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建華 (浙江省湖州市群眾藝術館 浙江湖州 313000)
如今現代生活中,攝影作為一門大眾文化,人人擁有相機已不是時尚。通過相機真實地再現自然和記錄生活情趣的瞬間藝術,越來越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同時也以不同的觀點、角度來審視和品味攝影藝術作品。
一切藝術作品都以客觀現象的真實為原型,表現出典型創(chuàng)造的藝術規(guī)律。攝影藝術也不例外,攝影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性;“瞬間藝術”它以客觀事物的真實為寫照。但卻又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主義翻版,說它是客觀的,因為,這個瞬間不是攝影作者憑空想象、捏造出來的。而是通過正確世界觀和藝術觀的指導,用恰當而準確的攝影藝術語言來表達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感受。
所以,每個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風格、形式和內客都有所不同,但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一致的。都在運用相機的功能來拍攝現實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尋找別人尚未發(fā)現的事物。利用各種攝影元素,來揭示蘊藏于生活之中的真諦及奧妙,來告訴觀賞者尚未覺察的某些生活意義的視覺畫面。說它是主觀的,是因為這個瞬間是靠無數客觀事物的存在,通過作者精密構思、藝術處理、集中概括、提煉而再現。在表現這種藝術的瞬間中,需用作者的明銳眼光看事物,以正確的創(chuàng)作思想為指導,去把握生活中適合攝影表現的事物——予人啟發(fā)。引人向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凝聚出一個具有深刻寓意的主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深邃、完美、新穎藝術境界的作品來。曾記得;美國攝影家邁克·韋爾所拍攝的《烏干達旱災》這幅作品,就很引人入勝。作者僅通過一只豐滿的白手托起一只骨瘦如柴的小黑手,這一典型形象的特寫,讓人們想象到大自然干旱帶來的大災難。這幅作品以巧妙的手法,將生活中現象與本質,以有限與無限的對立關系統一起來。筒潔的畫面形象卻包含著深刻的涵意,能使觀眾思考作出深入的理解和判斷。從這個生動的片段中,反映出攝影創(chuàng)作絕不是隨便按動一下快門,一幅作品就誕生了。而是需要有所選擇,通過典型現象的描繪,揭示出事物所蘊含的本質意義和它的必然聯系。
我們知道,美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體,它是以一定的社會內容、物質形態(tài)的具體對象為基礎,具有明顯的客觀屬性。但選擇其決定性的瞬間,卻完全由作者的主觀認識和平常的生活積累所決定。強調什么,突出什么,鏡頭的高低、俯仰、遠近、特寫的運用都無不體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觀點。我們已不難看出,攝影作品的品位,與作者對客觀生活的理解、體驗深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副優(yōu)秀的藝術攝影作品,往往就在于不容易發(fā)現而最終被發(fā)現的東西。如果缺乏上述這種攝影創(chuàng)作所必備的主觀條件,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拘泥于簡單的反映,結果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乏味,缺乏生命力。人們說的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思想就是一切藝術作品的靈魂,一點沒錯。我們都生存在具體的生活情節(jié)中,攝影作者的任何感受都源于自己具體的生活過程。具體的現實生活感受左右著攝影作者的創(chuàng)作,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利用各種手法以表達“自感情節(jié)”的攝影作品也不少,表現非情節(jié)方式的作品。在不離開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況下,作者必須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場景中去,感受著正常規(guī)律的生活。尋找著具有個性化的藝術思維方式與表現手法,在情節(jié)化和表現形式基礎上來一個飛躍。作者在表現“自感情節(jié)”作品時,必須更具有豐厚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具有深刻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敏銳的思想。請看;攝影家李英杰早期拍攝的作品《稻子與稗子》簡潔的畫面上,只有一株低垂著的稻穗和一棵高昂著的稗子。單從景物本身來講并無多大意義,但好就好在作者借助這一單純的景物。通過“自感情節(jié)”將主、客情景二者交融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個帶有哲理性主題與普遍意義的生活現象;即腹中空空的人們往往自命不凡,而真才實學的人恰恰樸素謙虛。寥寥數‘筆’給作品創(chuàng)作了深邃的意境,大有“畫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任何一幅具有較高藝術品位的作品必須具有美的形式,它的“實”和“虛”是作者經過精心選擇后構思定格的,它應該以形式的美感來吸引人們的眼球。借助藝術形式、通過美的欣賞、促進觀眾的思考、悟出作品的內涵。老攝影家黃翔拍攝的《十月的螃蟹》就是利用了畫中的螃蟹、茅臺酒、秋菊等物品。經過一番構思,反映出當時慶賀粉碎“四人幫”的喜悅心情的藝術佳作??梢?,“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突破”,使作品包孕著豐富的心理內涵與理性認識,在藝術表達的方式上具有深刻的容量和形式的美感。通過攝影作品的“自感情節(jié)”的欣賞過程,人們即欣賞了作品,同時也看到了自身認識的飛躍。自身的復雜、豐富、獲得了意識和情感上的升華。溝通了作者與觀者情感融會的渠道,從而收到了其較好的藝術效益。藝術家巴甫洛夫說;“富于感情思維的人,每件藝術作品的誕生,都是由藝術家被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所感動”,首先獲得美的享受,產生創(chuàng)作激情,并從自己的審美理想出發(fā)來從事反映現實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攝影作者也不例外,遵循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利用手中的創(chuàng)作工具和他的攝影照片,來抒發(fā)感受,使其產生美的情感共鳴。
藝術大師羅丹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盡管人們在各種影展以及攝影雜志中看到過不少的精良作品。也可以給人以美感,但不能產生人們情感上的變化,看后容易遺忘,這就在于這些形象無性格可言,也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形象。那么什么是藝術形象?是從審美理想出發(fā),通過具體直接感知的形象來高度概括現實的重要方式。美國攝影作品《失業(yè)》把重點放在環(huán)境上,大霧和港灣,巨輪被迫停止遠航,失業(yè)者邁著沉重的步伐。盡管你看到是失業(yè)者的背影,但你已被這茫然的氣氛所感染。是呀,這位失業(yè)者將去何處?人們通過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去認識藝術、認識世界。有性格的形象才能稱得上是藝術形象,形象的性格刻畫得越深刻,帶給觀眾的情感就越深切,藝術的感染力就越強。
攝影藝術作品的品位,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強弱有關,與作者捕捉生活的能力和自身藝術修養(yǎng)有關,也與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想感情有著重大的內在關系。充分體現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才能。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我們一些攝影的同行們在一起常會聽到有人面對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時發(fā)出的嘆息;“這地方我也去過,為什么我沒有發(fā)現”或者“當時我也在場,怎么我就沒有注意到”。對了,一幅攝影藝術作品除了技術原因外,感情因素起了作用,這是主要的。“天才在于勤奮”,尤其適于我們廣大的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從攝影表現對象的特殊性來講,可以說“攝影創(chuàng)作是在路上完成的”。這所謂“路”,其實就是客觀世界變革發(fā)展的過程,只有在這條路上刻苦探索、反復實踐,才能不斷從審美感受中完善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提高對美的表現技能。正如;文學家對語言的掌握、書法家對筆墨紙硯的駕馭一樣,具有長期性、漸進性。攝影作者只有擴大自己思想和藝術修養(yǎng)的范圍,在新的藝術信息中不斷吸儲,提高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和認識能力,才能從中發(fā)現前人所不曾發(fā)現的美,創(chuàng)作出品位較高的攝影之大作。
[1]羅賓.喬治.科林伍徳.藝術原理.p258.
[2]聞丹青.退步集.p8.
[3]貢布里希.圖像與眼睛.p125.
[4]托馬期.門羅美.藝術.時代從刊.p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