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孟
(山東壽光市臺頭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山東 濰坊 262700)
教學案例
體育課堂教學中突發(fā)事件案例剖析
馬宗孟
(山東壽光市臺頭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山東 濰坊 262700)
課堂上,教師根據(jù)備課內容,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進行教學,一般情況下是比較順利的。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的、意想不到的事件,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課堂情況巧妙處理,選擇最佳教學策略,使突發(fā)事件服務于教學,同時變被動為主動,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案例1:一次籃球課,內容是運球急停跳投及其在比賽中的應用。教師講解示范完畢,讓學生自愿結合,分成4個小組進行練習。其中,一個技術較好的男生組,在練習了幾次之后,就分組進行半場4對4對抗比賽,并且還安排了兩個裁判,其他3個小組的大部分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進行模仿練習,但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找不到門路,看到他們比賽,便立足觀望。這樣,一個安排合理有序、自主合作的練習過程,無形中被這一組“積極”的學生打亂了。為了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教師叫停了這組同學的比賽,然后讓他們按先前的布置進行練習。結果這組同學只好又無精打采地按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可想而知,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好不到哪里去。
策略1:伺機而動,巧妙引導,投情入境。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課堂上教師應該隨著學生的學習、練習方式的改變而重組自己的教學方法。真實的體育教學源于課堂、貼近學生,課堂上常常有一些稍縱即逝的教學時機,如能及時把握,伺機而動,巧妙引導,投情入境,常常會使“污點”變“亮點”,變不利為有利,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案例1中敘述的教學情境,教師看到那組技術較好男生的比賽,針對當時的教學情境(技術好的已經(jīng)非常熟練,技術差一點還找不到門路)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看,這組男同學他們不但已經(jīng)掌握了急停跳投的技術動作,而且還正試著把所學的技術動作應用到比賽中去,下面給他們3分鐘的展示時間,我們來觀察學習,看在這有效的3分鐘時間內,他們每人用了幾次急停跳投,看看他們的技術動作是否正確、有效,還沒有找到感覺的同學也觀察學習一下,好不好?”這樣一來,不但給這組技術較好的男生一次展示的機會,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同時也給其他的學生一個觀察、模仿、學習的機會,更是技術學習-練習-應用的一個示范。3分鐘比賽完畢,教師、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對這組男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一來遠比硬性停止他們的比賽,要求他們按教師的布置進行練習的效果好得多。這不但是巧妙地利用了課堂的生成性資源,也是分層教學、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一個體現(xiàn)。
案例2:一節(jié)發(fā)展跳躍能力的課堂教學。教師設計的是用一張紙為教具,讓學生利用教具分組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跳躍能力的練習,教師引導學生把紙放在地上為標志物,進行跳躍能力練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預計學生能擺出各種圖形進行單腳跳、雙腳跳、前跳、后跳、側跳等形式??缮险n不久就起了風,當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練習的時候,剛剛擺好的圖形,一陣小風就讓學生的努力付之東流。有的小組為了不讓風吹跑,采取分工,一小組用手按住放在地上展開的紙,另一小組練習,這樣一來,練習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師在一旁正束手無策,突然發(fā)現(xiàn)在操場邊上有一堆小石子,就引導學生用小石子把紙壓住,結果課雖能勉強上進行下去,可是教學氣氛與效果可就差遠了。本來一堂設計較好的課,就這樣被一陣小風吹亂了。
策略2:隨機調控、因勢利導、化解尷尬。隨機調控、因勢利導就是隨著進程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利用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找出現(xiàn)場環(huán)境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之間的聯(lián)系,根據(jù)現(xiàn)場環(huán)境與教學內容、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啟發(fā)學生的練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自然向教學目標靠近。如在案例2中,當風起的時候,教師應該迅速找到現(xiàn)場(放在地上作為標志物的紙被風吹跑)與教學內容(單腳跳、雙腳跳)及教學目標(發(fā)展跳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的精神)之間的聯(lián)系。紙放在地上被風吹跑,怎樣不被風吹跑?可不可以把紙拿在手里?大家相互服務,每個人又能得到練習?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紙類經(jīng)典游戲《鯉魚跳龍門》,兩人做蹲起,一人進行單腳或雙腳跳,3人同時進行練習;《跳跳龍》,-小組同時為兩人服務,同時小組成員人人進行練習。進行巧妙引導,由學生的感悟(紙放在地上展開做標志物)切入,從學生的親身體驗(一小組將紙用手按住,另一小組進行練習)入手,從學生的困惑問題(擺好的圖形被風吹亂,怎樣不被風吹跑?)入手,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自然向教師設置的課堂教學目標靠近,因勢利導、化解尷尬。然后,教師再根據(jù)課堂的進度及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調控課堂的氣氛、節(jié)奏,靈活機動的推進教學,合理駕馭課堂。
案例3:一節(jié)快速跑的課,教師設計的游戲是“快種搶收”,游戲時教師只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采用接力的形式,一人種一人收。在第一輪比賽中,其中有3個小組都是第一人去種,返回后第二人去收。但有一組卻是第一人去種,接著第二人就去收,兩人一起返回,交給第三人再去種,第四人緊跟著就去收。結果這一組僅僅用了其他3組一半多一點的時間就完成了比賽任務,歡呼雀躍,其他3組卻不高興了,一致說這一組同學不守規(guī)則,投機取巧。學生們爭的不可開交,老師也束手無策,最后只好用哨子制止爭論,又重新按大部分學生的做法進行比賽。但教師在第二個班上課,當出現(xiàn)上述問題時,他是這樣來引導的:“同學們,你們想,老師提出的要求是一人種一人收,怎樣種、又怎樣收老師沒有做具體的規(guī)定,各組要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在規(guī)則允許的情況下,采取最簡單、最省力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務?!毕嘈胚@樣的引導不但讓先進得到賞識與表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得到啟發(fā),還化解了課堂爭執(zhí),調控了課堂,一舉三得。結果,在第二次比賽中出現(xiàn)了以下3種情況:第一種采用的是一人種,一人接著收,然后兩人一起回來與第三人進行擊掌;第二種是當?shù)谝蝗朔N的時候,第二人迅速跑到對面等第二人種完之后,從隊伍的遠端向近端收,由少到多;第三種是一隊直接分成了人數(shù)相等的兩個組,一個組負責種,一個組負責收,類似迎面接力。
策略3:借機施教、激發(fā)思維、深化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術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能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或在學生的爭論中做出相應的變動。也就是說,課堂上由于教師或學生的失誤或思維的不同,會出現(xiàn)與教學設計不相符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中學生的思維狀況、練習情況,借機施教、激發(fā)思維、深化認識,有時甚至改變教學計劃,以期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效果。
案例3中,一種情況兩種不同的引導方法,出現(xiàn)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第二節(jié)課的引導方法就是老師那巧妙的借機,借一組同學的“取巧”,進行施教,不是讓各小組去找別人的不足,而是讓他們討論失利的原因,是根據(jù)經(jīng)驗與教訓、根據(jù)他們的體驗去討論,目的明確,學生的這一討論,那是大家智慧與智慧的啟迪,就會迸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4個小組3種方法,而且一種比一種科學、快捷。學生的爭執(zhí)沒有了,教師的課堂豐富了,這樣的引導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練習、思考、探究、合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教學切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G807.0
A
1674-151X(2011)06-10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50
投稿日期:2011-03-19
馬宗孟(1963 ~),中教一級,大專。研究方向:體育課堂教學、田徑業(yè)余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