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普[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公共教學部,河南 南陽 473061]
意象作為中國詩歌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國古典文論和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范疇,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就“意象”本身而言,它是主體思想情感與外在物象的完美融合,“意”以“象”顯,“象”中蘊“意”。在文學作品中,由“意”、“象”到“意象”的生成,絕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而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或如雪融于水,倏然不見。中國崇尚天人合一的宇宙態(tài)度,人與自然物我同一,物與我在“寂然、悄然的直覺狀態(tài)中消融于渾然一體,顯示出物我難辨、彼此生成的一體化體認方式”。①這種思想使水意象中的“意”與“象”的交融過程變得撲朔迷離,難以辨析。《詩經·國風》中的水意象也同樣渾融之極,天然如一。然細細品讀,《國風》中水之“象”與水之“意”的融合途徑似也有規(guī)律可尋。具體來說,“意”與“象”的內部融合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在長期的文學觀照之下,很多物象都被人們衍生出很多寓意,如“山”以其高峻蘊含堅韌之意,“柳”以其飄拂蘊含別離之意,“萍”以其逐水而動蘊含身世飄零之感?!八币蚱渫庠谖锵筇攸c在《國風》中也被創(chuàng)作主體賦予了一定的意蘊。正是基于“水”之象的某些內涵與詩人表意的相似性,《國風》中的有些篇章便實現(xiàn)了“意”與“象”的融合?!吨苣稀りP雎》首章作者寫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女子采摘荇菜的專注與男子追求女子的堅決相一致,而水流的飄搖不定與男子求之不得具有了某種天然契合,以至于“寤寐思服”,甚至于“輾轉反側”。如果說《關雎》中“意”與“象”是在水的動態(tài)上取得一致的話,那么《周南·漢廣》中“意”與“象”的融合就是建立在了“水”的浩渺無際之上了: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水寬廣無邊,不可游過;游女遠在心之對岸,求之不得。水之物象上的寬廣與心之意想中的距離相似,故而詩人把“不可求思”之意寓在了“漢之廣矣”的“象”中。
“意”與“象”并非完全一致才能融合,甚至客觀物象的外在表性與主體情意間完全相反同樣可以結合成意象,“象”與“意”之間形成反襯,表意效果更加強烈?!秶L》中就有不少類似篇章?!墩倌稀そ秀帷肪褪瞧渲兄?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關于“汜”字,《毛傳》曰:“決復入為汜。”《集傳》注曰:“水決復入為汜,今江陵漢陽、安復之間蓋多有之?!痹S慎《說文解字》釋之為:“汜,水別復入水也,《詩》曰:‘江有汜?!雹趶埩?、康風琴作注的《詩經》在《江有汜》詩條下注釋則說:“汜,指長江的支流。”譯文中把“汜”解釋為倒流水。③不管古今對“汜”字的解釋如何,都與“之子歸,不我以”的表意相乖離。長江尚且有倒流水,負心男子卻離我而去,不需要我,女子被丈夫拋棄后內心的哀痛之“意”在“江有汜”的自然物象對比下顯得更為悲愴、凄楚。
《邶風·新臺》也屬此一類別,詩歌刺衛(wèi)宣公筑新臺強占兒媳的丑事,其詩曰:
新臺有,河水彌彌。燕婉之求,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袁愈 、唐莫堯《詩經全譯》注曰:“ :鮮明貌。彌彌:盛貌、水滿貌?!雹芎铀咸仙蠞q,新臺在水的映照下色彩鮮明;本想嫁得如意郎君,卻碰上丑似蛤蟆的漢子,女子失望之情與河水彌彌之貌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極富藝術性地諷刺了衛(wèi)宣公的淫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俗社會。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⑤周代禮俗十分盛行,《詩經·國風》自然嵌入了很多禮俗成分。聞一多對《國風》中的詩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詩經》的原始性詩歌特征之一,就是大量使用‘ 語’。例如‘:魚’是兩性間互稱對方的‘隱語’,‘釣魚’喻求偶‘,烹魚’喻取妻‘,水道’喻妻‘,水’喻夫?!雹挹w國華的《生殖崇拜文化論》中也認為,古代魚是象征情侶、配偶的。并且上溯認為,西安半坡氏族公社遺址出土的繪有魚紋的彩陶,乃是初民用于生殖祭禮“魚祭”的祭器。⑦正是由于《詩經》時代禮俗的普遍存在,故而《國風》中一些物象被賦予了一定的禮俗成分,表達出一定的意蘊?!墩倌稀ず伪?矣》即是如此: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尾章大意如下“:用啥魚線才能行?釣魚用絲做釣綸,那是齊侯的嬌女,也是平王的外孫?!痹娭幸葬烎~喻匹配,刺王姬出嫁車服奢侈。
《衛(wèi)風·碩人》寫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初適衛(wèi),國人稱贊她的美麗:
碩人其頎,衣錦 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匏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 鑣鑣,翟 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詩歌前三章極寫其身份高貴、容貌美麗及出行場面之宏大,第四章初寫河水盛大之貌,繼之寫捕魚所獲之多,最后寫從嫁盛飾之狀,以捕魚喻莊姜出嫁,同樣契合了“東周以來,‘魚’是代替匹配或‘情侶’的隱語,打魚釣魚是求偶的隱語”⑧。
如前所述,上古時期人們對水懷有恐懼心理,而渡水成功之后當然內心無比喜悅。又因上古時期,人多澤居,求婚約會多涉水而過,久而久之,人們在流水與求愛之間建立起了習慣性聯(lián)想,“意”與“象”因習慣而得以關聯(lián)。日本學者白川靜解釋渡水意象時說:“山川祭禮盛行于氏族社會,因為圣地的祭祀是開放性的祭典。它有古老的傳統(tǒng),也有眾神多姿多彩的傳說當做祭祀儀式的背景?!雹峒热簧酱ň行造`,那么渡水之意也就具有了指代性。且不談《匏有苦葉》中“深則厲,淺則揭”女子盼其情人早日娶她的急迫,《褰裳》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不顧生命危險渡水求愛的精神就著實令人感嘆。愛情與水緊密相連,涉水成了檢驗愛情忠貞程度的試劑。
從某些角度來看,客觀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決定的。同樣,外在物象也因主體情意的狀態(tài)而在主體內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投射結果。當主體心緒處于愉悅狀態(tài)時,客觀外物會被主體賦予“利己”色彩,正所謂“我看青山也含笑,青山看我亦如是”;當主體心緒處于惰性狀態(tài)時,周圍環(huán)境無形中被籠罩上了對立氛圍,正如常言所說“看什么都不順眼”?!对娊洝L》中的一些篇章也呈現(xiàn)出上述心物相應的情況。詩人內心被某種情緒所籠罩,恰與某一物象如水等相觸處,因為情感的遷移作用,物象被賦予了某種情意,“意”與“象”因心境而實現(xiàn)了融匯滲透,水意象得以生成。
《召南·行露》寫女子不為強暴所迫,自述己志,作此詩以絕其人,其詩曰:
厭 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首章詩人從道上露水寫起,引出為何不夙興夜寐、早早趕路?原因就在于道上露珠太多,難以行路。向熹《詩經詞典》“露”條目下注為“露水”。⑩《詩經全譯》釋《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 ”為“夜里下露露水寒,太陽不曬不會干”。綜上可以看出,“露”當指露水,屬于“水”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露在夜晚形成,遇陽則干。《行露》篇中女子被已有室家的男子所糾纏,該男子使用各種卑鄙手段毀其屋墉,甚至無端致女子訴訟入獄,以圖霸占。女子只好匆匆上路,連夜逃跑,道中見路旁露珠瑩瑩,想自己命運多舛,如露水般黑夜漫漫,不見朝陽,不禁悲從中來。在這里女子因心境傷悲而“移情”入“行露”,“意”與“象”因心境而融匯起來。
《詩經·國風》大多寫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況,不少詩篇表現(xiàn)的都是遭受不幸或者是愛情的求之不得而生的煩惱。當主人公愁腸百結之時,目睹“水”物象的柔順自在之態(tài),愁緒得到暫時排遣或轉移。不妨以《邶風·柏舟》為例,略作分析:
彼柏舟,亦 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寐辟有 。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詩歌描寫主人公在水上泛舟的情境。為何獨自駕舟出游,舊說分歧頗大,概之有三:君子失意,寡婦守志,婦人遭棄。余冠英先生據詩中“如匪浣衣”的比喻,認為從口吻來看適合于女子,并從“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推斷作者悲怨之由屬于家庭糾紛的可能性比較大。時至今日唐文等人仍堅持認為喻君子在朝失意,“因得罪小人,受盡侮辱”,?才憤而外出,泛舟解憂。不管該詩敘寫的是家庭悲劇還是宦海沉浮,主人公內心的孤獨愁苦的情緒卻是不需爭辯的。盡管主人公有高潔的志向和高貴的尊嚴,“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但群小的排擠和兄弟的隔膜使他苦不堪言,也擊碎了他的理想:“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惫湃嗽f一部《離騷》盡在《柏舟》,可見《柏舟》這種偉大的孤獨精神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傊魅斯罹w無法排遣,在精神幾近崩潰之時,獨駕一葉扁舟,在江河之上隨意漂流;漫漫長夜難以將息,心中似有萬千憂愁。何不借酒消愁?并非我無良酒。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消卻萬千煩憂?只會愁上加愁,不如獨自泛舟河上,遨游天下江湖,真有點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的味道。主人從失意郁悶到愁緒暫時得到宣泄,正是依靠泛舟即水物象的轉移結果。水上泛舟,水之浩渺無際、容蘊萬物與自我的渺小有限、心緒不平形成鮮明對比,在水物象中便消解了自我,憂愁頓時煙消云散而溶入無窮夜空。
《陳風·衡門》之“水”與《邶風·柏舟》似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寫道: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關于本詩,聞一多認為是一首情歌。釋“衡門”為城門名,認為橫門底下,如同城隅、城闕,是古時男女相會游息的地方。古代男女幽會之所,一般皆依山傍水,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懊谥笱蟆?含有此意。聞一多將“泌”釋之為“密”,是以今音推古義,似有牽強之處。一說這首詩的主旨是對貴族婚姻的藐視,大約依據二、三兩章得出此論。更有人認為是“沒落貴族的自我安慰之作”。?不論其主旨做何解釋,大約主人公心意的不能實現(xiàn)是可以感受得到的。雖然饑腸轆轆,但一睹“泌之洋洋”,所有饑餓與不快都被欣賞流水時的愉悅所替代,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整個世界。主人公之所以從饑變成“樂饑”,正是由于心之憂“意”被水之物“象”轉移、感染的緣故。
通過上述六種途徑,本來僅僅是物質意義上的水,被賦予了能夠表達、傳遞主人公情感思想的載體,形成了一個個具有不同表意功能的水意象,于是一幅幅畫面徐徐展開,一個個人物形象鮮活呈現(xiàn),眾多故事正被我們深情傾訴,《詩經·國風》水意象中“意”與“象”的融合過程也就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① 楊輝:《中西方審美意象論比較研究》,《喀什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2卷第4期。
②⑩ 向熹:《詩經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5頁,第281頁。
③ 張玲、康風琴:《詩經》,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頁。
④? 袁愈 、唐莫堯:《詩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頁,第169頁。
⑤ 劉志琴:《禮俗文化再研究》,《史學理論》2005年第1期。
⑥⑧ 聞一多:《說魚》,《邊疆人文》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1945年下半年。
⑦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頁。
⑨ 白川靜:《詩經的世界》,杜正勝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73頁。
? 何希凡:《〈詩經〉中的“水”與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學呈現(xiàn)》,見佘正松、周曉琳:《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