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交往和溝通,是施教者對受教者的一種感化和示范,并引導受教者自行完成一種對自我的超越。器樂教育的本質樂師是以固定的樂器作為物質載體,以樂器演奏技巧和旋律樂理為技術紐帶,引導受教育者通過對樂器演奏技巧的熟練掌握,進而實現對器樂演奏和創(chuàng)作的感悟和領會,最終通過樂器來實現對自身音樂素養(yǎng)的超越。而幼兒手風琴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幼兒教育,則更多的體現了教師通過手風琴演奏技巧的傳授,把握幼兒學習心理和藝術表現心理的規(guī)律和表征,從而以更為自明的姿態(tài)引導其健康成長。因此,認識和把握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規(guī)律,是手風琴教學的起點。
感性,是幼兒的普遍特點,通俗的說,就是幼兒對外界的認知往往從最直觀的印象出發(fā),而落腳點往往是事物的最表層的現象,因而往往是以感覺器官去體會事物外在的、變化的聯系和特征。而幼兒的理性認知能力則尚未發(fā)育成熟,不習慣用理性邏輯來判斷外界事物。因而對其進行手風琴教育,首先要尊重幼兒的這種感性的認知模式特點。要讓幼兒多聽手風琴所演奏的音樂,讓他們感受到手風琴發(fā)出的聲音,與其他樂器的區(qū)別,讓他們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這種器樂聲音的特點。讓幼兒多觀察演奏指法和風箱拉動的節(jié)拍與規(guī)律,讓他們在腦中形成一定的節(jié)奏感,尤其是演奏一些節(jié)奏明顯而簡單的兒童歌曲,讓他們在耳熟能詳的樂曲中體驗手風琴演奏最直觀、最醒目的特征。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而這一點對幼兒教學來說尤為重要。幼兒由于對事物的判斷多以感性認知來實現,因而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與否的第一標準。因而感不感興趣往往成為幼兒學習器樂演奏的前提條件。這就意味著,幼兒的手風琴教學必須要以激發(fā)興趣作為根本動力和教學技巧的根本前提。沒有興趣,任何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教育實踐都是無濟于事的。幼兒學習手風琴,由于不會考慮到未來的職業(yè)選擇、藝術氣質培養(yǎng)及感悟等成人意識層面,完全從最感性的興趣出發(fā),因此對幼兒的心理把握,首先就是要切準幼兒對手風琴演奏可能形成的興趣來源、興趣點和興趣表現,如樂音品質、節(jié)奏感和獨特的演奏動作等。這些都可能成為幼兒的興趣所在。而教師就必須要抓住這些外在的感性的特征來引導幼兒的興趣。
明確認識是前提條件,尤其是手風琴教師,就要明確的樹立一種“心里場”的幼兒手風琴學習的教學本體思想。這里的“心理場”是針對“技術場”而言的,即對幼兒的手風琴教授更多的是建立在幼兒的心理場合,在幼兒獨特的心理世界中融入手風琴特定的感官符號,包括視覺的和聽覺的。這就需要手風琴教師需要端正態(tài)度,即幼兒學習手風琴,最重要的是用手風琴的演奏行為來促進兒童健康的心理結構的形成、優(yōu)化幼兒的具象思維方式、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最終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個性馴良、內心豐富的少年兒童,而學會一種技能,僅僅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和較低層次的任務。這就需要手風琴教師要深刻的思考“心理場”的基本教學思想,深刻領悟到手風琴演奏是一種藝術,是與幼兒心靈之間的對話,是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呵護和尊重,而不是生硬的干涉,更不是用演奏技巧的獲得去代替心性的修養(yǎng)。謝洛夫認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但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并且也應該喜愛并理解藝術。趣味,和人的任何一種能力一樣,是要發(fā)展和培養(yǎng)的”。這一點對與手風琴教師的理念培養(yǎng)和教學指導思想的塑造來說是很重要的。幼兒手風琴指導教師,不僅要在演奏技巧上熟練而卓越,更需要的是對幼兒心理的熟練把握,能夠通過“心理場”的獨特興奮點透視幼兒的學習興趣所在,進而因異施教,讓幼兒對手風琴演奏產生強烈的、內在的、自愿的參與意識。
心理既然是一種“場”,那么它更需要外在的“場”來保證其運行的能動性和系統(tǒng)性,也就是外在環(huán)境的重要所在。這就需要手風琴教師要針對幼兒的習慣和好惡,選擇和營造一個活潑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教師正確引導的基礎。因此,寬松、生動、美輪美奐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讓幼兒既熟悉而產生安全感,又具有新鮮感和探索欲望,從而對手風琴演奏產生參與感和迷戀感。首先,這種學習環(huán)境要具有幼兒熟悉和喜愛的特征,也就是充滿歡樂的游戲環(huán)境。幼兒在做游戲時候是最放松的、最快樂的,也是想象力最豐富的時候,因此在手風琴教學中,就要創(chuàng)造幼兒游戲的場面,讓手風琴演奏成為幼兒游戲的背景音樂,讓幼兒在游戲互動中體味手風琴曲的樂感、節(jié)奏和美感。比如,在用手風琴演奏《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時候,可以一邊教學,一邊讓小朋友做采蘑菇的游戲,通過一些道具和競技元素,讓一些小朋友在背景音樂的映襯下比賽采蘑菇,從而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快感。當然,這種環(huán)境營造需要把握一個度,那就是不能讓幼兒參與游戲而忽略了演奏樂曲本身。因而手風琴教師必須要有強大的現場掌控能力和冷靜的判斷力,一旦游戲行為失控而壓制了對手風琴演奏的關注,就必須戛然而止,引導幼兒重新回到手風琴演奏的視聽教學的路線上。其次要避免那種功利思想在環(huán)境上的展現。功利思想是很多家長和教師的固定思想,認為學樂器是為了學技能,獲得學校加分,或者是日后擇業(yè)。這種功利思想必須要斬斷,讓幼兒在學習手風琴上保留最淳樸、最本質的意愿。
好的教學模式是教學質量的保證。而教學模式的選擇和塑造同樣要珍視和審視幼兒的心理環(huán)節(jié)。經過實踐經驗證明,集體授課是幼兒手風琴教學的良好模式,有必要推而廣之。本文認為,集體授課模式是可以滿足幼兒感性認知、興趣動力和教師“心理場”教學思想、學習環(huán)境塑造的集大成。
1.迎合感性認知模式的集體性幼兒教學。集體授課方式是符合幼兒感性認知模式的。幼兒感性的認知模式在同一個年齡段的特征往往比較統(tǒng)一,因而將一定數量的幼兒學員組織在一起進行集中授課,往往能夠互相激發(fā)每一個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因為感性認知既是對外在的特征進行識別,而且識別的過程也是外在的,因此大家通過最直觀、最明顯的感性行為往往能夠第一時間取得共識和理解,從而讓幼兒學員能夠專注于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對手風琴演奏所營造的感性特征的關注。
2.符合興趣引導動力的集體式幼兒教學。同一年齡段的幼兒往往有著相同的興趣點和興趣來源,而集體式教學往往能夠將每一個幼兒對手風琴的共同的興趣特征集體亮相。比如幼兒普遍對手風琴的風箱來回拉動發(fā)出來的聲音比較感興趣,既有旋律又能作為伴奏。因此集體授課中,手風琴教師就能夠把握幼兒的這種統(tǒng)一的興趣所在,因而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比較有針對性的教授和指導,讓幼兒學員集體整齊的訓練拉動風箱的動作、力度和節(jié)奏感掌握。
3.符合學習環(huán)境塑造的集體式幼兒教學。在學琴初期,幼兒學員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手型不規(guī)范,背琴的姿勢不正確,觸鍵方法不適合,風箱運用雜亂無章,樂曲節(jié)奏掌握不準確等等。而在集體授課教學模式恰恰提供了一個公開陽光的平臺,讓幼兒之間促進,互相趕超,形成良性積極的學習氣氛。而這個時候,手風琴教師多采取表揚、鼓勵的方法,請較好的學員上來演奏示范,通過先進典型示范等措施來幫助學員度過難關。而每克服一個困難,幼兒學員就會分享一份快樂,自信心也會增強。此外,由于每一位兒童都參與了這些活動,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聽眾”,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競爭、取長補短、提高了練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