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悅 (平頂山學院音樂系 河南平頂山 467000)
傳統(tǒng)教育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師教學以教材講授為中心的模式。由于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21世紀的今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科學技術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水平。因此,創(chuàng)新、改革成為當代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主題,本文就新時代下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作一些探討。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音樂教學中,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教師應重視音樂的感受與鑒賞教學,遵循音樂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注重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聆聽、感受音樂入手,以探索音樂本質特征為出發(fā)點,去探索、發(fā)現(xiàn)音樂美,使每個學生獲得聽覺的美感和個人情感與心靈的體驗。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xiàn)具體發(fā)展目標的過程,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智慧、教學風格的綜合體現(xiàn)。
高校音樂課程的基本任務,不僅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音樂特長和特殊愛好,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此,課程內容“應該體現(xiàn)多樣性與可選擇性的特點”,教學的方法應把“普遍參與”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
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想象、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評價等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要遵循音樂教學基本規(guī)律,以音樂審美教育為核心的基本理念,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將以音樂審美教育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滲透在不同的模塊學習中。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氣質修養(yǎng)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yǎng)的標志之一,離開這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
首先,音樂是表現(xiàn)情感地藝術,欣賞者必須用自己曾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和情感去感知、體驗所聽到音樂音響。但是,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一些適合學生方法,音樂欣賞課可以喚起學生的美感共鳴,達到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目的。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它通過欣賞各種中外優(yōu)秀聲樂、器樂作品,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fā)展想象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了解民族音樂,接觸外國優(yōu)秀作品等,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
在音樂欣賞中,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首先來自于教師的語言。欣賞音樂之前,用抒情的語調和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樂曲的意境,為學生營造聯(lián)想的空間。當樂曲結束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談欣賞的感受。這時,學生的表述有的能比較貼切、生動,也有的比較直觀化,甚至有些零亂。由于受到老師開始敘述時的感染和啟發(fā),表述都會帶來些散文味。學生表述的同時,教師除了要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還要注意在這些表述里搜尋素材。當學生表述接近尾聲時,把這些素材組成一篇即興的散文,隨音樂朗讀。這樣,就把老師與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樂曲美感的體驗和感悟。
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有的教學活動中,都應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意識。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音樂與相關文化”,它們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學習領域,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但又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活動中,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來完成。音樂課的課外資源很豐富,有廣播、電視、電影、磁帶、CD、網絡等,教師要具有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在課堂內外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與他人的音樂交流,積極參與社會音樂活動。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是隨“具體的學生”而來,它將“具體的學生”引入教育殿堂。
此外,還要突出音樂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綜合性,尤其要關注學生對音樂風格的把握和對音樂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樂教學的聽覺藝術特征,遵循教學的情感性、體驗性、實踐性、愉悅性、審美性等原則,注重音樂的體驗性,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突出“以人為本”,注重音樂教學的實踐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在課程開發(fā)中的地位,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把人的主動發(fā)展視為重要目標,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努力尋找“人文性”與“探究性”的有機結合點。
音樂教師應努力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yōu)點為音樂教學服務。把電腦、多媒體運用于音樂教學,通過直觀化、形象化的視覺感知,增強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學生可以得到更加強烈的情感體驗,進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軟件及自制的課件來豐富課堂形式,從聽覺、視覺著手,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獲得真切而深刻的審美體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傊處?要充分發(fā)揮和利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漸漸體悟到,僅從音樂去談音樂,路便越走越窄。生活的豐富多彩賦予了音樂復雜而多樣的表現(xiàn)方式,我們如果不能調動學生認知世界的多種潛能,學生就會對世界的認識產生片面性,就會缺乏豐富的情感,他們眼中的世界就是單一而無生命的陳列。音樂雖然是聽覺藝術,但只把音樂局限于聽覺審美的界面,音樂就無法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換言之,聽覺只是音樂作用于人的最直接最表層的因素,而本質上,音樂藝術審美的豐富性在于通過聽覺能夠刺激起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于是音樂便給人們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立體世界。這樣的認識使我們加深了對音樂本質的理解,因此,我們要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改革,使音樂表現(xiàn)世界的豐富性得到全面而完美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