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峰
有這樣一則佛學故事。一大一小兩個和尚來到河邊準備過河,看見一個姑娘也正要過河,但河水很是湍急,姑娘顯得十分猶豫。大和尚念了一聲“善哉善哉”,便背著姑娘過了河,姑娘千恩萬謝地走了。兩個和尚趕了一段路,小和尚突然說道:“出家人不近女色,師兄你犯戒了。”大和尚哈哈大笑:“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還放不下?”小和尚鬧了個面紅耳赤。顯然,小和尚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眼太小,修行還太淺的緣故。
小心眼的對立面應是大度與寬容。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小心眼與大度寬容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墒窃诰唧w的問題上,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為人處事,則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氣度胸襟與境界高下。
春秋時期的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年輕時,他們曾合伙做生意,贏利了總是管仲分成較多,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是財迷,而是覺得管仲家比較窮;他們又曾經(jīng)一起參軍打戰(zhàn),進攻時管仲總是落在最后,撤退時,又總是跑在前面,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而是覺得因為他家中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管仲曾幾次為國君做事,又幾次被國君趕走,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能力,而是覺得他沒有遇上好時機。后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管仲終于得到重用,并且最終幫助齊桓公建立了春秋霸業(yè)??梢?,如果鮑叔牙斤斤計較,處處小心眼,甚至嫉賢妒能,恐怕管仲也成不了一代名相了吧。
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讓我們明白為人處事應大度謙讓,千萬不可小心眼。相傳清朝時有一位禮部尚書張英,他雖地位顯赫,卻一向?qū)捄翊?,頗有長者風范。有一次,張英家宅院旁的地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為此與對方發(fā)生爭執(zhí),寄書張英并希望他利用職權(quán)奪回宅地。張英收到信后卻一笑了之,提筆寫詩作答:“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堄⒌亩Y讓謙和氣度令對方大為感動,非但不再爭執(zhí),反而主動多讓三尺,形成一條六尺寬的胡同,后人稱這為“六尺巷”。寬容大度本來就是一種美德,深受人們的敬重;而刻薄寡恩,從來就為人所不齒。張英表現(xiàn)出了超凡的氣度,毫不計較,結(jié)果是和睦了鄰里關系,也留下了千古美談。反之,張英若一怒之下,與鄰人相爭,結(jié)果只能是激化矛盾,與鄰里反目成仇了。
生活中,我們或許也有小心眼的時候,但我們必須懂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讓我們摒棄“小心眼”,學會寬容吧,因為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于寬容的人,也賜福于被寬容的人。寬容別人,就是解放自己!
學校:安徽祁門縣第一中學
導師:汪國旺