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筆頭條猶豫了許多日,最后決定,還是選擇《磧口棗事》。
這是李青松先生新作的一篇散文。
前些日子在北京,與梁衡先生一起喝茶,聊得都起了勁兒。話中說起他要和幾位作家一起到山西采風(fēng)的事兒,于是沒過幾天,在他們東奔西跑的空余,我們在太原又見了面。那次相聚,便有李青松。
送他幾本新刊,還發(fā)短信聊了幾句,他說要給雜志寄稿請我批評,我說編輯豈敢言批評事,只怕先生不來救濟(jì)呢。沒想著他很快就寄來一篇,隔了一日,又是一篇,也就是這篇《磧口棗事》。
把它放在頭條,文章自然是寫得好的。卻有些猶豫,因?yàn)檫€有一點(diǎn)兒自己作為編輯的私心在。
雜志的內(nèi)容或特色,在我看來,全在于一個“雜”字。剛出道做編輯,在《新作文》上我即執(zhí)此固念。有一點(diǎn)點(diǎn)機(jī)會,就鼓了勇氣,編些“無關(guān)”的“雜七雜八”文章。“歪打歪著”,興許正是應(yīng)了作文之功正在文章之外的道理吧,總是沒有惹出什么大的亂子來。來《名作欣賞》,大家云集,痛感閱世之淺武功之不濟(jì),只能埋頭,不斷讀書寫作以作補(bǔ)養(yǎng),可這“雜七雜八”的念頭,卻還總是飄在腦子里散不去。某次到韓石山先生家請事,他倒騰出來一摞摞近現(xiàn)代影印的期刊雜志讓我看,還說那會兒的雜志上是什么都有吶;還說雜志名和雜志的內(nèi)容根本就是兩回事兒。這下好,無意中得到鼓勵,便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按照過去的路子,青松先生此文當(dāng)是后出場的,也就是作為被“賞析”或“鑒定”的對象——經(jīng)過“評點(diǎn)”,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精彩,然后一個“附文”,大家一呼啦進(jìn)入。這個辦法其實(shí)也是好的,但若仔細(xì)想一想,如果能“首發(fā)”,而不僅僅是“附文”或“摘錄”,對于雜志或讀者,可能更會有一些特別的新鮮的感受。為什么《名作欣賞》就不能首發(fā),就不能刊發(fā)原創(chuàng)呢?這個問題雖然是簡單的,卻總還是絆了我們許久許久。
那今后的《名作欣賞》,是不是還要發(fā)“小說原創(chuàng)”、“詩歌原創(chuàng)”呢?這個問題,若按照上面的意思,我看是無須多說了。
好的散文難找,大概是因?yàn)楝F(xiàn)在我們對于文章還是太不講究的緣故。粗糙是普遍的。今人作文整體的無趣與粗劣確是一個必須承認(rèn)的事實(shí)。飯菜的精致與漂亮,一個地溝油便全給毀掉了。編輯總歸還是一個讀書人,哪怕“業(yè)余”,文章的好壞一般還是能夠看出的。許多篇手記里,我也經(jīng)??痛话雅u家的角色,說些文風(fēng)日下的風(fēng)涼話;說到雜志,尤其鄙棄那些論文化腔調(diào)的招搖。也是無奈。效果并沒有看出有多好。悵惘之余,便生了用“散文化”來代替“論文化”的理想。我想每一個讀者大概也和我一般,還是希望能多讀到一些平易、有趣、不乏識見的好文、妙文吧。這算是為雜志文風(fēng)的考量。
近讀劉緒源新作《今文淵源》,此書對散文 (白話散文)發(fā)展做了別有風(fēng)味的梳理、探討,雖重于史的考察、問題的辯駁,但從我們作文的角度看,也是頗富啟發(fā)意義的。郜元寶在《讀書》雜志的書評文章同樣精彩,可參照。
文章合為時而著。哪一種“談話風(fēng)”,能繞過個人身處的位置或時代呢?
這篇手記,拿青松先生文章,做了一個不怎么樣的“靶子”,也是一個編輯的無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