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國時期舊體詩詞遺風與新舊文學關系

        2011-08-15 00:44:28尹奇嶺
        文藝評論 2011年8期
        關鍵詞:文化

        尹奇嶺

        民國是短暫的歷史時段,然而這卻是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最富變動性的時期之一。生活于這個時段的中國人,憂患交集,思想雖空前解放,但也與把國家從割據(jù)紛爭、外敵侵略中解救出來必然要求的思想一體化形成對立和矛盾。新文化的宣講人決絕的反傳統(tǒng)態(tài)度,不僅造成了社會思想層面上的分裂,也引發(fā)了新文化宣講者自身的內(nèi)在緊張,加之社會改造的艱難險阻,都加劇了民國人思想上的痛苦。一位西方學者觀察說:“猝然的政權(quán)更迭和緊張的時代步伐使得民國時期的改革者們成為清醒的、但又常常是沮喪的實驗者……盡管西方的模式主宰著他們的思想,然而運用起來卻遇到重重困難,又有民國時期政治上無政府狀態(tài)所造成的困難?!雹倜駠m然短暫,卻是異常復雜。表現(xiàn)在文化領域,主要是新舊文化的糾葛,尤其是五四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地位的抬升,使此前新舊文化問題進一步復雜化。此前的新舊文化問題,基本不包含語言工具問題,晚清的白話報運動,對發(fā)起者而言,只是抱著一腔熱血來開啟民智,并不具有本質(zhì)的意義,當時的新舊文化之爭還是共用文言工具的內(nèi)容之爭,嚴復等人傳播西方政治、法治思想等新文化內(nèi)容,完全是用典雅的文言來進行,以爭取上層文化人思想轉(zhuǎn)變?yōu)槟康?,完全不同?917年文學革命后的情形。白話文這一語言工具的加入,使新舊文化的問題更為復雜,最大的偏頗在于把新舊文化之爭簡單化為語言工具之爭,而偏離了問題本身。再者,白話文一再成為社會動員工具,標語口號化傾向突出,使一批國學深湛的精英學者抵觸情緒嚴重,依然保持傳統(tǒng)的語體習慣不愿改變。這些都加劇了新舊文化問題的復雜化。

        其實,無論社會思想發(fā)生何等變化,短期看來,歷史文化的延續(xù)性依舊是主要的,對于這一點,由于長期以來“革命”話語的主導地位,真正認識到的人并不多,研究也遠不夠充分。民國時期的中國還是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占國土面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面積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農(nóng)天地,天翻地覆的思想風雷雖然在大城市上空涌動震響,并不能廣泛影響到中小城市,更遑論廣漠遼闊的內(nèi)陸鄉(xiāng)土了。新文學研究中廣泛呈現(xiàn)的空疏狀況,限制了研究的成就,其中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在新文學研究中盲目地排斥相關舊文學內(nèi)容。在研究態(tài)度上缺乏中立,在研究方法上理論預設狀況嚴重。對于舊文學(主要是舊體詩詞)的愛好和延承在民國時期構(gòu)成一個巨大的文學場,這是一個無法抹煞的文學事實,但新文學史的敘述大多閹割了這方面的內(nèi)容。雖然胡適在1922年的時候,就單方面宣布了白話文的勝利,其實這個勝利也只是趨勢上的勝利,并不是社會生活中角角落落里都完成了的勝利,事隔七八十年之后,鄧云鄉(xiāng)先生談及民國時,還將其命名為“文言時代”,理由是:

        第一、公私文書及報紙當時還都是文言行文。第二、考中學、大學,大多還是用文言文,小學教作文,首先教的是文言文?!咂摺伦円郧埃戏浇淮?、東南大學和圣約翰、東吳等著名教會大學,入學考試都是文言文,白話文卷子是不看的。第三、大部分人文學科學術(shù)著述,大多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如一九三七年商務版《中國文化史叢書》,只四十種,大多用文言文寫成。第四、正式的碑文、壽文、序、跋等也都是文言文寫的……第五、這些白話文大師從小都是熟讀四書、五經(jīng),寫文言文——但也往往是有意為文時,才寫純粹的白話。而隨便寫什么時,比如記日記、寫信,也還多是用隨便的文言文,看諸前輩日記、書信集便可知……②

        以上理由不能說不充分,因此,我們有必要離開“革命”的宏大話語,真正探入民國的日常社會來考察文學表現(xiàn)和狀況。民國時期有大量的舊體詩詞的雅集與結(jié)社活動,重要的詩人集中在幾個核心大城市里,主要是京、津、滬、寧,尤其是上海及周邊地區(qū)是傳統(tǒng)文化精英人物最為集中的地域,這是與上海城市化程度最高,能提供最為便捷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相關。以南京為例,由于其首府的地位,無形中更多政治文化所賦予的保守色彩。③南京政治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有著種種微妙的共謀關系,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加之國民政府精英政治的性質(zhì),吸納了不少學界精英參政,這里面就包含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英人物,因此在文化指向上呈現(xiàn)中庸保守的取向,就是說南京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與唱和并沒有來自政權(quán)的壓力,由于地處首府,新文化激進鋒芒反而是受到壓抑和打擊的,這樣傳統(tǒng)文學受到新文學的沖擊并不嚴重,南京的傳統(tǒng)文學傳播基本處于自由狀態(tài)。

        一、關于雅集

        文人間的雅集起源很早。根據(jù)《四庫全書》電子版全文檢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雅集”一詞最早頻繁出現(xiàn)文人詩文之中的,皆在北宋以后。在《文選》卷五十六《石闕銘》中雖然有“開集雅之館,而款關之學如市”,與“雅集”意義相通而詞序顛倒,而且不是一個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常用詞匯。之所以如此,王標認為:“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從士階層的崛起到文人集團的形成和群體意識的張揚,宋代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雹芡鯓擞蒙鐣W理論把“雅集”理解為一種儀式化的行為,“文人雅集活動撇開它的文學性機能不說,但從它的社會性機能來看,它確實也起到了強化集團統(tǒng)合和一體化的作用”⑤,并把雅集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娛樂型雅集,一是儀式化雅集。這個劃分基本是合理的,值得指出的是,雅集的娛樂性是基本功能,其儀式化的成分往往在大型雅集里表現(xiàn)才較為突出。在民國場域,文人雅集的傳統(tǒng)依然延續(xù),儀式化特征明顯的大型雅集也時有發(fā)生。由于新文學的突飛猛進,舊體文學漸漸在公共文學空間里成為弱勢的文類,這種狀況反過來也刺激了舊體詩詞在小團體的空間里繁榮。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前人的雅集并不一定以詩詞曲吟詠為內(nèi)容,而是一種文人間聚會的通稱,下面摘錄一則日記為證:

        1898年陰歷11月13日,“于忘山廬中設長案,置餅果花橘,如西餐式,待雅集諸同志。晡,至者七人,為經(jīng)甫、鶴笙、稷塍、仲遜、仲宣、燕生、志三,暨余與堅仲共九人,茗譚,抵暮各散,是為重立雅集第一期”。⑥

        這則日記描述了雅集情形,并沒有談到作詩作詞,可見雅集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塊進行娛樂性的活動,并不一定要寫詩詞。這種雅集形式,類似于清代的“文宴”,鄧云鄉(xiāng)說:“清代京官,常有飲饌聚會,這種聚會因參加者多是文化較高,甚或?qū)W有專長的人,或辭章,或金石,或考據(jù)……種種不一,都是文化氣氛極濃,因而號為‘文宴’。外放的官,到了地方上,尤其府縣官,便很少有討論學問的朋友。這樣給京中朋友寫信,便常?;貞浘┲杏雅蟆难缰畼贰?。”⑦民國時期,這種以茗談為主的雅集也是很多的,只不過留心的研究者不多,如1922年5月,楊樹達、程篤原、吳檢齋、洪澤丞、孫蜀臣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思誤社(后改為思辨社)也是以傾談為主的結(jié)社,后來又有邵次公、朱少濱、尹石公、陳援庵、高閬仙、陳匪石、徐森玉等加入。⑧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以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為內(nèi)容的雅集和結(jié)社活動。

        二、舊體詩詞的魅力

        舊體詩詞的詠唱傳統(tǒng)深厚,到晚清民國,這一傳統(tǒng)依然延續(xù)著。舊體詩詞、聯(lián)語的精致與魅力,以及相關的傳奇故事,在前人的日記及札記里有大量記錄,置放于床頭案牘,依然是民國人的精神食糧。下面從前人日記里摘錄幾條:

        晨起與寄公閑話,寄公誦其友也顛和尚絕句,甚有致,為錄于此,亦無使其無聞焉。詩云:“我昔山中居,結(jié)屋云深處。喜得腳根牢,不共云來去?!雹?/p>

        昔有無名氏女子,頗擅才譽,工詩詞,偶行橋上,為絕對云:人立小橋,形影不隨流水去??嗨疾荒軐賹Γ允遣∷?。后每夜橋上輒聞人朗誦此語。未及,有學使舟過,夜泊其地,聞之,詢于舟子,悉其故,乃晤為鬼。因為對云:客宿孤艇,夢魂曾自故鄉(xiāng)來。自此其聲遂絕。此語傳之久矣。余亦曾戲為對云:客穿曲徑,屐聲如逐落花來。已而,嫌其上聯(lián)形影二字似太凄冷,近鬼語,為改孤影,云:人立小橋,孤影不隨流水去。余下復為對云:鳥來閑院,低聲疑為落花啼。亦佳聯(lián)也。⑩

        憶前年由杭至蘇,偶游留園,顧見其偏一堂上橫額書曰: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大丈夫不可無此志趣。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大丈夫不可無此胸襟。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大丈夫不可無此度量。珠藏川自媚,玉韞山含輝,大丈夫不可無此蘊藉。此殆見《格言聯(lián)璧》及《呻吟語》等書中,余甚愛之,謂丈夫生世間,果能盡得此數(shù)語,亦極人生之樂趣焉。?

        磨礪以需,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詠剃頭聯(lián)也。連床醉倒非因酒,滿屋生香不是花。鴉片煙聯(lián)也。又有醫(yī)生善屬對,然不離醫(yī)書中語,如:避暑最宜深竹院,對傷寒須用小柴胡。丹桂香飄遍滿三千界,對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前聞花農(nóng)言:某地一小村落,有板屋數(shù)椽,設坐買茶且鬻酒焉。門外懸一聯(lián)極佳,句云: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吃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從以上引用可見文字技巧的表達和應用,完全融入到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去了,成為日常化生活詩意的描繪和表達,構(gòu)成生活意義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些對于日常生活描述的聯(lián)語對句,帶有人情的溫暖和職業(yè)的特別印跡,更為可親,這真可謂是一個“泛文”的社會,文情滲透了每個角落,處處熏染著人文的氤氳氣息。

        民國時期,與精致的聯(lián)對相關的記錄也是大量的,散見于報刊和日記里,傳誦于人口,古典文學的雅致情韻不絕如縷,下面引述四則:

        其一:

        客歲往湖北羊樓洞調(diào)查,該地有義興茶莊,大門前書纏綿不斷之對聯(lián)。現(xiàn)(疑為“觀”,筆者注)之頗覺有趣,茲錄之以供閱者一笑。

        看人情多少,真來多少,從古到今,都是一樣。厚者厚,薄者薄,不管是誰,到后來是長是短,好歹各有榜樣;很可以退一步,能享幾多安閑,實在是好;當平是福,來學圣賢恭寬信敏惠,到是不差。

        關此事治亂,時有治亂,返今復古,概無二致。興的興,亡的亡,無論那家,準歸是有兇有吉,善惡都無錯差;到不如忍幾番,試看多少紛爭,真?zhèn)€無味;以和為貴,去習先師溫良讓儉恭,卻也無妨。?

        其二:

        詩鐘眼字須無痕跡,方稱作手。前人有集句者,尤費苦心。曩時榕城有以女、花二子為燕頷格者。其一人云: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傾國兩相歡。眾以為工。復一人云:商女不知亡國恨,落花猶似墜樓人。眾更以為巧。已而一人云:神女生涯原是夢,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眾皆擱筆。此兩句原屬名句,深思縹緲,情意纏綿,以之自作,猶無此語,乃出于集句,且系嵌字,真是天衣無縫,巧逾織女矣。?

        其三:

        早為徐悲鴻妻蔣碧微書冊頁兩幅,昨席間所求也。因記席間談對聯(lián)二,頗堪發(fā)噱。為錄于此。

        易君左閑話揚州,惹起揚州閑話,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國府,聯(lián)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

        余謂易君如姓葉更佳,因?qū)α肿钟裙ひ?。其二云?

        其四:

        “往者楊杏佛亦喜為打油詩,如在南京中央研究會開會時得一律云:‘龍行虎步上樓房,雀噪鴉鳴入議場。兒女成行談節(jié)育,望梅止渴鬧分贓。皺眉都嘆先生胖,掉舌難當博士剛。最是天文臺上雨,雞林個個落泥湯?!壬种^傅孟真,博士剛謂胡剛復也?!薄靶臃鹩滞煨熘灸嫏C而殞云:‘紅妝齊下淚,青鬢早成名,最憐落拓奇才,遺愛蟲吟雙不朽;上小別似今朝,高談猶昨日,共吊飄零詞客,天荒地老獨無還。下’”“胡剛復每與人談,則剌剌不休,而趕汽車每遲誤時刻,杏佛以詩嘲之云:‘一說二三句,拖談四五時。乘車六七秒,八九十回遲。’此詩系套用‘一去二三里’四句之調(diào),而語意尤雋妙。”?

        對句聯(lián)詩,既是文化身份的象征,同時也是一種智力游戲,在不少人那里,常常表現(xiàn)為純粹的逸樂價值。逸樂作為價值,李孝悌曾為之正名,他說:“要為逸樂這個軟性、輕浮的,具有負面道德意涵的觀念在學術(shù)史上爭取一席之地……在主流之外,如何發(fā)掘出非主流、暗流、潛流、逆流乃至重建更多的主流論述,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超越于逸樂價值之上,以超功利的美學眼光來看,舊體詩詞聯(lián)對所體現(xiàn)出來的高超精妙的語言技巧,所內(nèi)蘊的審美價值之深醇獨特,帶給人美妙的審美享受,也不能不讓人驚嘆不已。連雅棠分析杜甫和李商隱的詩時說:“少陵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平野之闊,大江之流,人能想到,而用‘垂’字、‘涌’字,則非初學所能。又如玉溪之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蝴蝶之夢,杜鵑之心,人能想到,而用字夢曉(疑此處排版有誤,筆者注),心字用春,又下‘迷’、‘托’二字,以見曉夢之迷,春心之托,則蝴蝶、杜鵑非空語矣。”?

        民國時期,有不少癡迷對句聯(lián)詩的人。吳梅日記里有如下記錄:

        鄒樹文至,苦邀聯(lián)句,遂拈堯峰集詩題,得花下招客成二十韻,錄下。

        只怕春芳歇,王孫可少留。為君招近局,(樹文)相約醉高樓。布席鶯窺客,(瞿安)巢梁燕覓儔。同昏悲八表,(樹)雅集許千秋。投轄拼轟飲,(瞿)銜杯憶舊游?;ㄩ_年又換,(樹)酒賭令初周。入眼紛紅紫,(瞿)吾見任拍浮。南窗延旭日,(樹)午鳥試輕喉。列座皆尊宿,(瞿)新盤進庶羞。無能容借箸,(樹)射覆每藏鬮。獨有墻東土,(瞿)偏懷冀北憂。金堂嫌不免,(樹)玉斧倩誰修。兒戲燕云割,(瞿)郎潛歲月遒。白頭卿莫笑,(樹)青蓋勢將侔。上蔡重牽犬,(瞿)彭城幾沐猴。何時見明月,(樹)一旦破金釜。好趁斜陽在,(瞿)還期壯志酬。壺觴消塊壘,(樹)圭蓽傲王侯。失計乘軒鶴,(瞿)忘機狎海鷗。晚來人酩酊,(樹)芳意動河洲。(瞿)。?

        以上鄒樹文“苦邀”吳梅聯(lián)句的例子,真可謂是有“詩癮”的。20天后,兩人又在青溪小姑祠再次聯(lián)句,得二十韻。?這種對詩藝的癡迷,也是達成藝術(shù)超越的階梯,古人“吟妥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的流風遺韻,在晚清民國也不乏其例,1908年陰歷八月十四日,孫寶瑄在日記中記道:“余前得雨洗碧天高,無以屬對,艱苦思索,殆一月馀矣。是日無意得之,曰:風來黃葉下。二我極贊,以為句若絕不費力,何以成之若是之難?!?與苦吟習尚相伴隨的,是品評詩人和詩作的得失,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吳梅曾在日記里記道:“晚間為陳石遺招飲……又見太炎壽聯(lián)云:‘仲弓道廣扶衰漢;伯玉詩清啟盛唐?!惦[姓氏,微嫌纖仄,且又可贈散原。吾知此老,亦才盡矣。”?

        三、新舊文學的糾葛

        新文學和新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日漸成為一種強制性的潮流,夾裹之下,使正值求學期的青年子弟欣然從風。新文學風氣所至,形成了一股社會潮流,使一批青年改弦易轍,報道了時代文學變更和改換的春信。鐘敬文先生回憶說:

        到了高小時,老師又增加了經(jīng)史典籍方面的功課,如讀《左傳》、《綱鑒發(fā)凡》等,讓學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鑒今的道理。除此而外,雖然不是開課,但在老師和高年級的同學中,還興起一股風氣,就是作舊詩,我也被卷了進去,并且很感興趣。

        ……

        我接觸新文學運動是在1921年前后,即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的一兩年。當時國內(nèi)各地的報刊大都改成了白話文,所刊載的作品也大都是白話創(chuàng)作。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體的報刊,雖然尚未絕跡,但到底不是主流了。這些刊物影響了我,使我拋棄了讀古文、作舊詩的習慣,開始改而從事新文藝的創(chuàng)作。?

        時代風氣所向,具有一種強制的性質(zhì),而要從過去習慣勢力中走出來是要發(fā)生情感上苦痛的,這從當事人的回憶中可以探知一二:

        大家都知道,這運動是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倫理、政治、文學各方面的全面攻擊。它的鼎盛期正當我在香港讀書的年代。那時我是處在怎樣一個局面呢?我是舊式教育培養(yǎng)起來的,腦里被舊式教育所灌輸?shù)哪切┕潭ㄓ^念,全是新文化運動的攻擊目標。好比一個商人,庫里藏著多年辛苦積蓄起來的一大堆鈔票,方自以為富足,一夜睡過來,滿市人都宣傳那些鈔票全不能兌現(xiàn)一文不值。你想我心服不心服?尤其是文言文要改成白話文一點于我更有切膚之痛。當時許多遺老遺少都和我處在同樣的境遇。他們咒罵過,我也跟著咒罵過?!缎虑嗄辍钒l(fā)表的吳敬齋的那封信雖不是我寫的(原注:天知道誰寫的,我祝福它的在天之靈?。?,卻大致能表現(xiàn)當時我的感想和情緒。但是我那時正開始研究西方學問,一點淺薄的科學訓練使我看出新文化運動是必須的,經(jīng)過一番劇烈的內(nèi)心沖突,我終于受了它的洗禮。我放棄了古文,開始做白話文,最初好比放小腳,裹布雖扯開,走起路來終有些不自在;后來小腳逐漸變成天足,用小腳走路,改用天足特別顯得輕快,發(fā)現(xiàn)從前小腳走路的訓練功夫,也并不算完全白費。?

        很多新文學的研究者,是以斷裂的觀點來看待新舊文學的,吉川幸次郎就認為“中國文學呈現(xiàn)出與以往文學劇烈斷絕的樣式”?。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無疑值得進一步追問。新舊文學之間是涇渭分明、判然兩樣的嗎?已經(jīng)有學者對此有質(zhì)疑,如胡曉真說:“對后來的文學史家而言,如何界定舊派文學與新文學,標準其實是很曖昧的。作家的背景是不是留學生,使用的文體是不是白話文,擁護的立場是不是自由民主與革命,作品發(fā)表在1921年之前還是之后的《小說月報》等等條件,真的可以決定作家及作品的新或舊嗎?”?對一個在一種文化里熏染已久的人來說,改變談何容易。雖然在口頭上或理智上會承認新文學的必須和必要,但在潛意識里,在情感世界里,古典文化和文學的影響是祛除不掉的。鐘敬文說:“我幼年即學作舊詩。稍后因新文化運動興起,此事被認為迷戀骸骨,遂棄去改作新詩。然舊習難忘,詩境當前,時亦偶一為之?!?臧克家也表示: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舊詩不厭百回讀,新詩洪流聲澎湃。?

        仔細考察五四文學革命之后的一批新文學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古典文化及文學作為他們思想深處的背景其實依然是相當深厚的。以一些著名新文學作家的全集為例,《郁達夫全集·詩詞》,收錄了郁達夫數(shù)百首舊體詩詞,只有八首新詩和歌詞(《最后的慰安也被奪去》、《〈蔦蘿集〉獻納之辭》、《〈寒灰集〉題辭》、《金剛音樂團團歌》、《義安女校校歌》、《樹人學校校歌》、培群學校校歌》、《民眾義校校歌》)和一首德文詩。?《老舍全集:曲藝·詩》中,該卷共有新詩72題,舊體詩共123題,遠遠多于新體詩。?在老舍全集:日記·佚文》(第19卷)中,還附有大量的舊體贈答、紀事詩?!短餄h全集》收錄了田漢1919至1946年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詞、新詩、歌詞共468首,其中約一半都是舊體詩詞。?茅盾全集》,收錄了茅盾寫于1940—1980年11月間的各類舊體詩詞共145首(詩123首,詞22首),其中多數(shù)為1949年后的創(chuàng)作。?在茅盾全集·補遺》?中,又收入了21首詩詞,多為1949年后的作品,包括2首民國時發(fā)表的舊體詩。

        有些新文學作家,在舊體詩詞方面是得到舊派文人承認的,只不過新文學的名聲遮蔽了其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宗白華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以“小詩”聞名,和冰心的詩作一塊體現(xiàn)了新文學中新詩創(chuàng)作的實績。宗白華也是寫舊體詩的,而且寫得很好,他的《律詩四首》在1944年8月的《中國文學》第1卷第3期發(fā)表時,汪辟疆在詩后面寫有如下題記:“白華以《流云》蜚聲藝壇,世多知之。然其律詩之工,世人不能盡知也。囊同居金陵珍珠橋時,望衡對宇,過從最密。一日寫示出四律,皆往年游上虞東山寺所作,余嘆賞不置,當即題一詩于紙尾。此稿久已忘之矣。今日檢討行篋,忽得此紙,即錄之以實本刊。東坡詩云:‘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淼莽。’詩為白華誦之?!?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俞平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孫玉蓉先生要為俞平伯輯錄其舊詩詞,定名為《俞平伯舊體詩鈔》,俞平伯在《自記》中說:“自‘五四’以來,提倡新詩,余或偶做舊體,聊以自娛,刊布者稀?!?jié)編自一九一六至一九五九,共前并計得一百九十二首,殆所謂‘存什一于千百’者?!?他曾在1936年編印過《古槐書屋詞》,由葉遐庵作序,1948年3月北平彩華印刷局出版了他的五言長詩《遙夜閨思引》。

        新舊文學糾葛的狀況,是民國文學史最為真實的一幕。胡適的《淮南鴻烈集解序》,魯迅的《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周作人的“先母事略”,劉半農(nóng)《渾如篇題記》、《校點香奩集后記》等等,都是古文的,而且都是寫于五四文學革命之后的。鄧云鄉(xiāng)先生說:“錢玄同、胡適、魯迅、周作人、劉半農(nóng)等位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的健將、大師,在五四運動之后,二三十年代之間,甚至直到四五十年代時,偶然根據(jù)需要,或為了方便,隨手寫篇文言文,甚至駢文,這是很普通的事”?。

        新舊文學的糾葛還表現(xiàn)在新舊文學家之間的關系上。新舊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思想領域的斗爭當然影響到觀念上的認同,從某些特例看大有水火不容之慨。鄭孝胥日記中有如下記載:“子經(jīng)自言,長女輒婿未定,托為物色讀書人。自言:女孝甚,不愿以嫁新學生也。”?在新舊文化斗爭尖銳的地方,也常有人際傾軋,比如吳宓就抱怨說:“胡適、陳獨秀之倫,盤踞京都,勢焰熏天。專以推鋤異己為事?!?但隔膜和齟齬在一般社會狀態(tài)下都不可能是常態(tài)的,常態(tài)的社會生活是正常交往和交流。不少研究者,將民國時期新舊文化之間的沖突描述為激烈沖突的過程,其實這種緊張和尖銳只存在于少數(shù)場合下,更為日常的情形是互相包容與共存。從前人留下的記錄上看,新舊文化人之間有著頻繁的往來,互相推重,在個人交往方面,新、舊文化人之間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新舊文化人生活于共同的歷史時空下,互相之間有著復雜的門生故舊等關系,其間沒有必然的鴻溝。新舊文人之間有共同的舞臺,共同的愛尚。無論新文學/文化還是舊文學/文化,其代表的精英分子,在掌握文化資本這一點來說是共同的。他們都是文化權(quán)力的擁有者,既有爭斗和不能相容的一面,也有惺惺相惜,互相吸引和推重的一面。白話文作為一種社會事業(yè),胡適等人為之鼓吹奔忙,與守舊勢力的斗爭也是勇猛尖銳的,但在私人的交往場合,是并不擺新文學家的架子。1918年,胡適給梁啟超的第一封信完全按照梁的行文習慣來寫的,這封信行文完全不脫古白話口吻,文言氣味很濃,可知在交往中,胡適等新文化人并不完全以文學革命所倡導的白話文為交游的書面用語的。文學革命之務求普及下層智識的目的,與其倡導者個人迎合上層文人的文筆趣味是并行不悖,而非截然分開的,以此可知歷史真實的復雜性。金毓黻曾說:“廿載以往,北都學者主以俗語易雅言,且以為治學之郵,風靡云涌,全國景從。而南都群彥則主除屏俗語,不捐雅言,著論闡明,比于諍友,于是有《學衡》雜志之刊行??际菚r與其役者多為本校史學科學系之諸師,吾無以名之,謂為史學之南派,以與北派之史學桴鼓相聞,亦可謂極一時之盛矣。今校長羅君治西史有聲,曾為北派學者之健將,嗣則來長吾校,將滿十年。向日以為分道揚鑣不可合為一軌者,今則共聚一堂,以收風雨商量之雅?!?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gòu)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97人妻碰免费视频| 亚洲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88久久综合 |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看黄色亚洲看黄色亚洲| 美女扒开腿露内裤免费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第一区| 极品少妇被后入内射视|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娇柔白嫩呻吟人妻尤物| 日韩中文字幕熟女人妻|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久草国产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传媒在线无码| 我想看久久久一级黄片| 精品无人码麻豆乱码1区2区|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瑜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那有一级内射黄片可以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