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青艷
通識教育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古希臘時代以培養(yǎng)貴族為目標的博雅教育和“七藝”課程。目前,各國學者對通識教育的涵義理解莫衷一是。我國學者李曼麗認為: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通識教育目標中的體現(xiàn)。1945年,哈佛大學一份專門研究通識教育的目標的《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書中就指出:美國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過分專門化傾向,應該加強學生學習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遺產,應該通過通識教育“幫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適當?shù)呐袛嗖^(qū)別不同的價值觀念?!?1977年,由哈佛大學校長博克任命的羅索斯基負責的工作組提交了一份《核心課程報告書》。該報告明確了哈佛大學的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養(yǎng)20世紀有教養(yǎng)的人。他必須具備素質之一就是“勤于思考道德與倫理問題,具有明智的判斷力,能做出恰當?shù)牡赖逻x擇”。2004年4月公布的《哈佛學院課程改革報告》提出教育目標也強調:“培養(yǎng)好奇的、反思性的、經過良好訓練的、有知識的、嚴謹?shù)摹⒂猩鐣熑胃械?、獨立的、質疑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家,他們有能力在全國和全球過著奉獻性的生活”。這些通識教育目標雖然說法各異,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倫理觀念和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和教育,顯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中的體現(xiàn)。一是通過明確而完善的正式通識教育課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內容涵蓋科學、人文、社會各領域,通過教給學生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能和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素質的訓練,讓學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現(xiàn)代生活。二是在豐富多樣的非正式通識教育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非正式的通識課程中設置了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等。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有的可以獲得學分,有的沒有學分,但是鼓勵學生參加,如學會組織;還有很多活動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如領導實習等。這與正式課程相互配合,共同達到育人目的。
最后,對學生考評中的體現(xiàn)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美國通識教育中公民教育的衡量標準,就是看能否培養(yǎng)出認同資本主義制度的“民主公民”。他們把訓練公民在政治參與中“做出明智決定”的技巧,作為評價其教育效果的側重點。普林斯頓大學就把評價優(yōu)秀學生的品行放在首位,賓西法尼亞大學也積極實施“領導者形象”的品德計劃等。這都充分表明他們考評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視。
首先,美國通識教育在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美國通識教育中滲透著厚重的人本精神,追求以人為中心,發(fā)展人,完善人,可以說,這也是不斷推動通識教育前進的動力。我們經過揚棄,可以大膽借鑒和汲取其思想精華,關注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把幫助學生獲得健康生活的素質放在首位。我們的教育既要使受教育者獲得謀取生存手段,還要使受教育者獲得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使這兩重目的得到完整統(tǒng)一,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其次,美國通識教育在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非常注重知識、能力、素質適時轉化和實際內化,并以教育實效的外顯形式(語言和行為)作為考評依據(jù)。在教育過程中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方式“灌輸”和“滲透”,可以達到學生思想上的初步認同。但是,它若沒有被及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行動,加以固化和內化,養(yǎng)成習慣,就會使原來激情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我們看到美國通過通識教育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推動知行轉化,注重教育中后期的鞏固和內化,把學生通過教育獲得的思想認同、產生的道德感情引導到學生行為品質的養(yǎng)成上來,并運用教育合力協(xié)助完成,最后對學生實際言行進行綜合考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相形之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著鞏固、內化和測評教育成果等關鍵性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或不同程度的忽視。
另外,許多學校都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起到陶冶人的作用。在美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來就不是某個部門,某些人的事,而是由全社會來共同承擔的工作。這種以主導教育方式和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與社會整體大環(huán)境熏陶相互協(xié)調,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值得我們汲取。
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一貫標榜自由,崇尚思想多元化的美國,也在不遺余力地“灌輸”、“滲透”資本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并非真正“自由”。通識教育內容雖涉及諸多學科及世界文明成果,但在其教育過程中依然有強調西方文明成果,極力抬高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地位和作用,貶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