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境界。
對于自己的經(jīng)歷應該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一是盡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jīng)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jīng)歷,把經(jīng)歷當作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盡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jīng)歷當作認識人性的標本。
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guī)定許多目標,安排許多任務。中年以后,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態(tài)了。所謂“出世”,并非純?nèi)幌麡O,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灑脫一些。
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xiàn)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生命的樂趣。
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因此,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可以使我們拉開與事情之間的距離。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煩惱,因為離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經(jīng)歷很重大,但我們當時并不覺得,也因為離得太近。
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無數(shù)的,其中多數(shù)非自己所能選擇,它們組成了我們每一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一時刻的心情。
我們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時過境遷,當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時便會發(fā)現(xiàn),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們奠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過是路邊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罷了。
“距離說”對藝術家和哲學家是同樣適用的。理解與欣賞一樣,必須同對象保持相當?shù)木嚯x。不在某種程度上超脫,就不能對人生有深刻見解。
所謂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執(zhí)著和超脫之間求得一個平衡。有超脫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距離,反而更能看清人生中什么東西真正有價值。 (文/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