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均忠,王 萌,王彥鋒,李樹珉
(1.軍事交通學院汽車工程系,天津 300161;2.解放軍96162部隊,江西 贛州 341000)
環(huán)境保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汽車排放控制要求日益提高。相比汽車雙怠速檢測法,工況法排放檢測是在汽車加載的情況下測試其排氣污染物,它較真實地反映了汽車行駛狀態(tài)下的實際排放狀況[1-2]。汽車工況法排放檢測主要應用在汽車固定檢測站內,國內尚無相關移動檢測設備,該文將汽車工況法排放檢測設備與方艙設計相結合,研制了汽車工況法排放檢測艙用于移動檢測。但由于其結構復雜,僅靠經(jīng)典力學分析難以完成其結構優(yōu)化設計,因此對其進行了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軟件采用COSMOS/Simulation,它為設計工程師在SolidWorks的環(huán)境下提供了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借助其強大的功能,設計工程師能非常迅速地實現(xiàn)對復雜結構設計的分析與驗證,并且獲得修正和優(yōu)化設計所需的必要信息,縮短設計所需的時間,提高設計質量及降低設計成本等[3-4]。
排放檢測艙主要由控制間、安裝有檢測平臺及引板等的設備間、附屬間3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檢測平臺上安裝底盤測功機(包括測功器、慣性飛輪、舉升機構等)、引橋和安全防護裝置等,組成排放檢測艙中部的設備間;廢氣分析儀、不透光煙度計和檢測控制系統(tǒng)等安裝在檢測艙前部的控制間內;動力電配電箱、空氣壓縮機等安裝在檢測艙后部的附屬間內。到達檢測地點后,安裝在檢測艙四角的電動支腿伸展到地面,撐起檢測艙,運載車前行,檢測艙落下平放到地面。檢測平臺的引板在電動機帶動下展開,組成一個移動式汽車工況法排放檢測站。其平面展開狀態(tài)如圖2所示。受檢車輛在底盤測功機上按標準要求工況運行,然后通過廢氣分析儀或不透光煙度計測量汽車的排氣污染物。
圖1 汽車工況法排放檢測艙
為檢查排放檢測艙結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其進行有限元分析,分析過程如下。
對排放檢測艙進行有限元分析,其力學模型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分析結果?;赟oildWorks 2010建立的排放檢測艙的實體模型如圖3所示。按以下原則進行模型的簡化:
(1)如果構件和結構上的細節(jié)對問題的求解影響較小,可以將其忽略。
(2)由于任何構件或零部件都是三維的,當其某1個方向或2個方向尺寸遠小于其他方向的尺寸時,可以簡化為桿或板[5]。
基于COMOS/Simulation的分析模塊,采用混合網(wǎng)格及局部網(wǎng)格加密技術對承重部件底座框架和4個支腿進行單元網(wǎng)格加密,其他部分采用適當稀疏的網(wǎng)格劃分,考慮到艙體采用復合材料制成,采用板殼單元劃分。排放檢測艙有限元模型的網(wǎng)格劃分如圖4所示。
排放檢測艙的梁和支腿采用的是Q235鋼材;頂面及側壁采用復合夾層材料,上下層各厚1.5mm均采用鋁合金材料,中間夾層采用環(huán)氧樹脂填充,厚度為45mm。所用材料的屬性見表1。
表1 材料的力學性能指標
圖2 排放檢測艙平面展開示意圖
圖3 排放檢測艙的有限元模型
圖4 排放檢測艙有限元模型的網(wǎng)格劃分圖
圖5 排放檢測艙的邊界條件
基于最大受力工況施加力和位移約束。4個支腿底部固定,考慮了結構自重和電機、軸承、滾筒等對底架的壓力。具體施加的邊界條件如圖5所示。
圖6 排放檢測艙的靜應力圖
圖7 排放檢測艙靜應力條件下的位移圖
從應力云圖結果可知,最大Von Mises應力只有23.4MPa,相對于鋁合金的屈服極限225MPa而言具有9.62的安全系數(shù)。其中底架與4個支腿上的應力較大,且最大應力出現(xiàn)在后支腿與底架的連接處,其主要原因為重力和施加外載產生的剪力,而4個支腿主要承受軸向的壓力。具體應力分布如圖6所示。
整個結構的最大位移為0.95mm,最大位移出現(xiàn)位置為底架中心處,如圖7所示。這是由結構自重及所受外力造成的,且其遠離支撐部位,故其位移較大。
(1)由于前后支腿受力差距明顯,后支腿梁連接處出現(xiàn)應力集中,為保證前后支腿梁的使用壽命大致相同,同時避免應力集中,建議后支腿梁由斜梁改為雙豎梁(同前支腿梁結構)。
(2)由于支腿內的絲杠設計的過于保守,其受彎矩變形很小,可將其直徑適當減小。
(3)由于許多底架連接短橫梁承重過小,安全系數(shù)較高,可由實心梁改為空心梁。
通過對排放檢測艙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其在靜態(tài)最大受力工況下應力變化圖和位移變化圖,對排放檢測艙的設計具有指導意義;分析結果顯示結構強度設計安全系數(shù)較高,表明排放檢測艙結構設計強度冗余較大,存在結構和參數(shù)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
[1] 夏均忠.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2] 葛蘊珊,楊志強,張學敏,等.在用汽油車瞬態(tài)工況排放測試方法研究[J].汽車工程,2007,29(3):212-215.
[3] 曹爭光,楊榮江,王潤.基于COSMOS/Simulation的深溝球軸承的接觸有限元分析[J].現(xiàn)代機械,2010(1):49-50.
[4] 李慧梅.擴展廂式車廂體結構分析[D].天津:軍事交通學院,2004.
[5] 曲昌榮.汽車車架的輕量化設計[D].成都:西華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