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未 路統(tǒng)潔(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2)
2009年,由龔琳娜演唱的歌曲《忐忑》榮獲歐洲“聆聽世界音樂”最佳演唱大獎。但是這首歌曲直到2010年在北京新春音樂會上的公開亮相,才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隨后便迅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同時這首歌曲在網(wǎng)上被網(wǎng)友稱之為“神曲”。接下來網(wǎng)友對之瘋狂的傳播,各大媒體也實時的對它進行報道,甚至許多一線明星都爭先的去模仿……那么這樣一首曲風古怪,沒有歌詞的歌曲,究竟為何一公開出現(xiàn)便如此吸引大眾的興趣并迅速走紅?這一現(xiàn)象是否說明了大眾的審美趣味發(fā)生了新的變遷?而這些變遷又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正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任何一種事物,無論它有多么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如果不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的需要而不斷的自我創(chuàng)新和改變,那就難免會被大眾漸漸的遺忘甚至慢慢走向消亡。音樂也是如此,一首新的歌曲能夠受到大眾的關注并且迅速走紅,必然與它自身的特點和這個時代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民族音樂都是在不斷的變化更新中前進的,音樂只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更加吸引大眾的關注并滿足大眾對音樂的需求。歌曲《忐忑》的出現(xiàn)如此吸引大眾的目光,也正是由于歌曲自身的新穎體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吸引力。這首歌的曲作者是一位德國作曲家,是以中國的民族樂器笙、笛、揚琴以及西方樂器大提琴為伴奏樂器,其演唱特點則是融合了老生、老旦、花旦、黑頭等多種音色。這些都使得這首歌曲與其他歌曲與眾不同。此外,與以往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不同的是,歌曲并不是加入了中國經(jīng)典戲曲選段,而是采用了中國戲曲的傳統(tǒng)唱腔,使用了中國戲曲鑼鼓經(jīng)作為唱詞。由于這些唱詞并沒有一般歌曲中的歌詞所帶有的指意性,所以《忐忑》唱詞便被一部分人解釋成了“無歌詞”,也恰恰因為它是“無歌詞”給了大眾更多的想象空間,于是就有人根據(jù)歌曲的發(fā)音而翻譯出來了所謂的“歌詞”,這樣一來更加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成為了其走紅的原因之一。
《忐忑》這首歌曲在2010年迅速走紅正是與當今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2005年,同年由歌手龔琳娜在中央民族音樂廳舉辦的現(xiàn)代作品音樂會上演唱,由于當時面對的大多數(shù)是音樂專業(yè)人士,所以此歌曲并沒有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直到2010年這首歌在北京新春音樂會上亮相后,才引起了大眾對它的關注,緊接著此歌又被湖南衛(wèi)視選入跨年演唱會曲目,并在演唱會的黃金時段演唱,促使此歌曲迅速躥紅。同時這首歌曲的視頻被網(wǎng)友放在網(wǎng)上之后,便被各大門戶網(wǎng)站競相掛在首頁,使歌曲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點擊率已超過百萬。由此可見,《忐忑》的迅速躥紅是與當今大眾媒體傳播力度不可分割的。
所謂的審美趣味是指人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富有感情的、帶有傾向性的愛好志趣。在全球進入了一個創(chuàng)意性時代的同時,中國社會同樣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社會的進步允許人們標新立異,張揚自己的個性,鼓勵人們能夠創(chuàng)新。那么音樂也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因為只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滿足新時代大眾的需求。當人們聽多了一種音樂時,耳朵必然會產(chǎn)生疲勞,因而很自然的就會被新出現(xiàn)的音樂所吸引。歌曲《忐忑》的音樂形式人們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當人們聽到這首歌曲時,內(nèi)心對之產(chǎn)生了好奇,所以這首歌也就自然而然的吸引了聽眾,同時引起了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如上所述,《忐忑》之所以能夠迅速走紅,除了與其自身特點和大眾傳媒的影響有關,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與大眾自身的審美趣味變遷有關。
大眾審美趣味所追求的娛樂性不僅僅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也是人們從內(nèi)心深處釋放出來的審美體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時代迅速的變遷,而發(fā)達的大眾媒介則指引著大眾審美走向娛樂化,于是大眾在某種虛構的他人生活中獲得指引,其中之一就是在明星五光十色的生活引導下大眾獲得自身的滿足,而相似的時尚生活的表達,在通過媒體的強勢誘導,就會成為一直的追求,上升為一致的趣味。就像《忐忑》在走紅之后被明星杜汶澤翻唱,歌后王菲也表示此歌曲引起了的她的翻唱欲,這些無疑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并成為人們繁忙的工作之余討論的話題,同時也加速了此歌曲的流傳速度。大眾審美趣味的娛樂化傾向不僅與大眾審美心理需求有關,而且與我們的社會生活轉變有關。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這使人們長期生活在緊張和壓力中,就自然會渴望在精神上獲得放松,因此帶有娛樂功能的音樂作品則會更加受到大眾的關注。
《忐忑》的走紅不僅僅與歌曲自身的吸引力有關,而且還與大眾追求時尚的內(nèi)心活動有關。時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滿足了社會調(diào)適的需要;它把個人引向每個人行進的道路,它提供一種把個人行為變成模板的普遍規(guī)則。但同時他又滿足了對差異性、變化、個性化的要求。時尚的這種特征,符合了當今時代的審美心理需求,而從眾心理則是時尚現(xiàn)象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蛟S有些人剛開始并不關注《忐忑》這首歌曲,甚至不知道這首歌,但是歌曲自從被搬上熒幕后,各大媒體爭先的對它進行追蹤報道,使得人人都在談論它,因此原本不知道的那部分人也開始關注這首歌曲,并把這樣的行為看作是一種時尚。歌曲《忐忑》滿足了人們追求時尚的心理需求,使它成為了大眾所關注和討論的對象。
大眾審美趣味的時尚化、娛樂化一方面提高了審美鑒賞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眾盲目的跟風、追從?!鹅分詴诙虝r間迅速走紅,是由于它滿足了當代大眾求新的需要,給大眾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讓不管是懂音樂還是不懂音樂人,都有去欣賞它的欲望。然而與此同時也隨之使部分大眾出現(xiàn)了盲目從眾的現(xiàn)象。盲目的跟從很容易阻礙人們對于美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追求。歌曲《忐忑》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了向大眾展現(xiàn)一種新的,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注重聲音與靈魂的接軌,主張用聲音唱響靈魂。然而這樣的初衷似乎在歌曲的迅速走紅熱潮中已被人們所遺忘,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對歌曲各種各樣的模仿表演甚至是網(wǎng)絡惡搞,忽略了它其實是一部音樂作品,所以大部人并不是因為真正的了解這首歌曲而去關注它的,而這首歌曲的走紅也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喜歡它,因為畢竟還是有很多人比較鐘情于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總之,我們應該在喧鬧的娛樂熱潮之中做出理性思考,提高自身的審美趣味,只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作品,深一步的理解“美”,才能夠對它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避免盲目的從眾。同時,筆者認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除了要體現(xiàn)自己的情感之外,也要圍繞著大眾的審美趣味而進行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大眾所喜歡的音樂作品。
[1]王利娟.大眾審美情趣影響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2]袁夢雅.當今媒體特點及其對大眾審美影響初探[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9.
[3]蘇知花.大眾審美趣味流變與圖書出版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