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 (咸寧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 湖北咸寧 430071)
繪畫形式主要有具象與非具象兩種——蒙德里安認為還存在介于具象形式和非具象形式之間的中立形式[1]。具象形式的主要表現手法是寫實,即以客觀對象為基礎,以現實為依據的表現手法。其主要特點是不論其以何種面貌展示出來,其形象是可辨識的。非具象形式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抽象(通常以抽象形式代指非具象形式),即以主觀感受、認識、想象等為基礎的表現手法。其主要特點是畫面的結構和面貌完全是畫家創(chuàng)造的,其形象往往難以被現實的眼光認識和理解。因此,人們通常比較容易接受具象形式的繪畫,而對抽象形式的繪畫缺乏認識。本文旨在一探抽象形式的究竟,以期能認識和接近抽象美。
首先,必須清楚抽象只是一種表現手法,它本身不是一種畫法,更不是一個畫種。畢加索曾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抽象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的論題是抽象美的認識,而不是抽象畫的認識。
抽象絕非粗像,也不等同于似像非像,可以說它根本不像,不像任何現實的形象。繪畫里的抽象是對現實的提煉和升華,并且這種提煉和升華完全取決與畫家個人的主觀情感、意志和認知。這也是它不容易被理解和欣賞的原因。那究竟什么是抽象,怎樣認識抽象美,就此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抽象是人類思考和認識的一種獨有方式。正因為它人類才從動物的行列里走了出來,才創(chuàng)造出人類的文明。從人類第一次制作工具開始,人類就學會了抽象。把天然的石頭打制成圓形或方形的石器的過程就是原理性抽象的創(chuàng)造過程。并由此演繹出表征性抽象的幾何形,這就是抽象形式的起源。由于長期的使用和制造工具,從而在情感上漸漸對這種形式產生好感,這種好感就是美感的發(fā)端。幾何形這種抽象形式后來被廣泛運用于裝飾當中就是典型的例證,它標志著人類最初的對抽象美的認識。原始的服裝、壁畫、建筑等形式的出現也都是諸如此類的創(chuàng)造。
人類在創(chuàng)造這些抽象形式的過程中也逐漸掌握了抽象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法,這樣更加提高了人類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技能。這種提高最終表現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原始符號和文字。文字和符號作為一種成體系的、有邏輯的抽象形式的出現是抽象形式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文字形式的變化和發(fā)展就是抽象形式的變化和發(fā)展,對文字的審美認識就是對抽象美的認識。
任何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新事物,在剛問世的時候其形式都是抽象的。例如燈泡、汽車、電扇等,它們剛被發(fā)明出來的時候,沒人知道那是什么,它們的形象是抽象的。但隨著對其逐漸的認識和了解,人們漸漸認識了它們,其形象就變得具象起來。這些抽象形式最后都變成了具象形式。具象形式因此得以發(fā)展和豐富,同時又為新的抽象形式的創(chuàng)造提供依據和參考。
所有這些形式,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都走進了繪畫。繪畫把所有這些現實的形式作為參照,重新創(chuàng)造出新的畫面的形式,并賦予其美的表現。
實際上,任何畫面形式都是抽象的。所有畫面上的形式都不是對象本身,即便是超寫實繪畫,因為無論如何它所表現的也只是對象一個角度的表象,這種形式根本上都是抽象的。對于觀察角度和表現對象的選擇取舍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美術的創(chuàng)造都是從觀看開始的。觀看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需要某種努力[2]。這種努力就是對客觀現實本質的把握,這種把握需要對現實的提煉和升華,而這個提煉和升華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
觀眾是以畫家選定的角度和內容來了解“真實”的。所以畢加索說繪畫是一種欺騙,但這種欺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本質。繪畫不應只是畫看到的事物,而應是畫所認識和感受的事物。繪畫的意義不是在于對現實的完美再現,而是對現實“真實”的表現。為了更“真實”的表現事物的本質,單純的表現客觀物象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抽象形式的創(chuàng)造與表現。
為了研究的需要,習慣把形式分為具象與抽象兩種。相比具象形式而言,抽象形式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更加自由。它擺脫了客觀對象和現實的束縛,以主觀情感、認識和想象獨立創(chuàng)造畫面形象,繪畫因此得以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是,這不意味著它脫離現實,它仍舊與客觀世界保持著本質的內在聯系。所有的抽象形式仍舊是對客觀世界觀察和感受的結果,它都不同程度的投射著現實的影子。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自己時代的孩子,它常常還是我們感情的母親[3]。
感情是抽象的,抽象形式無疑是最適合表達感情的表現形式。通過抽象形式、色彩、筆法、材料這一系列的手段多層次的展現畫家自身豐富的感情和體驗。書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書法家正是通過這些手段表達出內容之外的情感和精神的。
抽象形式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必須以特定的主題和內容為基礎才是美的,才能被認識和欣賞。正如對文字和符號的抽象美的認識一樣。一種抽象形式只能存在于它所在的那幅畫當中。它應是為了表現那幅畫的主題和內容而被創(chuàng)造的,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正如書法作品中的每一個字只能在那幅字中存在,如果把它摳下來粘在其他的作品上是行不通的。
對抽象美的認識需要了解畫家本人,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和情感,而不僅是單純的停留在畫面的形式上。畫家也并非每幅作品都是“真實”感人的,也只有是他傾注情感和內心去表現的作品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以抽象形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繪畫更是如此,如若不然,就沒有任何價值,也沒有抽象美可言,當然也無法被欣賞和認識。
繪畫本沒有具象和抽象之分,畫面上的任何形式都是自發(fā)的、自現的、發(fā)之內心的。任何刻意創(chuàng)造的形式都是丑的,是矯揉造作。繪畫必須真誠。抽象美也并非諱莫如深,只是現實的浮躁蒙蔽了心靈的眼睛,遺失了最原始的本能和沖動。
[1] 蒙德里安.造型藝術與純造型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馬蒂斯.用兒童的眼睛看生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