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娟 張立建 陳端 潘錦漢
代謝綜合征(MS)是伴有胰島素抵抗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它包括糖耐量異常、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等代謝方面的異常,這些危險因素參與了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流行病學顯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厚與動脈硬化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作為觀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本研究旨在分析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漿ET、HCY濃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以探討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選擇2010年1~12月來我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代謝綜合征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無急慢性感染,無應激情況,既往無肝、腎疾患史,無冠心病、腦卒中及外周血管病變,未服用影響血Hcy水平的藥物。診斷標準參照《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1]:(1)中心性肥胖:女性腰圍>80cm,男性腰圍>90cm。(2)符合下列4項中任意2項:①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150 mg/dl(1.7mmol/L);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女性<1.29mmol/L,男性<1.03mmol/L;③血壓升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診斷為2型糖尿病者。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40~69歲,平均(56.4±9.9)歲。另選擇同期體檢的健康志愿者32例作為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39~70歲,平均(56.4±9.1)歲。
測量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坐位至少休息5min,采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血壓,取右臂肱動脈測量,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分別以Korotkoff第一音和第五音為準,讀數(shù)3次,取平均值。(1mmHg=0.133kPa)
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10ml,取5ml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尿酸(UA),采用全自動生化析儀,用終點比色法測定。另外5ml以構櫞酸鈉抗凝,3000r/min離心15min。取血漿統(tǒng)一編號,置于-30℃的超低溫冰箱中保存,以測定HCY和ET濃度。
采用HPLC-TD法,應用Baseline 81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所有標本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在同一實驗室由專人操作完成。
采用CLIA法,應用Backman360檢測系統(tǒng)及配套試劑(德國Lumino公司)。
IMT測定采用美國GE公司Logic-7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10.0MHz,由專人操作,受檢者取平臥頭仰位,頭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動脈,固定頸動脈竇以下10cm處的圖像,頸總動脈后壁表現(xiàn)為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2條平行亮線,取其間垂直距離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分別測定雙側的頸總動脈3次并取平均值進行分析。以IMT≥0.9mm為增厚[2]。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代謝綜合征組和正常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比較、吸煙、TC、LDL-L無顯著性差異(P>0.05);代謝綜合征組和正常對照組在SBP、DBP、TG、HDL、FPG、Fins、BMI、Hcy、IMT、ET比較中代謝綜合征組患者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代謝綜合征組和正常對照組在UA比較中代謝綜合征組患者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以IMT≥0.9mm作為IMT增厚的標準,將52例代謝綜合征患者分為IMT正常組和IMT增厚組,并比較兩組間Hcy、ET水平的差異。代謝綜合征IMT增厚組患者Hcy及ET水平明顯高于IMT正常組患者(P<0.05,P<0.01),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ET、Hcy比較
將HCY、ET與IMT行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Hcy與IMT呈正相關,r=0.456(P<0.05);ET與IMT呈正相關,r=0.431(P<0.05)。
代謝綜合征聚集了多種傳統(tǒng)心血管危險因素,其包含的血壓異常、血脂異常、血糖異常及肥胖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頸動脈IMT增厚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內膜損害的重要標志。在動脈硬化發(fā)生和進展過程中,頸動脈內膜最早被累積,可作為反映全身動脈硬化的窗口[3]。本研究結果顯示,代謝綜合征患者組傳統(tǒng)危險因素如收縮壓、舒張壓、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尿酸及體重指數(shù)較正常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頸動脈IMT也較對照組增厚,差異有顯著性。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當Hcy水平在體內增高時,可損傷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是覆蓋在血管腔表面保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屏障,當內皮細胞損傷時,內皮素分泌增加,內皮功能失調,其保護性機制受到破壞,從而誘發(fā)血管痙攣,促進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血管平滑肌收縮,血小板聚集及粘附,促進血栓形成[4]。本研究證實Hcy水平與IMT呈正相關提示代謝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與高Hcy水平與有密切關系。
代謝綜合征中,多種危險因素參與了內皮功能的損傷,使NO合成釋放減少,NO合成功能減弱或消失,ET分泌增加,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增大、變性、增殖或壞死,并進一步導致血管舒張減弱而收縮增強,使得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受損[5]。此外,平滑肌細胞明顯肥大或增殖甚至纖維化,內皮下層明顯增厚,使非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減,退血管平滑肌對NO的反應降低,進一步加重病情發(fā)展[6]。本研究中代謝綜合征患者組E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ET水平與IMT呈正相關進一步證實血管內皮功能異常是代謝綜合征一個基本病理生理過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因此在代謝綜合征中,除了積極控制傳統(tǒng)危險因素,還應早期發(fā)現(xiàn)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并有效控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有助于減緩內皮功能的損害,早期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宋秀霞,紀立農.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5-176.
[2]許竹梅.超聲檢測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意義[J].心血管病學進展,1998,19(6):354-357
[3]程穗茗,陳軍初,劉世明,等.OSAS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中層厚度的變化[J].廣東醫(yī)學,2008,29(6):72-974.
[4]薛莉,陳樹蘭,張建榮,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病的作用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02,17(3):183-185.
[5]Aljada A, Dandona P.Effect of insulin on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J].Metabolism,2000,49:147-153.synthase.Metabolism,2000,49(2):147-150.
[6]桂鳴,黃峻,王海燕,等.非侵入法對高血壓早期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評價[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3,11(3):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