精簡防治防疫干部和今后防治防疫機構編制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凡不適宜做衛(wèi)生防疫和血防工作的以及確實無培養(yǎng)前途的,都應該在這次精兵簡政中精簡出去。對已經調離防治防疫機構而又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干部,原則上均應歸隊。對于機構設置,“通知”規(guī)定,凡有血吸蟲病流行的專署,均應健全血吸蟲病防治站(所)1所。非血吸蟲病防治地區(qū)的專署、市,均應健立衛(wèi)生防疫站1所。南京、無錫、蘇州、鎮(zhèn)江、常州、揚州、泰州等七個市可不單獨設血防站,應將血防干部編制人數列入各市衛(wèi)生防疫站,在防疫站內設血防科(股)。對于人員編制,“通知”規(guī)定全省為2100—2300人,其中血防干部600—800人,防疫干部1500人?!巴ㄖ边€規(guī)定,今后防治防疫機構的建立與撤銷和人員編制的增減歸省掌握,各地不得隨便變動。
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隊伍在1955年有2800多人,到1961年只剩下900多人。經過1962年和1963年的調整,到1963年11月,核定編制防治隊伍總數已超過1500人。到1964年,全省有4個地委和28個市、縣委重新調整了血防領導組織,確定了專人分管;有2個地委和16市、縣委重建了血防辦公室,配備了專職干部;有48個嚴重流行公社還專門配備了一名副社長專管血防,把血防工作重新提到黨委的主要議事日程上來進行統(tǒng)一安排。
1960年以前,滅螺工作都是采取以公社為單位,集中力量進行圍殲的辦法。1960年冬季,江蘇省首先在昆山縣進行了將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的試點。
昆山縣蒹葭公社北張大隊以生產隊耕作區(qū)為單位,將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由生產隊根據農活輕重忙閑和勞力安排,制訂長年規(guī)劃和小段計劃,采取“二包五定一獎勵”的辦法。“二包”就是由生產隊負責對本地區(qū)的釘螺做到包查清,包滅光,“五定”即定面積(按遠近難易、滅螺方法決定每人的滅螺面積)、定質量、定人員(在每個生產隊中固定3至4個社員組成不脫產的滅螺專業(yè)小組)、定時間、定報酬(按同等勞力和多勞多得的原則,民主評工記分,搞一次,評一次,對認真負責,保證質量超額完成任務的給予獎勵)。北張大隊從1960年8月開始到1961年1月上旬,結合農事活動先后開展了5次反復普查普滅,到1961年冬季為止,釘螺面積已從原有的13183平方米減少為1570平方米,有84%的面積滅光了釘螺,并有3個生產隊村莊周圍的釘螺已經全部滅光。
江蘇全省在流行地區(qū)建立了42個試點,創(chuàng)造了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的做法和一套較為完整的經驗,并已在蘇州、鎮(zhèn)江等地區(qū)進行推廣。到1962年4月,全省已有2058個生產隊落實了滅螺任務并開展了滅螺工作。
1962年7月,江蘇省委除五害愛國衛(wèi)生運動領導小組批轉 “昆山縣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的做法和體會”,將其做法和經驗向全省進行推廣。批文指出:“昆山縣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的做法,是我省各地解決農村新形勢下滅螺工作方法的一致有代表性的做法,現特轉發(fā)給你們參考。為了做好秋后滅螺工作的準備,希各地當前除抓好藥物滅螺和個人防護工作以外,還必須適時地查清螺情,整理與分析好螺情資料,有計劃的分批落實滅螺任務與組織訓練好滅螺骨干,以便秋后踏踏實實地開展滅螺工作。”由此,江蘇省各地在滅螺工作中都將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
常熟縣橫涇公社徐石大隊采取了以生產隊為基礎,按照耕作區(qū)范圍,根據誰有螺、誰去滅的精神,將滅螺任務落實到生產隊。經過一系列的綜合性滅螺措施后,徐石大隊的螺情有了很大的下降。昆山縣陸橋公社新生大隊的各個生產隊都將滅螺工作納入興修農田水利工程計劃。群眾普遍反映說,結合興修水利消滅釘螺,動手早、花工少、進度快、質量好,一舉兩得。江都縣有河泥可積的生產隊,邊挖泥邊滅螺,無河泥可積的則劃出部分人力,專線作戰(zhàn)。在滅螺中,參加滅螺的社員記義務工,義務工的多寡按工分定額比例負擔,完成義務工的多勞多得,統(tǒng)一納入分配。武進縣孟城公社事先明確滅螺的規(guī)格要求和勞動報酬,社員滅螺與勞動生產同工同酬,凡是結合生產和興修水利滅螺的,統(tǒng)一記生產工或義務工,如專門滅螺的記滅螺工。孟城一隊葉林生隊長說:“以前滅螺是馬馬虎虎的,因為滅螺是全大隊統(tǒng)一調動勞力,不是我們耕作范圍地區(qū)的釘螺也要我們去滅,同時滅螺工分還要我們隊里出,實在是不合理,但不去滅大隊又要批評,我們只好派一些勞力不強的‘三老’去滅螺,因此釘螺年年滅不光,質量不好?!弊詮臏缏萑蝿章鋵嵉疥牐瀼亓苏l受益、誰滅螺、誰負擔的合理政策,對滅螺就重視了,如該隊當年共查出釘螺面積8828平方米,經過復查,沒有發(fā)現一只活螺,基本達到消滅釘螺的目的。
1961年冬季,各地在治療工作中根據農村新的形勢和特點采取了新的做法。在昆山縣,衛(wèi)生部門組織力量,深入生產隊,采取問病史、查體格、檢驗大便三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摸底,邊調查、邊落實治療對象。然后,根據早晚期兼治,盡先治療有癥狀病人的精神,及時組織縣人民醫(yī)院、血防站、各公社衛(wèi)生院和聯(lián)合診所醫(yī)務人員,編成35個治療小組,深入農村,劃片包干,分期分批地治療一批病人。如蓬閬公社在9天中集中治療341個病人;巴城公社以生產隊設立治療組,開展巡回治療;對一些確有家務牽累的病人,醫(yī)務人員就主動上門治療。在治療中,對整、半勞力,作了統(tǒng)一安排,分期治療,既照顧到生產,又便于管理病人。在治療地區(qū),當地黨組織都選派一定人員,管理病人生活,使病人在治療期間吃得好、睡得好。
東臺縣共組織了16個治療組,分別在許河等12個公社治療300多個病人。在治療中,分別對象確定治療形式和治療方法,在病人較多的大隊,采取小型集中的治療形式,在病人少的地區(qū),采取分散巡回和門診治療;醫(yī)務人員深入到戶進行體格檢查,而后根據體質條件,分別采用3天、7天和20天以及中西醫(yī)綜合等4種療法治病,不僅有利群眾,便利生產,而且保證了治療安全,提高了質量。該縣新街公社方塘大隊的治療工作,由于支部重視,思想發(fā)動做得深透,治療形式適合群眾要求,全大隊63個血吸蟲病人,除5名不合治療條件外,其余58個病人全部進行了治療。
在“大躍進”時期,江蘇省各地普遍抓治療和滅螺,而對糞便管理、水源管理和個人防護工作重視不夠。血防工作調整開始后,江蘇省強調“預防為主”,重新抓糞便管理工作,重新重視管理水源和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1961年,蘇州專區(qū)派出工作組到吳縣浦莊公社對糞便管理情況作了一次調查。“大躍進”后,浦莊公社糞便管理工作放松了,主要原因是公私用肥矛盾、突擊用肥和發(fā)酵時間的矛盾未解決,糞便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去。生產隊干部便深入下去和社員一起商量,認真研究改進。為了防止糞便散失,鼓勵社員積肥的積極性,糞肥由社員自己管理,生產隊用肥堅決貫徹“按質論價,付給報酬”的原則,以擔計數,現金收購。為了解決公私用肥矛盾,生產隊對成人多的戶適當多購,小孩多的戶少購;在生產隊大、田生產需肥量多的時候多購,需肥量少的時候少購,并規(guī)定每年每戶有基本售肥定額,出售糞肥如超過定額,則給予獎勵。在衛(wèi)生管理上也根據社員意見,分兩步管起來。第一步要求做到糞便不散失、不污染水源;第二步要求做到無害化。浦莊公社把沿河和離廚房近的糞缸搬遠些,搭上棚或加好蓋;馬桶不在河里洗,并建立隊與隊、戶與戶相互監(jiān)督制度,鞏固糞便管理成果。為了使糞便管理工作在生產、生活中扎根,生產隊在采取以上措施后,還組織了一批骨干,深入細致地向群眾進行糞便管理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了群眾管理糞便的自覺性。這個隊應搬的糞缸已全部搬遷,馬桶也沒有人在河里洗了,家禽家畜的糞也做到勤出、勤積、勤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面貌也大為改觀。
江蘇省不僅推廣了蘇州專區(qū)吳縣浦莊公社的經驗,而且要求各地從當地條件出發(fā),采取可能做到的辦法,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逐步地把人、畜糞便管理起來。昆山縣茜燈公社新建大隊在糞便管理中貫徹了糞便歸己、按質論價、定額交貨、超額獎勵的政策。新建大隊規(guī)定,年齡在7歲以內不作定量,7至15歲一年定6擔,16歲以上定12擔,2/3按質論價交集體使用,1/3由社員自己使用。超額部分適當提高價格給予獎勵,任務以內每擔3角,超額部分每擔4角,這樣群眾積極性就提高了,也珍惜糞肥。如三隊1962年交生產隊大糞180擔,1963年1至8月就交了500擔,比1962年多交了320擔。
高郵縣湖濱公社(原新民鄉(xiāng))是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的高發(fā)地區(qū)。1956年,武安鄉(xiāng)7個生產隊3098人上灘割草,其中有381人感染。1960年至1962年,湖濱公社由于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1960年上灘割草1475人,其中無急性感染;1961年上灘割草2027人,其中無急性感染;1962年上灘割草2162人,雖然忽視了兒童防護,也僅14人被急性感染。
鎮(zhèn)江市沿江一帶有蘆灘12000余畝,灘上散布釘螺,急性血吸蟲病感染年年發(fā)生。1960年發(fā)病120余人,1961年急性發(fā)病575人。在1962年和1963年,鎮(zhèn)江市采用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其中之一是抓好“安、避、穿、藥、滅、早”六字綜合防護技術措施。安,選擇安全地帶作為采集區(qū)。避,避免接觸疫水。穿,穿長統(tǒng)塑料褲,防止浸在水中的下肢感染血吸蟲。藥,涂抹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劑。滅,撒藥浸滅水中尾蚴。早,早期發(fā)現急性病人,早期治療。鎮(zhèn)江市由于加強了血吸蟲病防護工作,1962年,發(fā)病人數83人,沒有死亡。1963年,上灘150人,發(fā)病僅有1人,發(fā)病率從1962年的26.3%下降為0.66%,是截至當年歷史上有資料可查的年代中最低的一年。
經過1961年至1965年的調整,江蘇省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64年,全省滅螺面積達到4363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的1倍多;全省治療血吸蟲病人95000多名,完成全年任務的95%。高淳、無錫、高郵、鎮(zhèn)江等過去經常大量發(fā)生集體急性感染的市、縣,基本上控制了集體感染的發(fā)生。1965年,經過流行區(qū)廣大農民群眾、干部和防治人員的繼續(xù)努力,全省滅螺面積8400萬平方米,超額完成計劃的90%,有151個公社打了殲滅戰(zhàn)。治療病人115000多人,超額完成計劃的15%,其中有1900多個完全喪失勞動力的晚期患者,經過手術治療,重新投入了生產。集體急性感染基本上沒有發(fā)生,散在性的感染,由于發(fā)現早治療快,沒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