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 明 申秀琴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0級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225)
青花瓷是我國陶瓷文化的傳統(tǒng)精髓,水墨畫亦是傳統(tǒng)藝術中的不朽瑰寶。寫意青花與水墨畫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所崇尚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美學理想。在技巧上兩者都是利用單色來表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變化,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水墨畫講究 “墨即是色”。夏瑛在《青花的裝飾藝術及藝術特點》 的文章中指出 “青花瓷是通過運用單一的藍白對比、線面和紋樣裝飾來表現(xiàn)純凈、樸素、鮮明、大方的藝術效果與質感美,同樣給予了青花明快、清新、大方等藝術特點” 。①
林霖在《墨韻陶緣—從中國畫觀察陶瓷繪畫的變遷》的文章中指出“陶瓷繪畫與中國畫根出同源,以陶瓷裝飾為主要手段,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陶瓷藝術?!薄"谇嗷ù傻徘逵牡莫毺刭|感,正是源于青花色料的與眾不同。利用此種特殊色料再吸收水墨畫的筆墨技巧,創(chuàng)造了“分水法”, 形成了獨特的寫意青花藝術,。正是融入了水墨畫的“墨分五色”的繪畫語言─ “黑、干、濕、濃、淡”而產生了寫意青花的“頭濃、二濃、正濃、正淡、影淡”,即青花“料分五色”。繪畫畫工具上兩者都是用毛筆,朱裕萍在《青花瓷的繪畫筆法》的文章中指出“青花瓷的鈷料之性能、濃淡筆墨韻律都具有毛筆繪畫的特質,青花瓷的圖案紋飾和傳統(tǒng)中國畫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青花的繪畫內容和繪畫筆法是相互適應和同步發(fā)展的”。③
明嘉靖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書》華中“回青”云:“回青純,則色散而不收;石青中加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兩加石青一錢,謂之上青華物,四六分加謂之中青?!星嘤靡栽O色華博,則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逼渲?“設色”“華中混水”即現(xiàn)代的“分水”,“分水法”是指通過在青花瓷畫吸收了國畫中的“暈染法”,進行國畫中的渲染而產生多層次的濃淡變化。首先是因為青花瓷的顏料有暈散的特征,而蘇麻離青是最為明顯的。其暈散猶如墨汁滴在宣紙上,但是又因為青花瓷這種材料又跟宣紙不同,所以在吸收水墨畫技巧的同時需要掌握更多的青花繪制技巧,難度更大。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間,青花瓷畫創(chuàng)造出“分水法”,康熙時,通過吸收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技巧匠師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分水技巧,分水技法才完全成熟,達到了“料分五色” 。上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青花大王”王步借鑒中國水墨畫大潑墨技法大片分水創(chuàng)作青花,以青花料為墨,大膽采用灑注青花料色的分水方法,極大的拓展了青花瓷繪畫的藝術表現(xiàn)空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社會繼續(xù)煥發(fā)流光溢彩的成功典范。
寫意青花不僅借鑒了水墨畫的“墨分五彩”的技巧而使青花藝術自身發(fā)展了“料分五色”的獨特審美特征,對筆情墨趣的追求使得寫意青花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寫意青花,必然同水墨一樣,追求畫面的“雅”和意境的美。藍花的青花裝飾藝術本身就具備淡雅清新的特征,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青花瓷之所以受到歷來文人的鐘愛不僅因為它本身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尤為重要的是青花瓷畫正如幅幅中國水墨畫,畫面的意境是文人畫的最本質的追求。王步運用嫻熟的青花繪制技巧和中國文人畫之間的巧妙結合,如他筆下的古松,形態(tài)多變,料色深淺豐富,濃淡相宜,古松的蒼拙之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爱敶嗷ù笸酢秉S賣九認為國畫的練習影響的是青花創(chuàng)作中“意”的一面,他認為“國畫講求氣韻神妙,青花講究蒼潤、沉雄、沖和、淡逸,這都是相通的?!秉S賣九的《君子之風》,點線面結合,更為突出的是利用青花分水法產生的濃淡干濕的變化,使得畫面層次豐富,韻味濃厚,意境優(yōu)美。正因如此,他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分水青花和國畫創(chuàng)作的。
結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筆墨”作為文人畫主要特征之一,其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青花瓷寫意畫繪制技法中“料分五色”亦在單色中追求豐富的濃淡變化。而且寫意青花同時具有繪畫的意境美,二者的有機融合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藝術中源遠流長的寫意的美學傳統(tǒng)。
注釋:
①夏瑛.青花的裝飾藝術及藝術特點.景德鎮(zhèn)陶瓷.2007(06):20.
②林霖.墨韻陶緣-從中國畫觀察陶瓷繪畫的變遷.中國陶瓷.2006(10):28.
③朱裕萍.青花瓷的繪畫筆法.上海工藝美術.200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