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報紙媒體與辛亥革命——以香港《中國旬報》為例

        2011-08-15 00:44:01侯杰王曉蕾
        文學與文化 2011年4期

        侯杰 王曉蕾

        辛亥革命是百年前發(fā)生在中國的旋乾轉坤的歷史巨變,長期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專制王朝被推翻了,中華民國建立起來了,共和制度出現(xiàn)了。在這場值得后人認真總結的、以“辛亥”命名的革命運動中,時人是如何回答“國家再造”①有關“國家再造”這一問題的研究,參見[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這一時代主題的?革命思想是怎樣提出并傳播開去的?而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自然會引發(fā)人們的不斷追問。顯然,廣泛的社會宣傳和動員是必不可少的。革命團體的機關報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當然不容忽視。這是因為,作為文化生產與傳播的近代載體之一,報紙媒體擁有傳播思想、交流訊息、引導輿論等多重功能,并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讀者群。因此,報紙的創(chuàng)辦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身所建構的公共輿論空間,向受眾宣傳自身所倡導的理念,實現(xiàn)對社會的干預。正如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所言:報紙不僅報告事實,對于重要問題,且獨立加以評論,且其評論乃以個人之豐富知識為根據(jù),有時可以超越普通僅由事實觀察者之意見,甚且超越一報紙之意見因而成為一般公眾之意見,是即為輿論②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頁。。

        正是由于報紙媒體具有這樣的屬性,所以身為興中會重要成員、孫中山同窗好友的陳少白于1900年1月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中國日報》和《中國旬報》,二者合稱“中國報”。以陳少白、馮自由為代表的革命者對孫中山一貫宣傳、主張的革命思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使之轉化為普通讀者都能夠知曉和接受的公共知識,并使其傳播的速度加快,影響的范圍擴大。因此,在辛亥革命的宣傳工作中,“中國報”占據(jù)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并創(chuàng)下了七項“第一”:(1)香港出現(xiàn)的第一份鼓吹革命的報紙。(2)革命團體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革命報刊。(3)興中會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機關報。(4)第一份刊登宣傳“三民主義”的報紙。(5)第一份同時具有黨務、起義、宣傳三大功能的報紙。(6)連續(xù)出版時間最長的革命團體的報紙。(7)在1905年《民報》創(chuàng)辦之前,影響力最大的革命報紙。①參見李谷城:《〈中國旬報〉研究》,香港華夏書局,2010年,第9~10頁。

        為此,“中國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受到了學術界的長期關注。然而,由于《中國日報》大量散佚,因此學術界對于“中國報”的搜集主要集中在《中國旬報》上,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早在1968年,位于臺北的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影印出版了精裝一冊的《中國旬報》,收錄了該報第21~22、第25~37期的內容。1993年,香港學者李志剛拍攝了《中國旬報》第1~2期、第3期、第5期、第6期、第8期、第 9~11期、第 12~14期、第 15~18 期、第 19~25 期、第 26~27 期、第 28~29 期、第 30~34 期、第35~36期,共得膠卷13卷。1999年,他又對《中國旬報》的剩余部分進行了補拍。

        多少令人感到有些遺憾的是,對于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資料,很長一段時間少有海外學者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倒是大陸學者在1980年出版的《新聞研究資料》②《新聞研究資料》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三輯上發(fā)表了與《中國旬報》相關的兩篇簡介性的文稿:一是丁守和撰寫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最早的報刊之一:中國旬報》;二是李默撰寫的《中國旬報》。直到2010年,香港學者李谷城在上述搜求不易的原始資料基礎上,經過長年潛心研究,終于撰寫出《香港〈中國旬報〉研究》③李谷城:《〈中國旬報〉研究》,第39頁。一書。作者透過《中國旬報》,評述與《中國日報》相關的內容,并揭示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與香港之間的特殊關系。這種透過一種媒體研究另外一種媒體的方式,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原始資料缺失的問題,在近代報紙媒體研究中無疑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價值和意義。稍感不足的是,李谷城偏重于對“中國報”的整體研究,對《中國旬報》本身的探討仍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和可能。

        相對來說,有關《中國日報》的研究成果比較多,水平也比較高。臺灣學者張玉法在有關興中會時期的革命理論宣傳的系列研究成果中,對于《中國日報》,特別是中國報館與辛亥革命關系給予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他依據(jù)陳少白的自述,得出《中國日報》對革命的宣傳,頗為有力的結論。④張玉法:《興中會時期的革命宣傳》,《臺北市立女子師范??茖W校暑期部學報》第四期(1974年)陳少白在所著《興中會史要》中明確指出:“中國報者,唯一創(chuàng)始之公言革命報,亦革命過程中一繼往開來之總樞紐也。自乙未(1895年)廣州事敗,同志星散,團體幾解。中國報出,以懸一線未斷之革命工作,喚醒多少國民昏睡未醒之迷夢,鼓吹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之主義,戰(zhàn)敗康氏?;手f,號召中外,蔚為大革命之風。不數(shù)年,國內商埠,海外華僑,聞風興起,同主義之報林立。而惠州之役(1900年),固亦以中國報館為機關之地也?!雹輳堄穹ǎ骸杜d中會時期的革命宣傳》,轉引自陳孟堅《大眾傳播與辛亥革命》,中國文化學院博士論文,1980年。足見,中國報館在辛亥革命時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論是輿論宣傳,還是組織活動等方面。

        香港學者劉智鵬在《辛亥革命與香港》一文中則對《中國日報》的創(chuàng)辦、特點及其社會影響展開集中論述⑥參見侯杰主編:《辛亥革命二十講》,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即將出版。,有助于筆者對《中國旬報》與辛亥革命關系的認識和了解。

        有鑒于此,筆者擬借鑒傳播學以及傳統(tǒng)史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從社會、報紙、報人、讀者及其互動等角度切入,初步解讀革命團體和革命者如何利用報紙媒體進行革命宣傳,從而實現(xiàn)自我形象的社會建構,揭示宣傳動員工作對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價值。

        眾所周知,近代報紙媒體大致是由這樣幾部分組成:媒體環(huán)境(社會)、媒體本身(報紙)、媒體制造者(報人或發(fā)行者)、媒體反應者(讀者)。因此,在對《中國旬報》展開討論之前,首先要觀察報紙媒體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

        近代以來,香港憑借其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首先,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萌發(fā)之所。中國本土與香港之間的巨大差異,激發(fā)起孫中山的革命熱情。他嘗言:“我之此等思想發(fā)源地即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則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閑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蓋中國官員以貪贓納賄為常事,而潔己奉公為變例也?!雹賹O中山:《在香港大學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115~116頁。因而,在香港求學之際,孫中山就已經萌生了“推翻滿洲政府,還我漢族河山”②李金強:《一生難忘:孫中山在香港的求學與革命》,香港孫中山紀念館,2008年,第19頁。的理想。學醫(yī)的孫中山與同學們談論最多的是反滿,嘗謂:“醫(yī)生救人只幾命,反滿救人無量數(shù),吾欲反滿,吾此生舍反滿莫屬矣!”③同②,第21頁。在離開香港赴澳門行醫(yī)時,他更是產生了籌劃武裝起義,推翻清朝政府的想法。

        其次,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還得到了香港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鼎力支持。早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香港就吸引了許多中國商人來此發(fā)展。至19世紀后半葉,中國商人已經成為當?shù)夭蝗莺鲆暤纳鐣α俊K麄冊趽碛芯薮笊鐣敻坏耐瑫r,也需要反映他們意志的政黨團體和輿論工具。因而,無論是革命黨人在香港的活動,還是革命報紙在此地的創(chuàng)辦,都離不開他們巨額的資助。此外,王韜、何啟、胡禮垣等一直致力于變法維新的香港華人,也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當孫中山來到上海時,鄭觀應特意為其撰寫致盛宣懷的介紹信,并幫他結識王韜。王韜不但為《上李鴻章書》潤色,并且修函李鴻章幕僚羅豐祿等人,“為之推介”。④同②,第92頁。不僅如此,孫中山還在香港結識了陳少白、尤少錢、楊鶴齡等人?!八娜讼嘁郎趺?,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數(shù)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為‘四大寇’”⑤孫中山:《建國方略》,《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4年,第229頁。,組建了早期的革命領導核心。在此基礎上,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在此發(fā)動、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共發(fā)動、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其中有八次是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籌劃的。此時,香港已經成為孫中山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指揮中心。它既是海內外革命黨人聯(lián)絡與招募社會力量的要地,又是革命經費的籌集之所,還是每次起義失敗后革命者和武裝起義參加者的避難場所。

        正是由于香港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如此突出。因而革命者一直將其作為革命的輿論宣傳重地。香港在革命理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還得益于當?shù)孛襟w業(yè)比較發(fā)達,從業(yè)者享有較內地為多的言論、集會與結社自由。自19世紀起,陸續(xù)有若干種中、英文報紙媒體在香港出版發(fā)行。香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漸養(yǎng)成了閱讀報紙的習慣。因而,在這里創(chuàng)辦革命報紙媒體,有利于爭取廣泛的受眾群體。除此之外,香港地處華南沿海,具有溝通中外信息的地利之便。革命者將機關刊物的創(chuàng)辦地點選在這里,不僅使革命思想的影響力得以迅速地由海外擴展至中國本土,爭取海內外民眾的同情、支持,甚至參與革命,而且還有利于“中國報”自身的生存、發(fā)展。這是因為,香港屬于商業(yè)社會,普通民眾對于政治似乎并不十分關心?!爸袊鴪蟆背霭鏀?shù)年,在香港的銷量不足千份;但對與香港毗鄰的廣東紳學等階層人士則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緣于他們正致力于中國社會的改良,急于需要各種新潮言論的啟迪。這就為“中國報”提供了潛在的讀者群體。因此,馮自由在追憶“中國報”的歷史時就曾明確指出,“中國報”雖發(fā)刊于香港,實則有賴于廣州。⑥參見馮自由:《香港中國報及同盟會》,《革命文獻》第66輯,國民黨中央黨史會,1974年,第252~253頁。由此可見,革命黨人對“中國報”創(chuàng)辦地點的選擇還是比較成功的。

        要想深入研究“中國報”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還離不開對媒體創(chuàng)辦者的分析。這是因為,報紙媒體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創(chuàng)辦人、書寫者,以及運營者和出資人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所發(fā)揮的各自作用。

        興中會總部成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多次以香港為樞紐發(fā)動、組織武裝起義。然而遺憾的是,這些起義無一例外地遭到失敗。與此同時,康有為、梁啟超等流亡海外的?;蕡F體成員則通過創(chuàng)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亞東報》、《天南新報》、《新中國報》、《文興報》、《維新報》、《東華新報》等報紙和刊物,大肆宣傳保皇的言論,并在海內外民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以至于一些興中會成員因此加入保皇團體。

        有鑒于此,為加強革命輿論的生產和傳播,建構革命團體的社會形象,1899年,孫中山委派他的親密戰(zhàn)友陳少白主持創(chuàng)辦興中會的機關報——“中國報”。在“中國報”所建構起來的輿論空間內,以陳少白為代表的革命者始終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陳少白是孫中山在香港求學時的同窗,對于中學和西學均有所了解,而且才思敏捷。孫中山在這一時期所提出的許多重要革命思想,均經過他的系統(tǒng)闡釋后方得以在革命者和民眾之中傳播。受他的影響,香港興中會的重要成員還將“中國報”的報館當作交流武裝斗爭經驗的主要場所。例如在“中國報”創(chuàng)辦之初,“在報館下榻者有史古愚、史堅如、蘇卓南、張碩臣等。當時在報館聚談者有楊衢云、鄭士良、宋少東……實不下數(shù)百人之多,可謂一時之盛”①馮自由:《革命逸史》,商務印書館,1939年。。這一場域中,香港興中會的重要成員們均直接或間接參與了“中國報”的創(chuàng)辦,并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和價值判斷,生產出符合其切身利益的獨特媒體文化。正如陳少白所言“中國報者,唯一創(chuàng)始之中國革命報,亦革命過程中一繼往開來之總樞紐也”②陳少白:《香港中國報經過略史》,《革命之倡導與發(fā)展(興中會下)》,正中書局,1964年,第499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供職于“中國報”的編者、作者在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等不斷地接受著革命思想的影響,對于革命的理解也進一步深入。馮自由就是典型例證。盡管他很早就在孫中山的動員下加入興中會,對于一點,其在晚年所作的《革命逸史》中有所披露:“中山先生詢余好讀何書。余曰,好讀小說……中山先生曰,《三國演義》人物汝最喜歡何人?余曰,孔明。中山先生笑曰……我等之興中會便是漢朝之劉備、諸葛亮。今之滿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馬懿。我等之起兵驅逐滿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因謂余父曰,令郎能熟讀《三國演義》,何不令其入會?余父遂命余填寫誓約?!比欢?,馮自由對于革命的認識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有些含混不清。在大學求學期間,他結識了任職于“中國報”的鄭貫公。在鄭貫公的介紹下,馮自由出任“中國報”駐東京記者。任職期間,他不僅對于革命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其在革命陣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906年,他出任“中國報”的社長兼總編輯,成為香港同盟會的領導核心,并在革命團體的組織、革命活動的策劃以及革命言論的宣傳方面貢獻良多。

        “中國報”在承擔起革命宣傳和文化建設諸項任務的同時,還依據(jù)經濟規(guī)律解決自身運營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盡管“中國報”獲得了可觀的廣告收入,然而要想得以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卻離不開出資人的支持。在“中國報”創(chuàng)辦初期,李紀堂斥資數(shù)萬,給予大力資助。1906年以后,“中國報”的運營經費,實有賴于李煜堂的資金支持。他們?yōu)椤爸袊鴪蟆碧峁┵Y助的動機和愿望,并非為了追求商業(yè)贏利,而是為了表達自身的愛國情懷。同時,他們也試圖借此機會與革命黨結盟,獲得在未來社會中的領導權。雖然這些出資者出資的目的并不單純,有為了保障自身在現(xiàn)行社會中的商業(yè)利益等打算,所以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同“中國報”中的革命者保持一定的距離。然而隨著與革命者交往的日益深入,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對于其政治理念予以高度認同,甚至不顧身家性命,對革命予以鼎力支持。

        總而言之,盡管聚集在“中國報”周圍的這些人在家庭背景、知識結構、利益要求等方面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報紙出版、發(fā)行的過程中卻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為著同一個目標而奮斗的屬性。特別是有些人還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革命者的宣傳和影響,其情感趨向與認知軌跡也不斷受到了革命話語的支配。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報”的基本功能得到了確立,那就是“立黨、宣傳、起義”。那么,上述三大功能在《中國旬報》中又得到了怎樣的體現(xiàn)?

        《中國旬報》在創(chuàng)辦后,很快就確立了一定的版面,主要包括論說、大事記、官文、時事、電音、上諭、小說等。所登載的文章,大多是把《中國日報》在過去十天內登載的內容重新編排、刊出。自第七期起,《中國旬報》又增加了“視聽錄”、“鈞鑒錄”、“黨局”、“雜俎”等欄。第十一期以后,“雜俎”欄改名為“鼓吹錄”,內容有論說、南音、曲文、院文、班本等。1903年3月,《中國旬報》停刊以后,該欄目移入《中國日報》,并成為該報副刊。在《中國旬報》創(chuàng)辦之初,編者就做出如下設計、安排:“其中外之要信、名人之議論、政治、格致、農圃、工藝、商務、方技之學,則采譯群書,搜羅新法,匯為旬報,每月逢五兼派。復倩熟知時務之英友,日撰英文論說一通,附錄報紙,俾供洋人快睹。又慮議論見識囿于主筆數(shù)人,未能恢宏也,復懸潤格,征求通人之雄文巨筆,錄于旬報,以廣閱者目力?!雹俣鼗晚w晦子:《中國報序》,《中國旬報》第1期,1900年1月25日。

        顯然,以孫中山、陳少白為代表的革命者并不僅僅將報紙媒體當作傳播資訊的平臺,更將其視為傳播救國思想和現(xiàn)代意識的工具。因而,作為以推翻清朝政權為主要目標的革命者,他們需要將平凡無奇的事實賦予特殊的社會意義,證實其革命行為的正當性,并且在更廣泛的人群中把自己的革命思想主張、價值觀念傳播開去。在具體辦刊實踐中,革命者又是如何通過報紙媒體表達上述訴求的呢?

        以《中國旬報》的創(chuàng)刊號為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先后發(fā)表了兩份重要文獻——《中國報序》和《中國報宗旨》。這是兩篇極為重要的革命宣言,集中表達了革命者對于中國現(xiàn)狀、前途和未來的觀察與思考。作者首先剖析了中國面臨危局的深刻原因,進而提出了通過改造中國人之思想而救國的主張,明確了“本報之宗旨,大抵以開中國人之風氣識力,祛中國人之委靡頹庸,增中國人奮斗之熱心,破中國人拘泥之陋習”②同①。。這也充分說明,這些革命者同樣也是具備憂國憂民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嚯y與希望并存的年代,不僅賦予了他們關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危難感、焦慮感和使命感,更鍛造了革命者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在絕望中尋求希望、奮力前行的積極而樂觀的態(tài)度。在這份報紙上,不管是救亡圖存的政治主張,還是發(fā)展經濟的思想觀念,抑或是對于開啟民眾智識等問題的積極探討,其實都是他們?yōu)樾麄?、鼓吹革命與救亡而發(fā)出的呼吁。

        革命者們雖然懷有和平發(fā)展、利國福民的高遠志向,但是在具體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推翻清王朝專制政權無疑是首要任務。與此同時,他們也清醒地意識到:革命團體自身無論在人數(shù)上還是力量上皆處于劣勢,無法更好地承擔起推翻帝制的任務。因此必須盡可能地動員民眾,使民眾跟隨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發(fā)展的最新潮流,勇于投身改變自身所處的險惡政治環(huán)境的奮爭,才能煥發(fā)出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擴大革命的階級基礎。

        類似的思想主張,在隨后刊出的《民權論》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該文明確指出:“君尊民卑之論,言之數(shù)千年。自始祖至數(shù)百代之孫,自始生迄終死之日……蓋積久而不知非也。于是忘其人人自主之權,甘為奴隸而不悔,甘為暴虐而不悔,豈不哀哉!”①憤時子:《民權論》,《中國旬報》第1期,1900年1月25日。顯然,作者結合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形勢,重新詮釋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集中表達了革命領袖的早期民權主張。其目的不僅是向預設讀者傳播民主精神,更是要否認清王朝統(tǒng)治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革命者雖然提出要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是對于政權的理解似乎尚未超越近代改良主義者的某些認知范疇。對此,“中國報”的編者和作者似乎早已有所覺察。為了彌補這些缺陷,他們不得不借用立憲代表人物的言論,向何啟、胡禮垣的《新政變通》討寶。②何啟、胡禮垣:《新政變通》,《中國旬報》第1期,1900年1月25日。隨后,《中國旬報》還登載了浮田和民撰寫的《二十世紀政治問題》之中文譯本。該文雖為譯著,實則體現(xiàn)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領袖對某些社會問題的認識,特別是對政權的理解:“故社會之問題,包婦人問題,實地之問題也,于二十世紀要求列國政府之解答,為必然之結果,不可不知?!雹鄹√锖兔瘢骸抖兰o政治問題》,《中國旬報》第1期,1900年1月25日。盡管《二十世紀政治問題》并沒有觸及憲法政治的實質,但仍被革命者奉為至寶。這不但反映了他們革命思想的不成熟之處,也成為了他們所主導的革命宣傳無法打破中國民眾思想僵局的重要原因。正如吳玉章所說:“沒有強有力的思想革命作先導,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大缺陷?!雹軈怯裾拢骸缎梁ジ锩罚嗣癯霭嫔?,1974年,第16頁。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這一時期的社會各階層人士擔心革命會帶來更大的危險,造成更大的社會動亂,所以裹足不前。這樣就加大了主張、宣傳革命的報紙媒體在制造和引領社會輿論過程中的難度。因此,報人們不僅要顧忌官方對《中國旬報》的干預,更要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為使報紙能夠順利出版、發(fā)行,他們盡量避免使用一些過激言論而選擇中性語言。有時候,為保障革命思想和主張安全、順暢地傳達給讀者,文章作者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也不得不隱蔽起來。以《中國報序》的作者為例,該文署名為“敦煌韜晦子”。盡管文中呈現(xiàn)的作者生平事跡與孫中山或陳少白的個人經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沒有比較直接的證據(jù)表明,此為誰人撰寫或二人分撰抑或合作,故而不能貿然確定。透過字里行間,文章作者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傾向卻表現(xiàn)得非常清晰,并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作者及其所屬的政治力量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其二,作者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力量正在不斷成長,并試圖引領時代潮流,扮演革命領導者的角色。其三,從一個側面彰顯出革命者尊重集體智慧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在社會上樹立起正面形象。

        實事求是地說,該報缺乏與讀者的深入交流。從《中國旬報》刊登出來的文章看,革命者具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民眾置于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和被拯救者的位置。這不但使其宣傳難以打動讀者們的心,而且將《中國旬報》的讀者群體限定在了比較狹小的范圍內。這也是《中國旬報》在革命輿論宣傳工作中遭遇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結語

        總而言之,在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領袖異常重視利用報紙媒體制造公共輿論。這是因為,報紙媒體在傳播信息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特別是這些宣傳革命的報紙媒體首先是獨立于官方的社會輿論。其自主性來源于報紙媒體的創(chuàng)辦者依據(jù)自身的知識結構、社會背景、行為模式所做出的獨立價值判斷。因此,它在某些時候成為革命者乃至革命黨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擴展社會權力、樹立自身社會形象的工具,并具有說服、教化民眾的功能。孫中山等人正是在充分了解上述意義的基礎上,才將創(chuàng)辦報紙媒體作為促進革命形勢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步驟。

        正因為如此,對于《中國旬報》研究,既要理解知識生產者與接受者的雙向互動關系,也要深入揭示這種互動關系賴以生存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尤其是與革命宣傳之間的關系。惟有這樣,《中國旬報》研究才會呈現(xiàn)出多角度、多層次、多面向的特征。

        香港具有溝通中外的地利之便,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發(fā)源地,又是各地革命者乃至革命黨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樞紐。此外,寬松的輿論氛圍還使得香港的傳媒業(yè)異常發(fā)達,并為革命報紙媒體的創(chuàng)辦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因而,以孫中山、陳少白為代表的革命者以香港為基地,在《中國旬報》所創(chuàng)設的輿論空間中,既積極探索適應時代需要的革命思想,又關注引領社會發(fā)展的相關議題,并力圖借助現(xiàn)代傳媒的技術手段,啟發(fā)海內外民眾接受革命宣傳,使革命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不僅如此,透過《中國旬報》,研究者還看到了上世紀初以孫中山、陳少白、馮自由為代表的革命者隨著時代的腳步奮力前行的熱忱和勇氣,及其革命理想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困頓與挫折。盡管他們沒有完全實現(xiàn)利用報紙媒體宣傳、動員全民參與這場革命的初衷,但以《中國旬報》為代表的革命報紙媒體仍然成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寶貴精神遺產,其創(chuàng)辦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為日后的革命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啟示。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人妻 色综合网站|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久久久久久一本大道无码| 一区视频免费观看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蜜桃在线高清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胸大美女又黄的网站|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噜噜噜色97|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国产精品一区又黄又粗又猛又爽|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5级做人爱c视版免费视频| 日韩极品视频在线观看|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毛片久久久av|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澳门蜜桃av成人av|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麻豆视频黄片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