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川兵
《蘋果皮》是女兒推薦給我的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30年前,內(nèi)容并不長,但三代人對兩個蘋果的推讓使女兒很心酸,也很受感動。作為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人,我更是感觸良多。我幼年生活貧困,常年不見葷腥,偶有一次“開葷”,母親總讓外公和我們享受,自己不肯品嘗分毫。而我們也總會以吃不下為由,在飯碗中留下“珍品”給母親。《蘋果皮》再次勾起了我的記憶,我很驚訝天下間的親情竟會如此相似!
然而,最讓我訝異的,還是女兒隨后的變化。
她現(xiàn)在時常質(zhì)疑我:“你給奶奶買了什么沒?你想過奶奶沒?”這讓我很難堪,我很難理直氣壯。她隨后的話更讓我難以預料:“你們不要整天對我好,想想你們的媽媽。”我一向以智慧高于女兒自居,但是她這份大氣而細膩的心思,是我遠不能及的。女兒最愛看的,就是那種字里行間滲透著濃厚親情的文章。她長期浸潤其中,以至于她眼中的親情都是那樣的博大和無私。而我,隨著生活境況的好轉(zhuǎn),對母親反而失去了當初的關愛——給母親不多的電話中,母親總以“我一切都好,你們好好的就行”安慰我,而我竟每次都坦然接受。是女兒的話提醒了我——母親是需要時時去關愛的。
女兒所做的這一切,皆受益于她的閱讀。本應是示范者的我,未能給予她分毫,相反卻享受著她給我的“教導”。
與女同讀,其樂,我得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