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英 鄧 微 米 寧 湯軍宏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廣東 肇慶 526021)
慢性濕疹是一種由復雜的內外激發(fā)因子引起的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瘙癢劇烈,易復發(fā)。筆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應用復方甘草酸苷膠囊聯合0.05%鹵米松乳膏治療50例慢性濕疹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50例患者均為我科門診就診者。臨床診斷符合慢性濕疹[1]。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治療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18~62歲,平均38.5歲,病程7個月~12年,平均3.25年;對照Ⅰ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18~65歲,平均39.2歲,病程6個月~13年,平均3.46年;對照Ⅱ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19~66歲,平均38.8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3.52年。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P>0.05)。病例排除標準:并發(fā)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膚病患者;1周內曾外用或內服過其他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藥者;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反應或屬禁忌證者;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有嚴重內科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患者不能配合治療及不能定期隨診者。
治療組口服復方甘草酸苷膠囊(北京秦武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3粒,一天3次,同時皮損處外用0.05%鹵米松乳膏(香港澳美制藥有限公司生產),一天2次;對照Ⅰ組單純給予復方甘草酸苷膠囊;對照Ⅱ組單純給予0.05%鹵米松乳膏,方法均同治療組。三組總療程均為4周。觀察者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反應等指標分別于初診當日及第4周進行記錄。
觀察指標包括瘙癢程度,皮損按無、輕、中、重四級計方法,分別計0、1、2、3分,均于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進行記錄。各項觀察指標的分值相加為疾病總積分。用藥后以療效作為評定依據。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皮損基本消退,瘙癢完全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為皮損明顯改善,瘙癢明顯減輕,療效指數為60%~89%;有效:為皮損有所改善,瘙癢減輕,療效指數為20%~59%;無效:為皮損和瘙癢改善不明顯,療效指數為<20%或加重??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三組均于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血鉀水平,并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按醫(yī)囑治療,未出現中途退出者。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Ⅰ組和Ⅱ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82和9.16,P均<0.05),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之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4,P>0.05)。三組患者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慢性濕疹是一種與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的皮膚炎癥性疾病,劇烈瘙癢,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比較棘手,需長期用藥治療。復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甘草酸苷,其化學結構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相似,具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免疫調節(jié)和類激素樣作用[2],而無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不良反應。文獻報道[3]其治療濕疹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0.05%鹵米松乳膏是一種強效含鹵基的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其化學結構框架中導入2個氟原子和1個氯原子,極大地增強了其抗炎活性,具有快速而顯著的抗炎、抗過敏、抗增生及止癢作用[4]。
本研究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0.05%鹵米松乳膏治療慢性濕疹,結果顯示聯合治療較單用復方甘草酸苷或單用鹵米松乳膏療效更佳,表明復方甘草酸苷與鹵米松乳膏聯合應用治療慢性濕疹具有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明顯提高了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6.
[2] Baltina LA.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3,10(2):155-171.
[3] 劉艷,楊蓉婭.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濕疹50例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10):640.
[4] Yawalkar SJ,Macarol V,Montanari C.An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with halometasone cream[J].J Int med kes,1983,11(Suppl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