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先 李紹華2.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綿陽 62000;2.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四川 成都 6007)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批判視域與理論建構
◎張首先1李紹華2(1.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2.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四川 成都 610017)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批判視域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以哲學批判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關系;二是以社會批判揭示人與自然雙重異化的根據(jù)所在。通過雙重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人類自身及人與自然雙重“和解”的理論建構。系統(tǒng)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文明思想中所蘊涵的批判品質,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解決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生態(tài)文明;哲學批判;社會批判;理論建構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理論建構是在雙重批判的視域中完成的,通過把握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在社會歷史中的真正地位,深刻揭示了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真正根源,為人類社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共生的進步狀態(tài)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實體思維一直存在于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血脈之中,實體思維的理論困境在于,無力解釋事物之間內在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實體思維對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分離的預設容易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徹底分裂,當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體思維中前行的時候,這種天然共生關系便在“絕對本體”中被放逐了。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取代神話世界觀,開始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德謨克利特第一次提出“人是小宇宙”的基本命題,揭開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秘密。黑格爾時代,黑格爾早已在自己的體系中以哲學的方式,以宏偉的體系對原子式的實體思維進行了抨擊,但黑格爾的批判是缺乏力量的,因為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整個世界的本質。黑格爾雖然扭轉了實體思維而轉向關系思維,卻加固了人在自然中的“中心”地位,“絕對精神”加劇了人對自然的壓迫、主體對客體的強制。費爾巴哈雖然把自然從黑格爾的壓抑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并賦予自然以真正的地位,但費爾巴哈對自然的過分推崇卻使人在自然面前陷入了被動無為的處境,因而,費爾巴哈和黑格爾一樣沒有找到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
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是什么?為什么被長期遮蔽甚至誤讀?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哲學、政治經濟學的長期考察,回答了什么是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xiàn)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xiàn)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和歷史之間的對立”[1](P93),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舊歷史觀之所以是“怪影”“最高存在物”“概念”“疑慮”等在歷史中的無限堆積,其主要根源就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漠視和驅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盵1](P67)“人們?yōu)榱四軌騽?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瓷a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盵1](P79)個人的肉體組織和社會的物質性存在都不能離開自然、生成于自然,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只有這個前提存在,才會不斷孕育、生成歷史活動的“全部意義”,歷史才會成為真正的“活”的歷史,歷史不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1](P73)歷史的發(fā)展是人的“新的需要”來不斷推動的,這種“新的需要”不僅包括自己生命生產的需要也包括他人生命生產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79),“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盵1](P80)兩種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需要都必然以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為根本前提。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具有傳統(tǒng)實體思維的歷史觀中拯救出來,由此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關系在歷史中的真正地位。
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哲學命題以后,“人”便迅速地瓦解了自然和神的本體地位而成為思辯哲學的中心?!叭恕闭驹谡軐W的舞臺上以自身為尺度考量萬物的存在與價值,人的“主人”意識對自身賦予了太多的在先性、中心性、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權之后,其“主人”意識便進一步強化,這種超常強化讓人在漠視周圍世界的同時而使自身陷入迷茫、焦慮和苦悶之中[2]。
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的批判,把人從“天國”拉回“人間”,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薄耙粋€人,如果想在天國這一幻想的現(xiàn)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xiàn)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映像,只去尋找非人了?!盵1](P1)馬克思雖然把人恢復到了應有的位置,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把人的“主人”意識無限膨脹,相反,馬克思恩格斯對所謂的“聰明的哲學家”關于人的“自我意識”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人的“自我意識”并不是人優(yōu)越于萬物的理由,并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解放,“如果他們(指聰明的哲學家——引者注)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如果他們把人從這些詞句的統(tǒng)治下——而人從來沒有受過這些詞句的奴役——解放出來,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1](P74),人的解放只有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只有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真正把握中才能實現(xiàn)。人的解放離不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這些都是和自然界緊密相聯(lián)的。人的血肉之軀和頭腦之思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受制于自然界?!皬睦碚擃I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xiàn)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盵1](P45)人絕對不會也不應該成為自然的征服者、破壞者,因為人在毀滅自然的同時也就毀滅了自身。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45)現(xiàn)代科學有力地證明了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的有機表達的結論,日本學者山本茂法研究表明,人類的血型和植物的血型是類同的,科學研究還證實,人體血液中竟有幾十種元素的百分含量和地殼巖有著驚人的相近,也就是說,馬克思關于“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的命題是非常正確的,因此,人類對自然的無情征服確實是妄自尊大的囈語。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現(xiàn)代的工業(yè)勞動,現(xiàn)代的資本壓迫,無論在英國或法國,無論在美國或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資產階級偏見,隱藏在這些偏見后面的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盵1](P283)資本壓迫迫使人與自然的合理關系扭曲、變態(tài)。資本壓迫使人的世界完全被物化,使物的世界喪失物性,資本使人與人之間忙于“操作”和“計算”。
資本的“短視”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xiàn)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被完全忽視了?!盵3](P385)尤其在20世紀,資本的“短視”通過“自私”“貪婪”使自身變得更加殘酷,資本的殘酷使人類發(fā)展的和諧生態(tài)鏈條變得支離破碎。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掠奪能源、資源,破壞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資本邏輯和生活邏輯的嚴重對立。發(fā)達國家為了自身生活品質等局部利益,每年都在向第三世界運送數(shù)百萬噸的廢料,嚴重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的生命安全、經濟安全等?!?987年,產自費城的工業(yè)廢渣傾倒在了幾內亞和海地,1988年,4000噸來自意大利的化學廢料在尼日利亞被發(fā)現(xiàn),毒液從銹蝕不堪的圓桶中溢出,污染了當?shù)氐耐恋睾偷叵滤??!盵4](P56-57)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資本壓迫對弱勢群體的環(huán)境破壞依然嚴重,“1983年美國審計總局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南方一些州的黑人雖然人口比例占到20%,但四分之三的有毒廢料填埋場都設在黑人社區(qū)附近”[4](P56)。福斯特認為,全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設計結果,必然導致以犧牲整體利益換取局部利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取當前利益的發(fā)展模式,不僅在環(huán)保領域,幾乎所有領域,窮人都在為富人賣命。
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并不是全盤否定,資本的歷史作用是很大的,它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財富的增長,但是,資本關系并不是推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最適當?shù)男问?,“超過一定點,生產力的發(fā)展就變成對資本的一種限制;因此,超過一定點,資本關系就變成對勞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限制。一旦達到這一點,資本即雇傭勞動就同社會財富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發(fā)生像行會制度、農奴制、奴隸制同這種發(fā)展所發(fā)生的同樣的關系,就必然會作為桎梏被擺脫掉。”[5](P149)一旦達到這一定點,資本關系被打碎的日子就要到來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忠告資本退位并讓位于更高級的社會生產狀態(tài)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5](P149)。同樣,由資本壓迫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的生態(tài)危機更是對資本退位的嚴厲警告。
最早提出異化思想的是霍布斯,在霍布斯的理論視域中,自然權利是一種“自由權”;其次是盧梭,他認為異化的發(fā)展歷程應該是:非異化(原始自然社會)——異化(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物化)——消除異化(新的契約社會);再次是黑格爾,他是真正把異化理論上升為哲學的中心范疇和總體構架的哲學家,但黑格爾的異化理論是在“絕對精神”的統(tǒng)治下完成的,充其量只不過是抽象范疇上的“花朵”。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批判,揭示了人與自然雙重異化的“病根”。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制度下,只要因“雇傭”而成為“工人”的人,就會一下子“成為自己的對象的奴隸”,并把自己推向“奴隸狀態(tài)的頂點”。工人在兩方面成為自己的對象的奴隸,“首先,他得到勞動的對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活資料。因此,他首先是作為工人,其次是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夠生存。這種奴隸狀態(tài)的頂點就是:他只有作為工人才能維持自己作為肉體的主體,并且只有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工人。”[1](P42)“工人”作為自己“肉體的主體”,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工人一旦失去工作就無法生存,或者說,“工人”要永遠為自己的肉體而奔波,也只能為自己的肉體而奔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因無法脫離“肉體需要”而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而只能是異化勞動。
工人勞動本質的異化體現(xiàn)在,“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盵1](P43)異化勞動導致了人的異化,人的異化造成了自然環(huán)境的嚴重惡化(自然的異化),人的異化是自然異化的直接原因,反過來,自然異化加速了人的異化甚至“人的死亡”。“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的對象,……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盵1](P47)
那么,造成人與自然雙重異化的力量是誰?馬克思認為,“我們已經看到,對于通過勞動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來說,占有表現(xiàn)為異化,自主活動表現(xiàn)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xiàn)為他人活動,生命活躍表現(xiàn)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盵1](P52)這種“異己的力量”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異己的人”就是私有制的總代表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私有財產的本質不在于物的形式,而在于其主體本質——異化勞動,私有財產不過是異化勞動的感性表現(xiàn),因此積極揚棄私有財產就成為未來社會的必然的形式和能動的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實體思維和人的自大情緒的批判,以“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的哲學命題,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主題;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壓迫和異化勞動的批判,以資本的最終歸宿和未來社會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的理性判斷,揭示了人與自然雙重異化的深層底因,完成了人類自身及人與自然矛盾雙重和解的理論建構。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把實現(xiàn)“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價值目標??梢哉f,馬克思是19世紀第一個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人們要尊重自然、善待土地、以便子孫后代永續(xù)利用,“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盵6](P875)馬克思反對任何破壞自然的勞動,如果把勞動的目的僅僅當作是增加財富,無疑是對自然的謀殺,“勞動本身,不僅在目前的條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盵7](P11)如果說追求財富是一種幸福,但財富并不等于幸福,恩格斯并不否定追求幸福的正當性,他恰好認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來就有的,因而應當是一切道德的基礎?!钡?,“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雙重的矯正。第一,受到我們的行為的自然后果的矯正……第二,受到我們的行為的社會后果的矯正?!盵3](P238)在異化勞動存在的社會里,幸福對于工人階級來說是一種奢望,如果要把社會從私有財產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從奴役制解放出來,就必須實現(xiàn)對工人的解放,“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盵3](P51)只有對異化勞動進行徹底揚棄,才能對“異化勞動的感性表現(xiàn)”——私有財產進行徹底揚棄,但是,對私有制的廢除是有一定條件的,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的第十七個問題中指出:私有制是不能一下子廢除的,“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xiàn)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只能逐步改造社會,只有創(chuàng)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1](P239)資本主義為廢除私有制實現(xiàn)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同樣,也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了主體力量——無產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制度設計,其偉大意義就在于徹底地揚棄異化勞動及私有制,使人類本質重新復歸到人的存在當中去,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存在與本質之間對立的真正揚棄。
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基礎之上的共產主義社會之所以能真正實現(xiàn)人類自身及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解,是因為:第一,共產主義社會的公有制性質為解決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提供了經濟基礎。共產主義社會消除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消除了私有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物質變換關系,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的物質變換關系,既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又表現(xiàn)為人與人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生態(tài)過程和社會經濟過程的有機結合。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所產生的異化勞動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生態(tài)關系發(fā)生異化,從而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發(fā)生斷裂。第二,共產主義社會的計劃調節(jié)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調節(jié)的盲目性、滯后性,為解決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提供了合理的資源配置。資本主義的市場本性必然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市場的擴張性、掠奪性、殘酷性通過“交換價值”的魔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在私人利益至上的旗幟下無情地掠奪全球資源和輸出污染,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生態(tài)殖民主義,使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迅速惡化。第三,共產主義社會的按需分配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消費。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消費大大超過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供給能力,造成了對全球自然資源的無情掠奪。第四,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利益對立。資產階級不會自動放棄剝削無產階級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會自動放棄對其他國家在自然資源的占用上的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而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一種“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tài)”[1](P86),它必須“以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此相聯(lián)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1](P86)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首次把未來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基礎上的并且生產力水平高于資本主義的階段。因而,在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世界生產力水平極不平衡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克服還面臨著相當嚴峻的挑戰(zhàn),人類自身及人與自然矛盾的雙重和解仍然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首先.批判與超越:后人道主義和諧生態(tài)理念之構建[J].沈陽:社會科學輯刊,2008(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美]福斯特.生態(tài)危機與資本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張首先,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紹華,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qū)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SLQ2010B-02)階段性成果之一。
A811
A
1008-9187-(2011)03-0015-05
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