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燕
文化作為宏觀概念幾乎無所不包,從文學、藝術(shù)、美術(shù)、音樂到社會團體的生活方式、習俗、價值、信仰等。這里所談的文化涵義是從其與語言的特定關系來界定的。本文從文化習得的基本特征,描述“文化習得”和“外語教學”結(jié)合對外語教學的積極作用。一種被社會成員所共識的文化知識體系對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也是外語教學與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
英國人類學家Sir Edward說: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nd mora1,1aw,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即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一門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的文化與社會,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tài),而且語言結(jié)構(gòu)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到目前為止,文化有超過200多種定義,最普遍的一種是文化是信仰、價值觀、風俗、行為的一個系統(tǒng),并且是所在社會成員與其他社會競爭的一種工具。語言是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符號系統(tǒng),他們與意義之間有一種任意的,約定俗成的關系,正因為如此,使得語言成為了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工具,語言的文化功能就具體體現(xiàn)在語法,句法,語義和語用等幾個層面上。為了說明這些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Brogger (1992)自創(chuàng)了文化句法學、文化詞素學、文化語義學和文化語用學等術(shù)語。在此我將分析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一)語音和文化
一般來說,字詞的發(fā)音與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文化沒有關系,(除少數(shù)象聲詞),但是,文化與語音之間的關系我們是不可否認的,因為每個人的發(fā)聲器官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發(fā)音,另外一種原因就是社會文化因素,發(fā)音會受到性別、年齡、職業(yè)、種族、地域、以及教育背景的影響。雖然種族隔離、歧視已經(jīng)從美國的法律中取消,但是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黑人和白人仍然是相對分離的,黑人常常被與犯罪,暴力聯(lián)系到一起,正是因為黑人和白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所以他們的發(fā)音、語法結(jié)構(gòu)差別很大。此外,教育背景也是影響一個人發(fā)音的主要因素。
(二)句法和文化
句法是用于一種語言規(guī)則,以及告訴我們怎么樣將不同的部分組成一個句子,這些系統(tǒng)和規(guī)則是語言運用的標準,這些語法規(guī)則也會受到這一語言群體思想文化的影響。Sapir-Whorf Hypothesis 在研究Hopi 民族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語法影響著人們對世界各種關系的感知,例如:下面四個英語句子都是用“that”引導賓語從句,沒有任何區(qū)別:第1,I see that it is red。第2,I see that it is new。第3a, I hear that it is red。第3b,I hear that it is new。
但是,在Hopi語言中分別有3個不同的可以代替例子中1,2,3a,3b中的that。根據(jù)Hopi語言中的語法規(guī)則,句子1是說話者自己感覺和所見做出的判斷,句子2是對信息資料所做出的結(jié)論,句子3則是對他人提供的信息做出的復述或報告, Hopi民族的這種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這樣的語法結(jié)構(gòu)。句法反應文化這點是不可忽視的,Brogger(1992)曾分析了里根總統(tǒng)1984年一篇演講的句法,“It is time to move forward again, time for America to take freedom’s next step. Let us unite tonight behind four great goals to keep America free, secure and at place in the eighties together. We can ensur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We can develop America’s next froniter. We can strengthen our traditional values. And we can….”演講中多個排比結(jié)構(gòu)的運用反映了里根總統(tǒng)的決心和重建自由繁榮的美國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語言的句法可以反應說話者的思想,外語教學也應該意識到句法和文化的聯(lián)系。
(三)詞匯與文化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英漢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單詞、短語、俗語等屬于都屬于詞匯的范疇。詞匯充分反應了一個語言群體的文化環(huán)境,價值觀和生活習俗,在美式英語中,有許多關于汽車的單詞,這反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和經(jīng)濟水平。Lado ( 1957)總結(jié)出了詞匯文化差異的三種情形:第一種,形式相同,意思不同,第二種,意思相同,形式不同,第三種,形式相同,意思相同,分布不同。這一模式可幫學生記住這些詞的文化意義和使用范圍。諺語和格言是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他們充分反應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通常諺語是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例如:“Bed is a medicine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等。 詞匯是文化最主要的載體,在外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詞匯中的文化內(nèi)涵應該在外語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鄧炎昌,劉潤清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的前言中指出:"熟悉有關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理論家們的見解說明了加強對所學外語國家文化的學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我國外語教學很久以來常關注單純的語言學習,忽視了對文化的了解。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日漸顯現(xiàn),因此,第二文化習得對外語教學的影響也日益變大。在練習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地進行中外文化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反差,記憶得更加深刻。例如,西方人對bat(蝙蝠)無好感,通常聯(lián)想到壞特征。英語中有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有眼無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fā)癡;異想天開),這也許因為吸血蝙蝠的緣故吧。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這些聯(lián)想很可能來自蝙蝠的名稱——“蝠”與“?!蓖?, 這一比較將幫助學生更容易的學習外語。同時,中外文化知識對比教學,就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東西方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具有扎實的基本功,這對當代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Brogger,F.C. Culture, language, text: culture studies with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 Oslo: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1992.
[2]Whorf, B. L. (a) A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 of thonking in primitive communities. In J.B.Carroll(ed),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Cambridge[M]. MA: MIT Press,1956.
[3]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