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艷,黃 茂,丁惠珍
(1.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2.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揚州,225001)
在近十年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中,肺癌的病死率在城市已居腫瘤死亡首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0%~85%。由于確診時多數(shù)已屬晚期,化療仍為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肺癌的病因復雜,且肺癌作為一種實體瘤,機體可產(chǎn)生針對腫瘤抗原的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隨著白細胞分化抗原單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染色和流式細胞術(shù)分析廣泛應用,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技術(shù)在臨床普遍開展,成為評價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1]。腫瘤免疫學的發(fā)展,促進了腫瘤免疫診斷和免疫治療的應用。對于不同類型腫瘤,機體產(chǎn)生的免疫應答不同。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的動態(tài)監(jiān)測,了解肺癌患者化療前后免疫功能的變化,從免疫角度以期尋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方法,干預免疫應答減少腫瘤免疫逃逸,達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的目的。
2007年9月~2011年2月在本院呼吸科就診,經(jīng)支氣管鏡、肺活檢、胸水中找脫落細胞或淋巴結(jié)活檢病理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3例,且無免疫相關(guān)性疾病和其他腫瘤病史,無激素類藥物及免疫抑制劑使用史。其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年齡38~76歲,根據(jù)美國聯(lián)合癌癥分類委員會(AJCC)和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2002年制訂的TNM分期,為Ⅱb~Ⅳ期,其中手術(shù)患者21例,且為術(shù)后需要進行化療的患者;非手術(shù)患者42例,PS評分均<2分,可進行化療?;煼桨阜譃椤岸辔魉?順鉑”或“吉西他濱+順鉑”。
標本處理:在化療前、化療后第7天、第21天,分別抽取3 mL的外周靜脈血,置入抗凝試管中。
實驗方法:取100 μ L抗凝全血加入 12×75 mm的試管中,同時加入20?L熒光單抗(anti-CD3-PC5,anti-CD4-FITC,anti-CD8-PE,anti-CD19-FITC,anti-CD16CD56-PE),混勻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加入500 μ L紅細胞裂解液,避光15 min,1 5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加PBS混勻,用FS和SS設門,上機進行淋巴細胞亞群流式細胞儀(儀器型號為 BECKMAN COULTER EPICS XL)測定,熒光試劑亦為BECKMAN公司出品。在直方圖中框出淋巴細胞群,每個樣本計數(shù)10,000個淋巴細胞,標記出細胞百分率。所有檢測在4 h內(nèi)完成。
表1 非手術(shù)患者淋巴細胞亞群(%)化療前后的動態(tài)變化
在手術(shù)后化療患者中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比值變化無顯著差異,且淋巴細胞亞群比值在正常范圍內(nèi),見表2。
表2 手術(shù)后患者淋巴細胞亞群化療前后的動態(tài)變化(%)
一般認為,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細胞不能有效識別、殺滅腫瘤細胞。從本世紀以來,人們對于腫瘤免疫監(jiān)視、免疫應答和免疫逃逸的細胞與分子機制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并由此提出通過阻斷腫瘤誘導的免疫抑制的方法治療腫瘤,促進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在腫瘤進行性生長時,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同時機體也產(chǎn)生針對腫瘤抗原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其中細胞免疫被認為是抗腫瘤免疫的主力。在細胞水平上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以T淋巴細胞為主,根據(jù)是否表達或分子,T細胞可分為T細胞和T細胞。CT L起最主要的作用。但是作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些肺癌患者中,沒有進行手術(shù)治療的患者化療前標記的淋巴細胞相對升高,并沒有表明細胞免疫功能的強大,相反,這些患者多為中晚期肺癌,淋巴細胞比例的升高沒有有效殺傷腫瘤細胞,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干擾特異性細胞免疫應答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目前對于該現(xiàn)象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2]。有資料表明腫瘤逃逸與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能力下降,影響免疫功能[3]。
對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根據(jù)作者所得到的結(jié)果,淋巴細胞亞群中比例下降,尤其以、CD4/CD8下降明顯,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以表達的T淋巴細胞受抑制為表現(xiàn)[4]。NK細胞免疫作為固有免疫應答細胞亦參與了機體的抗腫瘤作用,因此NK細胞亦有所下降。但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B細胞比例無變化,顯示體液免疫在腫瘤免疫中不處于主要地位[5]。
不能手術(shù)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腫瘤分期上多為中晚期[6-8],還有部分患者為腫瘤生長部位不能進行手術(shù)切除或有手術(shù)禁忌證。經(jīng)過化療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在化療第7天免疫功能沒有變化,CD4+T細胞甚至有所降低。但是在化療21 d后可得到明顯提高,說明T細胞在NSCLC患者腫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9]??梢娀煂γ庖吖δ艿奶岣叨唐诓幻黠@,可能與化療對正常白細胞的殺傷有關(guān)。但是長期效果表明化療可使肺癌患者獲益,并能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最近的資料顯示,經(jīng)過化療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生存期為8~10個月,高于姑息性支持治療患者。因此,作者可以將免疫功能作為一項判斷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指標,為作者觀察患者的生存期提供可參考的價值。
手術(shù)切除肺癌病灶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化療前(即術(shù)后21 d左右),免疫功能與正常人無明顯差異,明顯高于未手術(shù)的腫瘤患者。這說明腫瘤病灶切除后,大量的腫瘤細胞被清除后,腫瘤細胞所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減少,因此減少或消除了腫瘤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作用[10],體內(nèi)免疫狀態(tài)得到改善。這符合手術(shù)切除患者生存率更高,非小細胞肺癌首選手術(shù)治療。但是因為肺癌患者術(shù)后復發(fā)、轉(zhuǎn)移率高達50%[11],術(shù)后盡早進行化療進一步清除殘存的腫瘤細胞。應進行化療可以維持體內(nèi)的免疫穩(wěn)定狀態(tài),可以使進行手術(shù)治療的腫瘤患者獲益更多。對于術(shù)后什么時候開始進行化療一般建議術(shù)后21~30 d為宜,可以參考淋巴細胞亞群的恢復情況。對于能夠手術(shù)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般分期較早,因此腫瘤對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較低。
[1] 張延軍,李 宇,王玉紅,等.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的動態(tài)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18(27):3311.
[2] 曹雪濤.醫(y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10.
[3] Zhang Y,Huang S,Gong D,et al.Programmed death-1 upregul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dysfunction of tumor-infiltrating CD8+T lymphocytes in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ell Mol Immunol,2010,7(5):389.
[4] Atanackovic D,Matsuo M,Ritter E,et al.M onitoring CD4+T cell responses against viral and tumor antigens using T cells as novel target APC[J].J ImmunolMethods,2003,278(1-2):57.
[5] 嵇成紅,施敏華.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免疫分型檢測的臨床意義[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28(7):453.
[6] 王鐵山,李鳳玉,王舒琦.多西他賽與替吉奧聯(lián)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1,25(3):361.
[7] 戴夕春.香菇多糖聯(lián)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7):73.
[8] 任 玲,夏 媛,操樂杰.長春瑞濱聯(lián)用順鉑與吉西他濱聯(lián)用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2):124.
[9] Mazzoccoli G,Grilli M,Carughi S,et al.Immune system alteration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03,16(2):167.
[10] 王 歡,林 輝.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shù)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和NK細胞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0,3(4):312.
[11] 李龍蕓,魏麗娟.呼吸內(nèi)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