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 整理)
最近,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晴佳應邀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作了題為“筷子與筷子文化圈”的學術演講。
他認為,筷子一開始是用來攪拌的,后來變成兩支就可以用來吃菜。這在《禮記》中也有說明:“羹之有菜者用,其無菜者不用”、“飯黍毋以箸”。從考古資料上來說,竹箸較少發(fā)現(xiàn),只有一雙出現(xiàn)在長沙馬王堆古墓中。
王晴佳還提供了一段有趣的韓文材料,證明筷子的廣泛使用從明代開始。尹國馨的《甲辰漫錄》中說“:古人飲食用匙箸,見于傳記者,歷歷可指。而我國之俗亦然。
筷子的使用應該與稻米的耕作有著密切的關系。稻米在宋代的時候開始向北方普及,到了明代,華北地區(qū)按照官府要求開始種植稻米。從人口密度來看,長江流域在此時已經(jīng)積聚了很多人口,十分之七可能過了些,但應該也差不多。他認為,此時小米已經(jīng)被稻米所取代了,這一點從人類學的調查上也可以看到。同時,如果按照古禮,用匙、匕來刮食的話,與飯碗的形狀也有關。飯碗的形制在宋代開始變深,這可能與使用筷子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