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莉,宋 英(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成都市 610072)
羚羊感冒膠囊是由金銀花、牛蒡子、羚羊角、淡竹葉、桔梗、甘草、連翹等組成的復方中藥制劑,功能清熱解表,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傷風咳嗽、頭暈發(fā)熱、咽喉腫痛。為了進一步完善、提高已有的羚羊感冒膠囊質量標準,有效控制產(chǎn)品內在質量,筆者在原質量標準的基礎上保留了羚羊角的顯微鑒別,增加了對牛蒡子、桔梗、甘草、金銀花等藥味的薄層色譜(TLC)鑒別和金銀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測定,以期更加有效的控制羚羊感冒膠囊質量。
1100 HPLC儀,包括Waters2695泵、Waters 2487檢測器、Empower色譜工作站(美國惠普公司);BP-211D電子分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公司)。
牛蒡子苷、綠原酸對照品和牛蒡子、桔梗、甘草對照藥材(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分別為110819-200505、110753-200413、 120903-200608、 121028-200608、 120904-200511);甲醇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本品為硬膠囊劑,內容物為黃棕色的粉末;氣香、味涼、苦而后甜。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不規(guī)則形碎塊,近無色或淡灰色,微透明,稍有光澤,偶見棕褐色色素顆粒。小碎片較多,顯顆粒性,較大碎片中均勻分布有多數(shù)近平行排列的縱向空隙,空隙呈長圓形、新月形、長條形或裂縫狀。羚羊感冒膠囊顯微特征見圖1(圖中A、B、C、D均為同一膠囊不同視角下的羚羊粉末)。
圖1 羚羊感冒膠囊顯微特征Fig 1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Lingyang ganmao capsules
2.3.1 牛蒡子的TLC鑒別 取本品內容物2 g,加50%甲醇3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50%甲醇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缺牛蒡子陰性樣品內容物2 g,同法制成缺牛蒡子陰性對照溶液;另取牛蒡子苷對照品,加50%甲醇制成每1 mL含5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再取牛蒡子對照藥材2 g,加50%甲醇20 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TLC法[1]試驗,吸取上述4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40∶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結果,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陰性對照無干擾。牛蒡子的TLC見圖2。
2.3.2 金銀花的TLC鑒別 取本品內容物1 g,研細,加甲醇20 mL,超聲處理15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5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缺金銀花陰性樣品內容物2 g,同法制成缺金銀花陰性對照溶液;另取綠原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TLC法[1]試驗,吸取上述3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34∶5∶5)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結果,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陰性對照無干擾。金銀花的TLC見圖3。
2.3.3 桔梗的TLC鑒別 取本品內容物2 g,研細,加7%硫酸乙醇-水(1∶3)的混合溶液20 mL,加熱回流2 h,放冷,用三氯甲烷振搖提取2次,每次20 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水30 mL振搖洗滌,棄去洗液,三氯甲烷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缺桔梗陰性樣品內容物2 g,同法制成缺桔梗陰性對照溶液;另取桔梗對照藥材1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TLC法[1]試驗,吸取上述3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結果,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陰性對照無干擾。桔梗的TLC見圖4。
2.3.4 甘草的TLC鑒別 取本品內容物2 g,研細,加乙醇2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5 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15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正丁醇飽和的水洗滌2次,每次15 mL,取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藥材1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取缺甘草陰性樣品內容物2 g,同法制成缺甘草陰性對照溶液。照TLC法[1]試驗,吸取上述3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7∶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結果,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陰性對照無干擾。甘草的TLC見圖5。
圖2 牛蒡子的TLCFig 2 TLC of Arctium lappa
圖3 金銀花的TLCFig 3 TLC of Lonicera japonica
2.4.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色 譜 柱 :Kromasil C18(200 mm×4.6 mm,5 μm),Phenomenex C18(200 mm×4.6 mm,5 μm);流動相:甲醇-水-冰醋酸(20∶80∶1);檢測波長:326 nm;柱溫:35℃;流速:0.8 mL·min-1。在此色譜條件下,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色譜峰保留時間一致(約16.3 min),分離度>1.5,理論板數(shù)按綠原酸色譜峰計>1 000。色譜見圖6。
2.4.2 溶液的制備 (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裝量差異項下的本品內容物,研勻,取約0.2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50%甲醇50 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50 W,頻率:33 kHz)15 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失重,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綠原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棕色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 mL中含40 μg的溶液,得對照品貯備液。(3)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按處方除去金銀花藥材,依本品制備工藝制成陰性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成陰性對照溶液。
2.4.3 線性關系考察 取綠原酸對照品9.94 mg,精密稱定,置于100 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 mL中含99.4μg的溶液,再分別精密吸取2、5、10、15、20、25 mL,置于25 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釋成不同濃度的對照品溶液。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對照品溶液各10 μL,測定。以綠原酸峰面積積分值(Y)為縱坐標,綠原酸的進樣量(X)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為Y=1 135 798.4X+252.4(r=0.999 9,n=6)。結果表明,綠原酸進樣量在0.079 52~0.994 00 μg范圍內與峰面積積分值呈良好線性關系。2.4.4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每1 mL中含99.4μg的綠原酸對照品溶液10 μL,重復進樣6次,按“2.4.1”項下色譜條件測定。結果,RSD=0.16%(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圖4 桔梗的TLCFig 4 TLC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圖5 甘草的TLCFig 5 TLC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4.5 穩(wěn)定性試驗 取“2.4.3”項下的綠原酸對照品溶液(39.76 μg·mL-1)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在24 h內每隔4 h進樣測定1次,峰面積基本一致。結果,RSD=0.40%(n=6),表明綠原酸的50%甲醇溶液在24 h內穩(wěn)定。
2.4.6 重復性試驗 分別取同一批羚羊感冒膠囊樣品(批號:060301)6份,按“2.4.2(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上述方法測定。結果,綠原酸的平均含量為5.402 mg·g-1,RSD=0.70%(n=6),表明方法重復性良好。
2.4.7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同一批已知含量的羚羊感冒膠囊(批號:060301,綠原酸含量:5.402 mg·g-1)6份,按“2.4.2(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上述方法測定,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平均回收率為100.6%,RSD=1.41%(n=6)。
2.4.8 樣品含量測定 取本品10個生產(chǎn)廠家的10批樣品,按“2.4.2(1)”項下的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2.4.1”項下色譜條件測定10批樣品中綠原酸的含量,結果見表1。
依據(jù)10批樣品含量測定結果,可暫將含量限度定為每1 g含金銀花以綠原酸(C16H18O9)計,不得少于3.0 mg,即每粒含金銀花以綠原酸(C16H18O9)計,不得少于1.3 mg。
筆者曾對連翹、薄荷腦進行TLC鑒別,但試驗中連翹的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且斑點較多,陰性對照有干擾,所以未收入正文;薄荷腦的供試品色譜因檢出的薄荷腦斑點太小,不明顯,故也未收入正文。
用HPLC法測定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含量時,分別用乙醇、甲醇、水和50%甲醇進行提取,效果均不理想,故參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方法,將正文中提取溶劑定為50%甲醇。
表1 樣品含量測定結果(n=6)Tab 1Results of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samples(n=6)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201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34.
[2] 萬德光.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35.
[3] 沙世炎,徐 禮.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法(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