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快樂的王昭君
昭君故里位于湖北宜昌市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名昭君村,又名寶坪村,南襟香溪,北枕群峰,崖壑含翠,秀色如畫。但無論在哪,所有與昭君有關(guān)的文字似乎總脫離不了這樣的語境:“國事為重、含笑犧牲”、“愉快地繼續(xù)作出貢獻”、“睦邦親善的佳話”——一語蔽之,她非常快樂。
但她真很快樂嗎?
王昭君本楚人,楚人好調(diào)味,擅長煨、蒸、燒、炒,入宮后雖然被冷落,想那飲食環(huán)境應當還是五味俱全的,但因為不滿于被邊緣(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漢書》、《后漢書》都寫得很明白,昭君是賭著氣,要求和親的。這種情況頗類兩千年后的“上山下鄉(xiāng)”,很多女“知青”都是高壓之下,懷著僥幸和對未來莫名的憧憬而“出走”的。但匈奴吃什么?穿什么?習俗如何?“豐容靚飾,久居深宮”的少女王嬙根本就不曾想過。離京后,吃慣稻米的她開始吃面食,大概一路吃到河東(山西),沿途官員迎送,勉強還能對付,然而一出雁北,隨行的匈奴哪里還能拿得出中原飲食來?于是最后的浪漫也沒有了,她必須直面一團腥膻,而且天天如此。說她為了自己的使命和朝廷的威儀而隱忍不發(fā),應該可信,但說她“膻并快樂著”而且“滿面含笑”,心花怒放,未免太偽了。
路途的艱辛本可想象。她要跨越的大漠,橫亙在我國內(nèi)蒙古和蒙古國之間,南北縱深約500華里,東西寬近千華里。自古以來,山西、河北的商人去蒙古做生意,先一路跋涉到內(nèi)蒙包頭市附近的“賽汗塔拉”住下,備足糧、水、草料,等到天氣晴好,再鼓勇北上。順利時需1個月,才能穿越這片大漠。如遇到連續(xù)肆虐的沙漠風暴,就可能被大漠吞噬。
千嬌百媚的王昭君即令沒有被沙暴吞沒,滿頭滿臉的細沙也將使她非常沮喪。洗澡是不可能的,洗臉也勉強,珍貴的水首先用于飲用。
更令她痛苦的是,雙方在文化上沖撞太大。老單于死后,小單于要娶母為妻,這在昭君是萬難接受的,于是“上書求歸,成帝飭令從胡俗,遂復位后單于閼氏”??梢娡跽丫诶蠁斡谒篮?,曾經(jīng)要求回國,但因為“大義”的需要而被令“從胡俗”,嫁給“兒子”,只活了33歲。她的詩歌最能說明她的心情:“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路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千年以下,我們即令不去譴責漢庭的冷血,要說心情,我輩只有到實地體察,才能感受一個孤懸塞外的少女的凄涼、無助和絕望。近人曹禺有劇作《王昭君》,描寫她出塞和親,內(nèi)心不但沒有任何痛苦,而且興高采烈,壯志遏云,好像肩負“誓讓塞北變江南”的重任似的,那么悠閑地欣賞“草原之夜”,那么輕而易舉地“弓馬嫻熟”,那么津津有味地品嘗加了鹽粒的漠南奶茶,那樣的昭君,現(xiàn)在看來實在是太“政委”。
和親無奈但又必要。但即令促進了“民族和睦”也請不要造假,你不能賣了一個人還摁住她“快樂”,歷史沒有這樣的玩法。(文/胡展奮 據(jù)《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