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茹
人文素質(zhì)教育是二十一世紀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迫切關注的問題,也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各所院校結(jié)合自己的辦學定位、教育特色和對“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理工科院校通過“素質(zhì)拓展課”的開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專業(yè)知識以外的人文學科知識。那么,如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又如何呢?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筆者反思了現(xiàn)代大學生不容樂觀的人文精神現(xiàn)狀,認為“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尤其對理工科的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人文類課程比較少,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無疑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學是一種最優(yōu)美燦爛的語言形式,一種最純粹的語言藝術(shù)。在理工科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英美文學教育無疑可給學生帶來很好的文學教化,提高文學修養(yǎng)。將文學素材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加強語言技能的訓練,也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豐富和完善其人文素質(zhì)。文學作品提供了廣泛、細微的詞匯用法實例和復雜精確的語法現(xiàn)象,學生通過欣賞文學作品能夠提高英語語言技能,還能加深對英語及英語語言國家思維方式的理解,提高其對英語的領悟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增進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學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文學作品隱含著某種文化下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對其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的評判。文學作品往往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以及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向讀者再現(xiàn)了特定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學生通過學習英美文學便能接觸到西方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評判標準,從而更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和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學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目標,文學欣賞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文學作品欣賞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提升。讀者在藝術(shù)享受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道德教育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思想和精神風貌都受到了影響,心靈受到了陶冶,同時受到了藝術(shù)的熏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凝聚著人類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對人生價值的深切關懷。因而,不難看出文學的道德教化功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對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接觸到的人文學科課程較少,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無疑應該在對理工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方面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鑒于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嵌入英美文學教育的確是素質(zhì)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申請到《嵌入英美文學的大學英語教學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后,項目組成員首先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英美文學在這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論證了文學是提高英語語言水平,是素質(zhì)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其次,我們探索出了將英美文學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和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的具體教學方法,并付諸于實踐。在此,筆者將與同行分享我們踐行的教學方法與效果。
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是我們這項研究有別于其他文學教育的特點。我們希望每一名理工科學生都能夠以必修課的形式學習文學,達到以文學修養(yǎng)來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但目前英美文學作為理工科學生的必修課還不現(xiàn)實,因而我們探討如何在大學英語這門必修課中滲透文學教育。由于受到諸如課時少,文學作品復雜難懂等因素的制約,我們利用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精讀、泛讀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學作品來向?qū)W生講授文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因為這些素材中的文學作品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更接近理工科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會讓他們因為語言難懂而對文學作品失去興趣。在我校所使用的《新版大學英語》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本身就是文學作品,或者有些課文中提及了某些文學名著,我們充分利用了這些素材,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語言相對簡單的著作,課堂上講解相應的文學文化知識。例如,the Freedom Giver這篇課文中提到了美國女作家比徹·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我們就利用它作為素材,進行了一堂文學課的教育。再如,《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中有一篇課文就是著名短篇小說作家歐亨利的the Last Leaf,利用這篇課文,我們設計了一堂集文學作品欣賞,文學知識學習,以及有關生命的價值討論為一體的英語課。除了利用現(xiàn)有教材之外,我們也選擇了一些可讀性強、代表性強、趣味性強、語言相對簡單的作品作為教學內(nèi)容。
The Last Leaf是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主題涉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思考,對他人生命意義的關注。在此,筆者想通過這一課的教學過程與各位同行交流將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jié)合,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相結(jié)合的教學實踐。
第一步,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搜索有關歐亨利的資料,包括作者生平,寫作風格,代表作等。教師事先收集好相關資料,制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
第二步,課堂討論有關歐亨利的背景,寫作風格,和代表作,教師補充和總結(jié)。并推薦學生課后閱讀歐亨利的其他短篇小說,如《麥琪的禮物》和《警察與贊美詩》。
第三步,學生自主閱讀這篇小說,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尋找貫穿小說始終的幾條線索。例如,醫(yī)生的三次來訪;老畫家的“masterpiece”;soup等。要求學生記錄文章中的語言難點和問題。
第四步,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講解語言點及小說的寫作風格和特點。讓學生了解歐亨利的短片小說的兩大特點,“出乎意料的結(jié)尾”和“曲折的情節(jié)”。
第五步,課后討論,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討論小說的主題,其中主題之一就是“不要放棄生命”,以此揚起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珍惜;結(jié)合目前一些年輕學生鬧自殺,輕視生命這一現(xiàn)象讓學生展開對生命價值的討論,激起生活的熱情,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討論是以英語形式展開的。
第六步,就“生命的意義”這一主題在學生中舉行了課外英語演講比賽。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了解了歐亨利小說的特點,學習欣賞了更多優(yōu)美的語言,而且通過對主題的討論以及演講比賽的活動讓他們重新認真的審視和思考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許多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
在將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相結(jié)合的過程中,我們從理論上論證了實行英美文學教育在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方面不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并且把它踐行于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樣的一種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表現(xiàn)出了較大的興趣,因為學生的到課率提高了,課堂參與頻繁了,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了課內(nèi)外的教學活動。因而,我們認為以英美文學教育來促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1]程愛民.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
[2]顧明遠編.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3]向珺.《紅樓夢》與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M].華中師范大學,2006.
[4]范誼,芮渝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nèi)涵與層次定[J].外國文學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